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畫抒情是古代文人畫家常用的表現手法,或愛或憎,皆於畫中,表現出畫家的是非分明,清代畫家朱耷亦不例外。

朱耷(1626~1705年),明亡為僧,號八大山人。今江西南昌人。善畫山水,花鳥畫成就最高,畫法受明林良、陳淳、徐渭的影響,畫面往往只有一鳥、一魚、一花,落墨不多,卻很精緻,出奇制勝,不落常套。
八大山人無論是「枯木孤鳥」,還是「殘荷孤魚」,魚鳥的眼睛常常畫成「白眼向人」的冷漠神色,加之落款愛把「八大」、「山人」聯寫成既像「哭之」,亦像「笑之」之狀,以抒發對滿清社會的不滿和國破家亡的悲痛。

《孔雀圖》軸,紙本,水墨,縱169cm,橫72cm。現藏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畫上自識:「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強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庚午春,八大山人畫,並題。」

此圖畫山間一景,一塊殘缺的石壁橫斜懸下,石壁的壘石間稀落地開著數朵牡丹,幾片竹葉穿插其間,一塊頑石孤零零地立於石壁之下,石上憩著兩隻孔雀,孔雀睜大著眼睛同視一個方向。
牡丹與孔雀在傳統的繪畫題材上原本是吉祥美麗的象徵,但畫家卻把牡丹畫得凋零稀疏,孔雀更是變形醜怪,孔雀頭如同禿鷲頭,大眼圓睜如金魚,身上美麗的翎毛脫落得只剩三根,顯得醜陋無比。

從其構圖和所塑造的形象,以及畫上的題詩看,明顯是一幅諷刺畫。朱耷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朱權被封寧獻王時,王府在今江西南昌。明亡後,朱耷出家為僧,取消朱姓,改為「八大山人」,以表達他對國破家亡的悲痛。

據《清史稿·宋葷傳》載:宋葷在任江西巡撫時曾鎮壓過一起反清起義,使朱耷非常反感。但他喜收藏書畫,很想得到朱耷的作品;他衙內養有一對孔雀,府前則安放了雨竹屏,此畫很可能畫的正是宋葷。
《孔叢子》有「藏三耳」之說,意為聽話的奴才;「坐二更」為上朝時間;孔雀三翎,意味著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譏諷那些聽命於滿清的官員,屠殺反清愛國人士,這是一幅以獨特的繪畫語言對時事進行辛辣諷刺的典範作品。
畫法受徐渭的影響,筆墨奔放而含蓄,線條精煉,用筆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構圖簡潔明了,寓意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