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科學家教你如何...

2021-01-17 環球網

央廣網北京1月14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科學家們揭開了宇宙的部分面紗,繪製了覆蓋一半天球的宇宙「地圖」。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國際合作項目團隊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這幅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宇宙二維天圖是什麼樣的?它有怎樣的科研價值?

從兩個團隊聯合公布的一幅平面圖來看,黑暗的背景中有兩塊形狀不規則的圖形,圖形由密密麻麻的小點組成。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項目實際負責人、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鄒虎表示,每個小點放大都有很多恆星、星系。鄒虎介紹:「這個圖像是由三臺望遠鏡觀測下來合在一起的。整體圖就是把所有我們觀測的圖像不斷縮小成一個二維的像地圖一樣(的圖像)。縮小之後,細節就看不到了,只能看到一個整體。如果把中間的某一個點不斷放大,會看到裡面很多像銀河系裡看到的普通恆星,也可以看到很多銀河系之外的星系。」

單看這張靜態的紙面圖必然不過癮。打開暗能量光譜巡天項目圖像數據發布網站,可以看到這張圖的電子版。經過不斷放大,五顏六色的星系遍布宇宙,妙不可言。鄒虎說:「可以在這裡找你想看到的目標天體,不斷放大、縮小,可以看局部,也可以看整體。不管是專業的天文學家,還是業餘的天文愛好者,或者普通人,他們可能在城市裡面都看不到這樣的星空,但直接在這個在線的工具裡就可以瀏覽這樣的星空圖像。」

鄒虎表示,這張宇宙二維地圖覆蓋了兩萬平方度的天空,約為全天球面積的一半,容納了10萬億數碼像素,包含了20億天體。他介紹:「這個圖大概是2萬平方度。從地球360度去看,全天的總面積大概是4萬多平方度,所以我們整個發布的數據是2萬多平方度,將近整個全天球的一半。數據量方面,我們總共探測了將近20億的天體,恆星、星系或者裡面有其他一些突發、爆發的目標都包含在其中。」

在構建的巨幅宇宙二維地圖中,國家天文臺聯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開展的北京-亞利桑那巡天貢獻了北半球的星空。該團隊聯合國內高校和國外合作單位組建了專門的觀測隊伍,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基特峰進行巡天觀測。自2015年開始,歷時5年,於2019年3月圓滿結束。

鄒虎表示,針對圖像巡天獲得的數據,團隊獨立開發了數據處理軟體。經過1年半的精心處理,發布了8個數據產品,包括最大面積的觀測圖像和最準確的天體測量信息。鄒虎介紹:「因為望遠鏡的探測器探測到的面積有限,觀測到的數量是很小的一塊。而我們這邊每個區域都會觀測三次,這樣得到的同一區域的數據質量是不一樣的。尤其對天文研究來說,如果把這裡面每一個天體的信息測量準,就要花很多精力去研究裡面的處理方法。所以我們天文臺,包括跟國際合作的數據處理團隊,花了很多精力,儘可能排除不同觀測條件帶來的幹擾,以滿足科學研究精度的需求。」

這張巨幅宇宙二維地圖將成為全球天文界的數據遺產,鄒虎表示,它不僅有助於了解銀河系的演化史,還將為銀河系外星系的研究提供幫助。他介紹:「這個二維地圖覆蓋面積很大,幾乎覆蓋了銀河系裡高移位的大部分區域。我們可以去研究銀河系裡恆星的分布,然後進一步研究銀河系暈裡的各種星流、各種子結構,這樣就可以研究銀河系的整個演化歷史。從這幅圖像裡面,我們也可以研究很多河外星系的性質,比如它的年齡多大、距離多遠。」

此外,在這張二維圖的基礎上,暗能量光譜巡天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計劃利用5年時間,獲取數千萬星系的紅移,構建當前最大的三維宇宙圖。鄒虎介紹:「這個國際合作項目每年都會發布最新觀測數據,通過最新數據我們可以去做一些初步研究。這個項目大概要持續5年時間,最終可能到2025年或2026年結束,到時我們就可以得到全部光譜觀測的數據。這樣我們就可以構造一個目前來說我們認為是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了。」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10萬億像素
    從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獲悉,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這是目前我們測量獲得的最大的宇宙天圖。
  • 巨幅宇宙地圖來了!
    聊點科技【巨幅宇宙地圖來了!】出門旅遊需要有地圖,那去宇宙旅行呢?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當然,人類還不能拿著這份天圖去旅行,但它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黑洞|恆星|望遠鏡|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2019年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 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10年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 吳汝康星 " 的國際編號為 317452 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 2010 年發現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趙海斌介紹說,這顆小行星是在盱眙,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 最新消息:中國「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紅背蜘蛛」脈衝雙星系統!
    4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布消息,該臺科研人員利用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 跨界營銷:寵物經濟下,國家天文臺聯手淘寶推出一款「貓窩」
    這款名為「天眼喵星椅」的貓窩由國家天文臺和紅點設計獎得主pidan合作開發,淘寶「國寶聯萌」聯合出品,限量發售59件,價格599元。它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貓窩整體由高端家具級櫸木以及安全無危害的水性漆打造,模擬了天眼4450塊三角形接收面板,外形炫酷。
  • ...特別家教| 戰「疫」學起來(8)《特殊時期如何科學陪伴孩子》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 戰「疫」學起來(8)《特殊時期如何科學陪伴孩子》 2020-08-05 2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本文為你解開問號,帶你去看「最強風」!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類星體,一種既有彗尾的美麗又蘊含巨大能量的存在一位藝術家用光學描繪類星體及其周圍的星系(圖片來源:國際雙子座天文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大學天文研究聯合組織/Pete.Marenfeld)科學家們對一種奇怪的物體進行了第二次的觀察,意想不到的是居然發現了從一種被成為類星體的特殊的黑洞中,吹出了迄今為止從未被觀察到的最強勁的風。
  • 中國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
    (健康時報記者 王永文編譯)5月9日,健康時報記者從科興生物獲悉,中國科研團隊已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證實在動物實驗中安全有效。此信息也已發布在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雜誌上。
  • |月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空探索...
    現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行星地質探測與研究分中心主任、我國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論證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南極隕石專家委員會委員。「礦物巖石學」國家級教學團隊骨幹成員,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嫦娥三號科學應用研究核心科學家團隊責任科學家。
  • 龍西社區與黃山日知聯合舉辦家教講座
    龍西社區與黃山日知聯合舉辦家教講座 2021-01-14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天文臺跨界賣貓窩,合作網店所屬公司列入異常...
    昨天上午,「國家天文臺跨界賣貓窩」的消息刷屏網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於19日在其官方淘寶店開售貓窩,以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為原型,不僅外形酷似天眼,還開發了能一鍵吸貓的MiaoPods,可以尋找自己的貓,還能吸引別人的貓。
  • 星辰大海,才是它的徵途——「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2顆,11顆,43顆,93顆,102顆……從2017年10月「中國天眼」首次發現2顆脈衝星,到11日召開的國家驗收會上公布已發現102顆脈衝星,它兩年多來發現的脈衝星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衝星搜索團隊發現數量的總和。
  • 全球14家單位學者聯合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共建單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20位科學家(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Prof.M.Mann、AAAS/AGU/AMS會士Prof.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