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隨著城市綠化面積的增加
形形色色的鳥兒也多了起來
鳥與人和諧共生
彰顯著城市的活力
中國人愛鳥、護鳥,還善於畫鳥,古代畫家對鳥兒的觀察細緻入微,使得作品中的鳥兒栩栩如生。如今窗外春意漸濃,處處鶯啼燕語,此時觀賞這些古代畫作,與「萌鳥」混個眼熟,再和它們相遇時定會多一分驚喜。
《梅雀圖》·灰喜鵲
灰喜鵲在我國北方比較常見,它們成群結隊地穿梭於樹林間,四處捕食害蟲。灰喜鵲頭呈黑色,兩翅與尾呈藍色,層次分明,容易分辨,因而成為古代畫家繪鳥練習的常用模特。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畫《梅雀圖》繪有灰喜鵲兩隻,此畫作者不明,藝術價值極高,在宋代花鳥畫中極具代表性。
△《梅雀圖》(局部)
這幅《梅雀圖》絹本設色,縱25.5釐米,橫約29釐米。圖中從左向下斜伸出老梅一枝,清麗冷豔。枝上有兩隻灰喜鵲棲息,其中一隻抬頭遠眺,另一隻低頭梳理羽毛,形神畢肖,茸毛質感逼真。畫家不但以雙鉤填彩法畫出兩隻灰喜鵲的溫潤,還以「點」的方式畫出飄落的梅瓣,畫面細膩傳神。
《秋樹鸜鵒圖》·八哥
古代所謂「鸜鵒」其實就是八哥。世人皆言八哥極通人性,偶有模仿人語的行為,所以儘管它通體黑色,其貌不揚,但也深受畫家喜愛。古人為八哥創作的繪畫裡,以宋畫《秋樹鸜鵒圖》最為出彩。
△《秋樹鸜鵒圖》(局部)
《秋樹鸜鵒圖》縱約25釐米,橫26.5釐米,絹本設色,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繪一八哥棲止於枯樹上,它回首注視遠方,目光銳利,體態豐滿,尾翼整潔。因八哥通體純黑一色,故畫中八哥全身皆用墨染,而且不同部位之毛羽的質感、層次均表現無遺,足見古人墨法之妙。畫家以極其細膩的筆法對樹葉勾描暈染,層次異常豐富,堪稱達到極致。然而可惜的是,本幅並無款識,作者不詳。
《桃鳩圖》·紅翅綠鳩
斑鳩是比較常見的中型鳥,它毛色灰暗,很不起眼;然而與其同屬的紅翅綠鳩卻毛色豔麗,顯得十分出眾。在古代繪畫中,有一幅專門描繪紅翅綠鳩的絹本設色畫,名為《桃鳩圖》,據稱為宋徽宗趙佶真跡,被譽為折枝花鳥畫的典範之作。
△《桃鳩圖》(局部)
《桃鳩圖》縱28.5釐米,橫約27釐米,此圖早年流失於日本,現為私人收藏。《桃鳩圖》中的桃花與枝葉勾勒精工,棲息在樹上的紅翅綠鳩自然生動,畫家用生漆為其點睛,使之富有神採。畫作整體色彩華麗,洋溢著悠揚的神韻,細部的輪廓線非常明確,描法纖細,傅染鮮潤。
此畫右署「大觀丁亥御筆」,其時宋徽宗趙佶二十六歲。款下有一押字,似「天」字,傳為「天下一人」四字之合體,印證了畫家的身份。
《果熟來禽圖》·棕頭鴉雀
棕頭鴉雀體長與麻雀相當,長得圓頭圓腦,十分惹人喜愛。古代畫家諸如林椿、黃筌、郎世寧等都曾為其作畫,其中以南宋畫家林椿的《果熟來禽圖》最為精彩。
△《果熟來禽圖》(局部)
《果熟來禽圖》縱26.5釐米,橫約27釐米,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繪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碩果纍纍,系掛著沉甸甸果實的樹枝仿佛在輕輕地顫動。果葉正反面刻畫細緻,連蟲蝕的痕跡都頗為清晰。果樹上有一棕頭鴉雀,它轉頸回眸,振翅欲飛。
畫家林椿繼承了北宋畫家重視形似的傳統,對自然景致體察入微。畫中小鳥用細勁柔和的筆跡勾出,並用渾融的墨色暈染出蓬鬆的羽毛,顯得特別真實親切。綜觀整幅畫作,畫面雖不繁複,卻充滿生機盎然的意趣,表現出作者蘊藉空靈的審美追求。
《枇杷山鳥圖》·繡眼
繡眼比麻雀略小,生性活潑,其眼睛周圍有一白圈,鳴叫聲似「滑兒」,十分婉轉動聽。繡眼在古代已廣為飼養,養者皆知其一嗜好,那就是特別愛吃水果,而這一點在宋代畫作《枇杷山鳥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枇杷山鳥圖》(局部)
《枇杷山鳥圖》絹本設色,縱26.9釐米,橫27.2釐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傳為南宋畫家林椿所作,目前尚有爭議。圖中描繪碩大的枇杷葉和成熟的果實,在盛夏的陽光中金碧璀璨。一隻繡眼鳥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生動有趣。畫家對花果、鳥、蟲的形象都作了生動的、精雕細刻的描繪,小鳥秀雅的形態,光潔的羽毛和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就連小如針孔的螞蟻,其頭尾足須都畫得清晰可見,足見畫家紮實的繪畫功力。
《霜篠寒雛圖》·白腰文鳥
