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11:36 | 杭州日報
臨近初夏,從鬥富一橋進入五柳巷,貫穿其中的東河清澈明淨,河邊植被鬱鬱蔥蔥,岸邊人家面河而居,這裡仍然還保持著老杭州人濱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每天午後,73歲的王偉都會坐在自家門口,和鄰居閒聊。王大爺家住鬥富二橋及三橋間的巷子裡,對面就是東河,河上偶爾會有遊船蕩過。他感嘆說,生活品質提高了,現在真當幸福嘞!「原來房子破破爛爛的,綠化幾乎沒有。東河更別提了,下雨天水要漫到居民家裡去,不下雨又會露出淤泥,就是一條臭水溝。」
幾年前,結合危舊房改善、中東河整治等市重點工程,杭州市、上城區住保房管部門共同啟動了五柳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整治工程。經過修繕的五柳巷,不僅成為充滿水鄉韻味的歷史文化街區、同時也成為上城區舊城改造的一大成功樣本。去年,五柳巷歷史文化街區獲評浙江省文化創意街區,東河也同時上榜了浙江省和杭州市「美麗河道」。
留住傳統韻味
五柳巷歷史文化街區是如今杭州城內留存不多且保存較為完好的具有「一河兩堤」坊巷格局的區域。在這裡,既能接觸石庫門、河埠頭及晚清、民國建築等遺痕,也能感受原住民枕河而居的市井場景。
王大爺在這裡住了60多年,在這成家、生子,用大半輩子的時光見證了五柳巷的「前世今生」。雖有歷史底蘊,但古色古香的建築隨著時光流逝也日漸陳舊。「原來我家面前還有一排房子,都是二層的磚木房,還沒有單獨的廚房和廁所,幾代人擠在一個狹小的房間內,環境髒亂。」
直到五柳巷附近的幾條老街區開始實施綜合保護——不同於老城發展「推倒重建、大拆大建」的做法,當時改造方案提出,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改造原則,在留住傳統韻味的前提下,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歷史街區的品質,保護與建設協調發展。
居民們回來後,發現家裡的「三衛」問題解決了,橋下的東河清澈了,兩邊還有青石板鋪砌成的遊步道。按他們的話說,「環境變好,呼吸也順暢了!」
融入現代元素
保護好了,五柳巷歷史文化街區開始全新布局業態,融匯眾多的現代元素,以巷弄體驗式旅遊、民居休閒文化、傳統手工藝作坊為主導,形成一條體現杭州特有休閒文化氛圍的歷史文化街區,從而創新傳統文化,實現街區活化提升。
與此同時,引入三慎泰、傅同春、天祿堂等百年老字號國醫館,以特色「中醫街」的嶄新面貌向市民亮相。老中醫把脈臨窗而坐,窗外是東河人家一天忙碌的場景,窗內是被中醫藥文化浸潤的望聞問切和藥香四溢,一動一靜,自在相宜。
據悉,自開街以來,五柳巷主打的江南水鄉巷弄體驗式旅遊,已迎來了近30萬的海內外遊客,其遊客數量呈現逐年遞增趨勢。
老城煥發新活力
五柳巷是上城探索舊城改造的一個經典之筆。在舊城改造中,上城始終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即注重改造和城市環境品質提升相融合,不斷植入「綠色+」,實現生態可持續。
比如,玉皇山南麓,錢塘江以北,原先是城中村、廢舊倉庫、粗加工工業聚集地的「髒亂差」地區,如今已變身為規劃佔地面積3.2平方公裡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在舊廠房改造上,上城按照花園式辦公的理念,儘可能做到「一窗一景」,使得建築、庭院、空間等具有中式傳統建築的特點,用現代設計從內到外詮釋「中式韻味」。
望江地區也不得不提。近3平方公裡的區域曾被老杭州人稱為「望江門外菜擔兒」,是杭州最大的舊城改造區域。如今在產城融合思路下,市民在新「城」中生活,與一眾「巨頭」企業共享著望江繁華。
還有南宋皇城遺址所在地饅頭山、「南宋御街·二十三坊」、莫邪塘等,隨著這些地區的改造,再現了白牆黛瓦的南宋風情,老城區也煥發出新活力。
專家聲音:
上城區城市建設發展中心主任 羅亨斌
在推進老舊社區改造的工作中,如何處理好「新」與「舊」、「改」與「護」問題,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城市更新職能部門和普通居民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其中,舊城改造指導觀念不但要考慮經濟因素,還要考慮生態環境質量因素,同時融入文化傳承,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改造前,我們在設計思路上就開始鋪就「綠色底紋」,堅持有機更新,再不斷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因素,改善人居環境,做到既有「面子」、更有「裡子」,這樣才能「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原標題《水鄉巷弄裡,藏著老杭州的味道》,原作者 李婷婷 通訊員 呂嘯 周瑋煒 謝勐,編輯 陳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