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為我國「國寶」的大熊貓,袋鼠是沒有機會與之相遇的(有更多國家在排隊等著它們)。所以,應該可以基本判斷兩種不能交戰的動物的戰鬥力的強弱,還有就是只能從兩種動物的基本資料和習性進行比較。因此,我們還是按照傳統,簡單地看看兩種動物。
熊貓: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動物,大熊貓的分布也比較局限(四川、甘肅等地的竹林),而且20世紀棲息地遭到破壞的前提下,大熊貓的數量不斷減少,因此成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由於有著自然「萌」的外貌,加上它的稀有性,大熊貓被稱為我國的「國寶」。但千萬不要被大熊貓的外貌「迷惑」,因為大熊貓是食肉目下的熊科動物,和棕熊、北極熊屬於同一物種。
儘管現在熊貓食物中99%都是竹子,但它的祖先——大約800萬年前出生的始祖熊貓,卻是一種純正的食肉動物。不過,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熊貓為了生存,慢慢地從肉食轉變為雜食,最後變成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動物,並且在進化過程中,其體型也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再到小的過程(從比狐狸大一點到比現在更大的巴氏大熊貓亞種,最後到現在的大熊貓)。
儘管在食性方面,大熊貓幾乎已經完全「吃素」了,但它的牙齒和消化道的結構仍然像許多大型熊科動物一樣,沒有任何退化的跡象。所以大熊貓仍然是食肉類動物中的一種。
由於能咬碎並吞下鐵器,熊貓被稱為「鐵食動物」,早在1980年代早期,一隻生活在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就有吃鐵的習慣。能夠將鐵盆撕碎並吞下,可見大熊貓高達200公斤的咬力確實並非浪得虛名。而大熊貓擁有鋒利的爪子和強大的前肢力量,能夠瞬間撕裂粗壯的竹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野熊貓主要生活在竹林深處的高海拔地區,很少有機會與其他猛獸相見(豺能以圍攻的方式殺死熊貓幼仔),因此,它們總是給人一種懶散的感覺。其實那是個幻覺。
(被大熊貓輕易咬死的孔雀):看看我國的「國寶」,再看看澳大利亞的「國寶」袋鼠,澳大利亞是有袋動物的天堂,這裡的食肉動物較少,環境暖和溼潤,草木繁茂,因此,最適合食草動物在這裡生存(如野兔泛濫可以說明這一點)。
作為有袋類的代表動物,袋鼠更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但與大熊貓不同的是,在澳大利亞袋鼠的數量只有四個字:到處可見。但正因為這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動物,所以我們也稱它為「國寶」。袋鼠不像大熊貓,作為澳大利亞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它也有10個不同的亞種。袋鼠亞種中,最大的是紅大袋鼠,成年紅大袋鼠體長約1.5米(尾長約1米),體重約70公斤。
袋鼠亞種都是草食動物,紅大袋鼠也不例外。儘管澳大利亞的肉食動物數量較少,但這並不代表沒有威脅到袋鼠的存在,相反,澳洲野犬是袋鼠的天敵。當遇到野犬時,袋鼠通常會以時速65公裡的跳躍速度逃離,但儘管如此,遇到群居的野犬時,它們通常會無路可逃。在袋鼠需要戰鬥的時候,尾巴是它最常用的武器,長達1米的尾巴不僅能掃擊對手,還能起到身體支撐的作用,用後腿猛擊對手。所以,兩種「國寶」碰撞,誰更強?
實際上,兩種國家寶藏沒有相遇的機會,即使相遇,兩種動物也是井水不犯河,因為大熊貓主要吃竹子,一般都是人不犯我不犯人,而袋鼠是食草動物,它們本身並不存在利益衝突。因此,即使兩種動物相遇,也不會發生衝突。就算是爆發了一場大戰,大熊貓跑得比袋鼠快,所以袋鼠只是想說:來追我呀!小編認為大熊貓的優勢在於,如果非要拿這兩種動物作一比較的話,這是為什麼呢?理由有三個。
01體型對比:成體大熊貓體長約1.5米(不含尾巴,只有10公分長),體重平均在110公斤左右;紅大袋鼠是世界上最大的亞種,平均體長約1.5米,體重平均在70公斤左右。因此,從身體長度來看,大熊貓雖然比袋鼠(尾巴)稍差一點,但體重較重卻有明顯的優勢。重量優勢往往體現在力量上,也就是說,同樣是用「拳擊」的方式來打鬥,如果袋鼠的皮毛比較薄,那麼它對大熊貓的打擊明顯比袋鼠對大熊貓的打擊更重。
02分強度:儘管是一種以竹子為食的動物,但大熊貓是一種食肉目下的動物,它的犬齒和爪子都沒有退化,而袋鼠,儘管有掃尾和跳躍的尾巴,但畢竟是食草動物。它們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而熊貓的利爪可以瞬間撕裂袋鼠的毛髮。而且袋鼠的遺骸提到大熊貓的肉嘟嘟並不會造成多大傷害。
第三戰模式:據動物保護組織工作人員觀察,野生熊貓發現,當它們遇到一群豺時,它們會主動地四腳朝天,以獲得四肢的自由,這種自由使它們在動物撲向它們的時候,強壯而有力的四肢可以瞬間將它們踢飛,而且,即使它們被獵物撲倒,它們的利爪和尖牙也能對對手造成致命傷害。這樣的攻擊方式,袋鼠想要提及大熊貓,就必須被大熊貓提及,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一種草食,一種雜食,體積差不多,一種尖牙利爪,一種拳頭。很明顯,國寶可以直接咬死奧黛。如果規模相當,草食動物絕不會成為肉食或雜食動物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