小巧的文鳥種類繁多,它們大多毛色亮麗,但有一種文鳥形色皆似麻雀,不甚美觀,其名白腰文鳥。古人喜愛白腰文鳥,主要是因為它特別親人。家養的白腰文鳥非常眷戀主人和它棲居的籠子,常常打開籠門也不飛。經過訓練的白腰文鳥還會落在主人手上,並做些簡單的動作。
△《霜篠寒雛圖》(局部)
宋代佚名畫作《霜篠寒雛圖》是描繪白腰文鳥的佳作,圖縱28.2釐米,橫28.7釐米,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繪五隻白腰文鳥集於枯棘上,它們姿勢各異,神態如生。畫家將聚集四隻文鳥的重心著落於畫面中心偏左的位置,而將另一文鳥繪於右側高處的棘枝上以分散重心,其回眸向下的眼神與另外四隻相呼應,如此布局使畫面既錯落有致又重心突出。畫家先勾出鳥的輪廓,再用細勁的筆鋒繪出羽毛,並施以淡墨、赭石等色,渲染出毛絨的質感,筆法老到。
《疏荷沙鳥圖》·白鶺鴒
在河邊水草茂盛處,常能見到一種靈巧的小鳥,它通體呈黑白兩色,尾羽常有規律地上下擺動,這種小鳥名叫白鶺鴒。古代畫家對白鶺鴒青睞有加,將其視為水鳥的代表,與其相關的作品中,《疏荷沙鳥圖》最為著名。
△《疏荷沙鳥圖》(局部)
《疏荷沙鳥圖》創作於宋代,作者佚名,圖縱約25釐米,橫25.6釐米,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繪荷塘一角,一隻白鶺鴒棲止於蓮梗上,側首注視著上方的一隻小蜂,其凝神專注的神態被刻畫得惟妙惟肖。蓮梗兩端的白鶺鴒與蓮蓬巧妙地平衡了畫面,而鶺鴒目向小蜂的視線則帶動觀者的視線落於畫面上方,這種布局使畫面顯得既穩定又生動。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白頭叢竹圖》·白頭翁
白頭翁學名白頭鵯,是城市中較為常見的小型鳥類。它兩眼上方有一條白色枕環,耳羽後部也有一白斑,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如同老人的頭髮,故而得名。
△《白頭叢竹圖》(局部)
《白頭叢竹圖》是描繪白頭翁的佳作,圖縱25.4釐米,橫28.9釐米,為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繪白頭翁兩隻,棲於自竹篁中長出的幾根落葉老枝上。兩隻白頭翁上者低頭梳理羽毛,長尾下垂;下者凝視前方。竹枝向畫幅左上方伸展,打破了左面景物過於稀疏的格局。畫家為了表現白頭翁羽毛的質感,先用淡彩層層暈染,再以尖毫細筆繪出絨羽,刻畫十分準確。
《榴枝黃鳥圖》·黃鶯
黃鸝的種類很多,古詩裡的黃鸝是中國較常見的黑枕黃鸝,也就是黃鶯。它通體金黃色,兩翅和尾為黑色,頭枕部有一寬闊的黑色帶斑。因為通體呈黃色的鳥並不多見,所以古人也將黃鶯稱為黃鳥,相關畫作流傳較多。
△《榴枝黃鳥圖》(局部)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榴枝黃鳥圖》出自宋代佚名畫家之手,縱24.6釐米,橫25.4釐米,絹本設色。圖中繪黃鶯鳥一隻,嘴啄小蟲,棲止於榴枝上,神形畢肖。圖中枝梗從右向左斜出,沉甸甸的石榴掛於枝幹。榴葉蕭瑟,黃鶯的羽毛用淡黃染色後,再用粉白以短而細的筆觸勾描,使之具有毛茸茸的質感。鳥的翅膀和尾部等處,濃淡墨色摻用。整幅畫面設色濃豔而又對比鮮明。
《榴枝黃鳥圖》對幅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榴子熟時鶯轉時,野蟲銜得集橫枝。笑他自喜權供飽,忘卻有人彈挾之。」落款「辛亥清和御筆」,鈐「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八徵耄念」「自強不息」璽印,可見此圖深得乾隆皇帝喜愛。
《竹鳩圖》·伯勞
伯勞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猛禽,看上去有點像雀類,但能捕捉與其體型相當的獵物。伯勞通常毛色亮麗,眼部有寬闊的黑色帶斑,這點與黃鸝很相似。古代畫家常以伯勞作畫,如《雪樹寒禽圖》《竹鳩圖》皆屬上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竹鳩圖》為南宋畫家李安忠的傳世名作,圖雖名「竹鳩」,但所繪實為一隻長尾灰背伯勞。
△《竹鳩圖》(局部)
《竹鳩圖》絹本設色,縱25.4釐米,橫26.9釐米。畫面主體為一隻伯勞鳥,它棲息於荊條枝上,爪喙鉤曲,姿態從容,背羽與胸羽毛色不一,一條長尾下拖至木叢之中,下方繪一叢竹葉及幾根荊條,烘託出伯勞在荊條枝上的居高之勢,同時似有風吹枝斷之勢,其構思之妙令人印象深刻。畫家用筆挺拔有力,荊、竹、鳥形象生動,富有藝術感染力。
來源:西安晚報
編輯:蜀妹在西安 | 審核:何礫 陳穎
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