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御街·二十三坊,今天正式開街。國慶節有空,你可以去走走。
「南宋御街·二十三坊」在哪兒?在這住了五六十年的街坊說,這裡是「圓圈圈」裡的「圓圈圈」。
從地圖上看,二十三坊緊鄰中山南路西側,整個街區以太廟遺址為核心,覆蓋萬松嶺隧道以北、伍公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陽山麓以東範圍,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
這中間的坊巷及周邊部分支小路統稱為二十三坊。坊巷內多數院落建於清代、民國或建國初期,加上乾隆上山御道、施公廟、普福庵等歷史遺蹟散落其中,使其成為杭州為數不多、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生活街區。
2011年6月,「南宋御街·二十三坊」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啟動,根據以人為本、修舊如舊的原則,整治沿街老牆面、破屋頂、石庫門萬餘平方米;增設休憩沿街走廊;同步完成燕春裡、城隍牌樓、四牌樓沿線老(古)井修繕保護,全方位展示區塊厚重文化。
杭州歷史學會常委理事丁雲川老師說,二十三坊是杭州城裡最有市井味道的街巷代表。
走過喧鬧的鼓樓,彎入十五奎巷,往坊巷深處走,車水馬龍的喧鬧鼎沸,似乎戛然而止;再往前走,越發體會到一種歲月的溫柔……
走著走著,不知不覺,腳步慢下來,甚至想乾脆坐一會,發發呆,曬曬太陽。
二十三坊不大,一條一條坊巷走下來,一個鐘頭,就走遍了。
但如果想聽這坊巷裡裡外外的故事,搬個小板凳坐下來,聽到日落月升,也講不完。
十五奎巷
這名字有兩個來源:其一,當時從這巷子進去,有間院子,院子裡有個石烏龜,巷子也就跟著叫石烏龜巷,可大家覺得不太好聽,就改名叫「十五奎巷」。另一說是,明嘉靖年間,巷裡的居民十分擅長騎馬射箭,科舉考試時竟一舉得中十人,故稱「十武魁巷」,諧音讀成「十五奎巷」。
如今,石烏龜和武狀元,都已尋不到蹤跡,只有這裡的建築仍保留著當年的舊貌。
鼓樓拐角的24小時餛飩店,剛轉進一條巷子的周記排檔,紅火了多年,始終無可替代。
城隍牌樓巷
城隍牌樓巷,東起中山南路北段、西接四牌樓。南通大馬弄,北接十五奎巷,長330米。
曾是康熙皇帝上山祭祀的必經輦道。當年御駕輦道的氣派,從如今登山的石階中,仍可見一斑。
四牌樓
四牌樓巷寬4米,長約200米。過去曾稱「四賢巷」,是指伍員(伍子胥)、褚遂良(唐初大臣、書法家)、嶽飛、于謙四位先賢。
察院前巷
南宋時,察院前巷是左右丞相府的所在地,元為御史南臺所在,明改為都察院、巡按院,巷名由此而來。
清康熙末年(1722),又改造為萬歲龍亭,是節日文武百官朝賀以及拜表迎詔的場所。
大馬弄
如今,這裡熱鬧的似乎只是「菜場」。南宋時,這裡的「物流」挺繁榮,除了馬車司設在此處,司農寺(掌糧食積儲、倉廩管理及京朝官之祿米供應等事務)、將作監(掌管宮室建築,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器皿的製作和紗羅緞匹的刺繡以及各種異樣器用打造的官署)等官署也都設立在此。
在大馬弄,有條上山小道,走上十分鐘左右,就到紫陽山「潑水觀音」處(在太廟巷54號上山道路)。
「潑水觀音」是一處泉池,終年不涸,1967年夏天大旱40多天,此處泉池照樣清瑩如許。
大馬弄5號有家「宏安茶行」,建於1943年。住在這附近的梅師傅說,以前沒有冰箱,為保新鮮,茶行就把茶葉存放在陰涼處的石灰缸裡。「底部放上1/3的生石灰塊,茶葉擱在裡面,色澤香味都不會改變。」
高士坊巷
這是二十三坊中唯一一條被萬松嶺隧道分割在南面的街巷,是二十三坊中離南宋皇城最近的。
南宋大部分執政大院(三省六部所在)就在高士坊巷,當時地位非常高。
高士坊巷之德馨堂建於清末民初,二層磚木結構,傳統院落式民居建築,為市第六批歷史建築;高士坊巷4、5、6、8號建築均為杭州市第六批歷史建築,二層磚木結構,傳統院落式民居建築。
杭州捲菸廠曾在這裡。
燕春裡
在二十三坊巷裡,這條巷子最有「民國範兒」。
短短一條巷,幾乎都是保存完好的優秀石庫門建築(石庫門建築是一種興起於清末民初的中西合璧建築),門楣上有精美的浮雕花飾。
燕春裡8號門前,有一口水井,水泥井圈,石板井臺,另一口井「藏在」9號的院子裡,這兩口井井底相通,又被稱為「姐妹井」。著名女核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哥哥吳健英,曾住在燕春裡9號。現在住著的是吳健英孫女吳菡潔,40多歲。
「最早,燕春裡住的都是達官貴人,爺爺當時買房子時看中燕春裡,主要是這套房子有兩個天井。我爺爺是位京劇迷,平時喜歡吊吊嗓子,他覺得這院子剛剛好。」
1977年,吳健雄和家人一起來杭州探親,就在這間院子吃的午飯。
丁衙巷
據傳明代文人丁野鶴曾在此隱居,並建有竹林堂,小巷因此得名。民間還傳說此巷原名釘鞋巷,後因諧音改稱丁衙巷。清鹹豐以前,巷內多青樓,後絕跡。
丁衙巷兩端都是非常不錯的傳統民居,中間卻是一片現代小區,屬於比較典型的分段式街巷。
太廟巷
太廟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廟。離這裡很近,有座別墅,名叫潛廬。
如走中河高架,過鼓樓後,眼睛不要眨,再往前走不到一分鐘,能看見一個青灰色的屋頂,就是潛廬。
據老房子專家仲向平考證,潛廬本是胡雪巖送給女兒的嫁妝,後被浙商何紹韓買下。
現住裡面的老人何其亮,今年82歲,正是何紹韓的兒子。「這座房子至少存在了100年,你看這欄杆的花紋、磚牆的花色,就知道這裡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潛廬的原大門開在中山南路,現在如果想進潛廬院子,必須從中山南路的紫陽街道社區醫院進去。
花生弄
花生弄裡沒有花生,卻曾住過一位大明星王曉棠(電影《野火春風鬥古城》中飾演金環、銀環)。
「記憶中的王曉棠,相貌極好,很喜歡穿旗袍,我們知道她是大明星,但那時候和現在的小男孩小女孩追星是不一樣的,遠遠地看到,或者是她就在身邊,我們都不哄上去的,靜靜地看著她就好了。」從小住在花生弄的高鈴鳳阿姨說。
高阿姨的老同學徐水森回憶,「王曉棠的妹妹王晚棠,還曾是我們的音樂老師,她也很漂亮。我們的房子就和王曉棠家隔著一道圍牆,他們家地面上鋪著紅地板,經常傳出音樂聲。」
「王曉棠去上海後,再沒回過我們住的巷子。」
井弄
短短80米的弄堂,現在還有3口古井,分別散落在3號牆門、10號牆門和21號牆門。
這三口井看起來,都有些陳舊,井圈由整塊的大青石鑿出來,粗糲的樣子,就像麵包店裡的「大理石粗糧麵包」。
記者 於佳 通訊員 計慎憶 劉婷婷 謝德林
來源:都市快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