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趨勢。據藍鯨出海&領英中國調研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企業出海整合營銷總支出已達到140億美元,而其中90%為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
面對海外市場,品牌傳播怎麼做?通常的做法是通過公關公司、通訊社等中介,在各大海外媒體統一發稿,按出稿量、瀏覽數等統計傳播效果。這種方式的優勢是方便快捷、周期短、出稿量大;然而劣勢也顯而易見,除不菲的公關成本以外,高PV數字的背後也並不一定能最終轉化成市場的品牌認知。
對此,36氪近日採訪的「聚聯傳播」有一些新想法。創始人陳新思認為,通稿發布不等於有效傳播。很多發布數字的背後是媒體質量差、綜合閱讀量少、公眾認知度低等問題,而缺乏海外經驗的國內企業又對此無法辨別。成長型企業更看重的是性價比、是有效轉化率。那麼,就構建一套直接面向傳播終端的體系:
聚聯傳播正在搭建的是一個媒體資源對接SaaS平臺,Seadog。通過邀請國外各大媒體的知名記者及KOL入駐,用戶可在平臺上直接聯繫媒體資源。企業方通過搜索「所在媒體,行業,發布頻率,報導方向」等信息篩選出對應領域的媒體人,並通過平臺發送報導與合作邀請。 此外,平臺還會根據用戶錄入的營銷傳播信息,進行媒體資源整合推薦,為用戶快速過濾「低效」記者/KOL,並推薦更多其他優質資源。
媒體對接平臺展示
國外媒體的內容發布方式和國內不同,並不是付費就一定能得到廣泛傳播。但如果能找到該領域對相關內容感興趣的記者和KOL,則可以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效果。而推廣這一理念則需要不斷地去教育市場,引導國內的出海企業去進行思維轉變。
KOL內容發布案例
因此,配合媒體對接平臺,聚聯傳播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培訓賦能。內容包括海外媒體關係管理培訓、海外文化與背景培訓、海外公關職業英語培訓、海外人才招聘與培訓等。培訓的作用,在作為一個核心業務增長點之外,更是持續積累忠誠用戶的方法。
此外,如何判斷海外資源和內容發布的質量,媒體監測是關鍵。聚聯傳播建立了一套評分系統,通過對海外網際網路信息的自動抓取、網站權重分析、分類聚類、主題識別及分類、流量分析,實現客戶的海外網絡輿情監測和新聞主題追蹤等信息需求,形成報告、圖表等分析結果。首先是項目發布評級,通過網站排名、獨立訪客量、平均閱讀量、社媒轉載量、是否死連結等維度,對內容發布進行評價。其中,可根據網站的成立時間、月獨立訪客量、記者數量等對網站設置權重,並自動過濾識別假新聞連結;其次是輿情分析,通過負面分析、熱點分析、傳播途徑分析、輿情爆發趨勢分析等維度洞察市場反饋。
關於如何做用戶增長和媒體資源積累,陳新思表示,通過分析記者和KOL社交平臺的內容,可以迅速確定記者的近期興趣方向和KOL的社交風格,並以聚聯傳播品牌及潛在合作機會為切入點展開Email Pitch。而用戶增長方面,則主要通過合作渠道推薦、直接客戶推薦、線下營銷圈活動、電話直接銷售等線下方式,並結合百度關鍵詞、垂直媒體曝光、社交媒體曝光等線上推廣方式,進行快速積累。此外,通過長期為國內營銷傳播公司、大型企業客戶提供海外媒介服務,是前期積累大量海外資源與穩定客戶的有效方法,他們也會是平臺的第一批入駐用戶。
截止2019年12月,平臺資源庫內已入駐記者3萬名,KOL 2萬名。而與海外媒體的對接只是Seadog平臺發展的第一步,實現在平臺上集媒體、KOL、其他媒介資源於一體的整合,將是聚聯傳播的下一步目標。
而面對成熟企業,打法又有所不同。大公司往往更傾向一價全包式的外包模式。對此,聚聯傳播推出了整合營銷服務。針對如意集團、支付寶、伊利、柔宇科技等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從海外媒體人發掘、全球展會&活動對接,到海外營銷數據分析的一系列定製化服務。做整合營銷的意義,除了將業務範圍從成長型中小企業覆蓋到成熟型大企業以外,更是打造諮詢品牌credential的途徑。
整合營銷案例
相比藍色光標、奧美等已在市場深耕多年的老牌營銷傳播企業,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如何競爭?創始人陳新思認為,本土化團隊加上優質海外媒體資源是聚聯傳播的核心競爭力,團隊成員中大部分為具有海外背景的中國人。此外,媒體對接平臺的模式創新則使其在競爭伊始就將自身放在與傳統公關公司完全不同的跑道上。事實上,聚聯傳播並沒有把自身定位為一家傳統的營銷傳播企業,而是一個諮詢與服務機構。在陳新思看來,聚聯傳播的業務與傳統公關公司並無衝突,相反這些公司都有可能並正在成為自己的潛在合作客戶。
36氪獲悉,聚聯傳播創立於2017年,總部位於紐約。目前公司規模30人,其中北京辦公室8人。截止2019年,已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媒體網絡。創始人陳新思於美國戴頓大學獲得傳播碩士及MBA學位,曾就職於一線公關公司;CMO張子騰曾在College Daily擔任市場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