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百般無奈
熊孩子亂發起脾氣來,那可是天地混沌,星河暗淡,爺爺奶奶都得求饒。
父母百般無奈之下,一巴掌下去,天地安靜了......
如何治發脾氣的熊孩子,完全可以上「家長關心的10大難題」熱搜榜。
很多父母不光沒有拿下熊孩子,還被熊孩子一路同化,一邊暴躁,一邊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課聽了不少,方法也學了很多,還是沒管住,並且自己也變得愛發脾氣。
今天,神獸媽媽要和大家一起交流:如何治亂發脾氣的熊孩子。
02亂發脾氣是與非
什麼是亂發脾氣?
如果孩子尖叫嘶吼,家長說「別鬧了」,孩子不僅停不下來,還掐人,打人,甚至亂扔東西,這種,就是典型的亂發脾氣的狀態。
什麼不是亂發脾氣?
孩子一邊嘟囔著「憑什麼」,邊還是照你說的話去做了,這是輕度的情緒爆發,不算亂發脾氣,家長不需要理會;假如孩子生氣,砰的一聲把門關上,躲進自己的小房間,也不是亂發脾氣,家長也不需要插手;如果孩子生氣並且沒有動手打人,只是大叫著「我討厭爸爸,我討厭媽媽。」這也不算亂發脾氣,家長同樣不需要插手。只有劃定了亂發脾氣的界限,家長才不會孩子在一鬧情緒時就如臨大敵,而是在不必要時採取遠觀的「冷處理法。」
03亂發脾氣如何治
亂發脾氣顯然和鬧情緒不同,那麼孩子亂發脾氣時該如何處理?
有的家長說:「我一巴掌下去孩子就不敢鬧了。」
有的家長又說:「我不管怎麼打他,他依然在鬧,鬧得我五臟俱煩,最後沒辦法只能離開。但孩子又跟上來抱住我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又心軟,到底該打還是不該打?」
打孩子,顯然是下策,孩子會因此學會暴力,父母可以試試讓孩子「面壁思過」。
面壁思過的科學打開方式
背後控制:當孩子無法遏制時,家長從背後控制孩子,比從前面抓住孩子,侵略性要低。溫柔堅持:家長需要看著孩子的眼睛,語氣堅決,聲音洪亮地告訴孩子:「不要再鬧了,不要再叫了。」說完之後,盯著孩子看15秒鐘;接著告訴孩子:」你應該去面壁思過了。」如果孩子要跑,你要把他拽回來,溫柔而堅定的再說一遍你的要求;如果孩子在面壁思過的地點開始冷靜下來,那就開始倒計時面壁思過的長短。注意時間:一般來說1歲1分鐘,5歲5分鐘,7歲7分鐘,以年齡類推。當然,2歲以前最好不懲罰。不要說話:孩子面壁思過時不能和孩子說話,問話也不要回答。
面壁思過時應該注意的3點:
時間性:面壁思過時,孩子會哭喊,這很正常。家長要告訴孩子,思過的時間以他安靜下來的時間為開始時間,如果中途又吵鬧,則應該從新開始計算。技巧性:5歲以下的孩子,可以採取數1.2.3的方式,讓孩子安靜下來。權威性:不要告訴孩子面壁思過的時間,讓孩子知道家長有權可以決定思過時間,從而建立家長的權威性。當孩子面壁思過的時間到了,家長得去問他:「你知道為什麼讓你待在這裡嗎?」
這個時候家長要冷靜的說話,不可以大聲的吼孩子或者是訓斥孩子。
然後,家長再嚴肅地告訴孩子:「如果以後再這樣,還會讓你面壁思過。」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才能讓孩子明白以後要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04軟硬兼施
除了面壁思過,硬碰硬地給孩子立規則,家長還可以結合講故事的方法。
《愛發脾氣的小老鼠》,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通過講故事,家長可以慢慢地把正確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內心。
孩子天生愛聽故事,愛模仿。故事,不僅能讓孩子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還能讓孩子向正確的處世言行逐漸靠攏。講故事,比嘮叨千萬遍,效果好得多。
一邊樹立規則意識,一邊「潤物細無聲」地用故事安撫和釋放情緒,相信孩子一定會慢慢意識和改正愛發脾氣的壞習慣。育兒即育己,在科學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會變得更加完善。
我是神獸媽媽,五歲男孩的媽媽,教師資格證持有者。專注於兒童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個人成長。育兒即育己,成長路上,共同討論,一起進步,有你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