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獨孤飛雪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愣嚴山人所作,本著以畢生精力為繼承並弘揚中國畫而努力奮鬥的決心,為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貢獻己之所學。
花鳥畫,中國畫的一種,古往今來,無數人為其痴迷,繪者十之八九皆會畫花鳥,然而八大山人畫的鳥卻買了6000萬,心動,什麼鳥這麼值錢。
八大山人,究竟為何人,竟有如此魄力;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八大山人的生平,據文獻記載他是明太祖第17子朱權的九世孫,流淌著皇家貴族的血,明朝滅亡後為了躲避戰亂,削髮為僧以為出紅塵就可以躲避戰亂,也不為是一種保身之法。
八大山人也是出自於書畫之家,他的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垔也是一位畫家;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上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
具歷史了解每朝新的帝王是不可能讓舊朝血脈存留的,因為他們知道中國人復仇等決心很重,自古的做法就是斬草除根,作為亡命徒弟八大山人或許想復仇,但是他的實力太弱,於是放棄了,以另一種方式進行作戰,應該想到他當時的內心極度矛盾,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復仇則筆牽連他們以及無辜性命。
經歷痛苦的內心交戰後他放棄了復仇,為了家人安全著想;八大山人繪畫上造詣深厚,擅長書畫,多以寫意花鳥畫為主,物象的形象極為誇張,筆墨凝練沉毅,繪畫風格雄奇雋永,由於其藝術造詣深厚,被稱為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在清順治五年,八大山人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髮為僧,改名雪個,24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後來轉移多地,在道觀落地,做了道士,朱耷成了青雲圃的開山祖師;在佛家教做了13年的佛教信徒後轉向道教,亦僧亦道的生活,目的不在宗教信仰,而是為了逃避清朝滿洲貴族對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隱蔽以自保。
八大山人這個名號是他60歲才開始使用的,有人說他常寫的如哭之,笑之的字樣,這並不合理,都是後人嚇猜測罷了,誰知道八大山人去這個名的含義所在,我們不是他怎麼能知道他內心所想;可以得知的是他把自己姓拆開,朱子取個八字,他的弟弟取牛字,可謂是用心良苦。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這個「大」字則是來自於「耷」字,去上面大字,組成八大名號,由於隱居,取山人,號八大山人。後人則根據此胡亂猜測什麼哭之笑之,戰亂年間人民生活大都疾苦,文獻只是對少數人有所記載,大多人是不可能記入文獻的,一筆帶過罷了;有貢獻者記載而已,八大晚年孤寂、貧困,這和一般人遭遇基本差不多。
八大繪畫常乾擦而能滋潤明潔,能做到這樣也不容易,他的畫風是多變的,喜歡畫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誇張,用筆挺勁刻削,動物和鳥的嘴、眼多呈方形,面做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鳥多棲一足,懸一足;65歲後他的藝術逐漸成熟;筆勢變為樸茂雄偉,造型極為誇張,魚、鳥之眼一圈一點,眼珠頂著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
八大山人除了花鳥畫外,山水畫也有造詣,他的山水畫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他曾經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八大山人藝術獨特的特點就是「少」,用他的話說是「廉」。少,一是描繪的對象少;二是塑造對象時用筆少,有以少勝多的意思;八大的花鳥造型,形與趣、與巧、與意的緊密結合,觀者不會感到單薄和孤寂;他的布局,講究少許物象在二維空間中擺放的位置。其訣竅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謂「計白當黑」;與此同時,並分調動題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對稱、疏密、虛實等的作用。
作為很好的裝飾畫,人們大多喜歡用比較富麗堂皇的畫,比如黃權畫派的風格,然後近現代以來卻多流行水墨畫,眾科之中卻以水墨最猥為上,他能表現出大境界。八大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的繪畫影響後世幾百年之久,畫有一隻鳥竟然賣了6000萬,這種境界今人難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