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2020-12-03 聽書讀書共分享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

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從這些描述中,我大致有一個形象,它應該和頤和園中十七孔橋東頭的廓如亭很相像,大家可以去頤和園看一看,也可以參考我寫的《遊頤和園:空闊澄明的郭如亭》。

為什麼這個景區是最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呢?這要從「順木天」的出處和本意說起。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講了種樹能手郭橐駝的故事。郭橐駝的本名叫什麼,大家都不記得了,因為他從小就得了佝僂病,身體捲曲,背部隆起,就像駱駝一樣,人們就給你起了個外號叫「郭橐駝」,時間久了,他自己連真名也忘了。

人有古怪相貌,必有出奇本領。這郭橐駝就有一門神技,那就是栽樹。只要是他栽的樹,必定枝繁葉茂。就算別人丟棄的快要死了的樹,到他手裡都能起死回生,茁壯成長。而且他的樹移到別的地方去,根據就沒有水土不服的情況。最厲害的,還是他種的果樹,不僅長得好,結的果實還又大又好。人們就紛紛來請他種樹,觀察學習他種樹的方法,他也不保留地給前來請教的人請解,可大家就是達不到他的水平。於是,就有人向他請教這其中的奧秘。

郭橐駝也像「賣油翁」說得「無他,但手熟爾」一樣,說了一句很簡單又很有哲理的話:「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順應樹木自然生長的規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長,不去過分地關注和幹涉。

乾隆不僅建了這個景,寫了這個匾,他還在《學圃雜興五首》中寫道:「順木為政方,佐谷祈年懷。」這一切,無非是告誡自己和子孫,植樹如此,治國相通。要順應天時、民意,不能「好煩其令」,就是要讓百姓幸福、國家長治久安,就不要根據自己的喜怒哀樂經常地變換命令,隨便地瞎折騰。

柳宗元是唐代的官吏,乾隆是清代的帝王,他們雖地位不同,但都是站在朝廷和官府的角度,從治理國家,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來說的。其實,對於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目前宅在家裡不就是沒有遵從這一點的結果嗎?痛定思痛,是該好好總結一下了。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路徑」  從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將「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再到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城市藍天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好。」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餘璐)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地球日是宣傳我國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為呼籲人類珍愛地球家園,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自然資源部向全社會推出由群星演唱的原創歌曲《我們屬於大自然》。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面對自然,人要學會謙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芭芭拉·金索沃小說的母題。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採訪報導之二
    4月初,記者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瀾滄江源、長江源三個園區,一路上,看到最多的是潔淨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有時而映入眼帘的野生動物;聽得最多的是生態管護員救助野生動物的故事。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大連老虎灘海鳥保護節啟幕 呼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活動當日,近千名遊客聆聽鷗鳴,餵食海鳥,近距離地觀察、親近海鳥,充分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依山傍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海鳥提供了舒適的家園,成為了海鳥的傳統棲息地,也是南遷鳥類的休整地。每年3-4月份都會吸引大量海鳥前來築巢、覓食,海鳥數量大幅增加,從剛開始的幾百隻已經逐年增加到了近萬隻,種類也不斷豐富,由單一的品種增加到了近十種。
  • 千名市民餵飼海鳥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千名市民餵飼海鳥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 2018-04-06 07:05   來源:大連日報
  • 探訪武漢天興洲:黑鸛成群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圖為三三兩兩的黑鸛站在天興洲頭 顏軍 攝中新網武漢12月5日電 題:探訪武漢天興洲:黑鸛成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者 武一力「看,那兒有9隻黑鸛!」5日一早,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來到武漢天興洲頭進行鳥類監測和環境保護工作。
  • 扎蘭屯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助力人工狍子放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扎蘭屯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助力人工狍子放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0-31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林草局:強化溼地保護修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張建龍強調,溼地資源特別是濱海溼地是我國自然資源的精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強化溼地保護修復,增強溼地生態功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盤錦是溼地之都,根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調查統計,除水稻田外,盤錦市有各類溼地24.96萬公頃,其中自然溼地21.65萬公頃。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生態環境,每個人都有義務用行動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2020年4月22日我們迎來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但近幾十年來,地球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氣候惡化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嚴峻挑戰,全球變暖、冰川消融、大氣汙染、極端天氣等現象嚴重威脅著人類未來的生活,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地球日設立50多年以來最緊迫的議題。
  • 浙江推「生命晶石」新型生態葬 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浙江推「生命晶石」新型生態葬 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8-03-30 19:26: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江源頭打造國家公園典範
    原標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江源頭打造國家公園典範  青海玉樹雜多縣水系眾多,河流密布,並享有「瀾滄江源頭第一縣」的美稱。圖為美麗的雜多草原。保護環境本來就是每個人的責任,現在還有工資拿,真是一舉兩得」。  生態保護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來到位於黃河源頭的瑪多縣,經濟日報記者看到,曾經一度「斑禿」的黑土灘再次披上綠裝,遠處的湖泊群宛若點綴在草原上的藍寶石,在陽光下閃耀著美麗的光芒,「千湖美景」重現眼前。  「草高了,河面變得寬闊了,野生動物都回來了。」
  • 人虐貓與熊吃人,人與動物能否和諧共生?
    最近人和動物都不太安寧,上海動物園剛出現了熊吃人,太原就出現了人虐貓的事情。人與動物難道就不能和諧共生嗎?記得瘋狂動物城不就是大家各司其職的共生共存的嗎?太原虐貓事件,男主人一定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貓是我們的朋友,既然你選擇了養他,你就應該盡職盡責地照顧好他,如果不喜歡了,將他放歸自然或者送人收養。何必要把他弄死呢?我覺得這種人是很危險的,如果陪伴他的不是一隻貓,如果是一個人,他會不會也如此殘暴?貓何錯之有?
  •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2020年04月06日 16: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東長島: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藍綠...
    中國日報煙臺7月26日電(記者 解傳姣 肖達)多年不見的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現,白江豚、鯨魚頻頻現身,對生態質量要求極高的東方白鸛、斑海豹等種群數量明顯增多,鼠尾藻等原生藻類、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經濟魚類資源不同程度出現恢復……在地處膠遼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的長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 鸚鵡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鄉村
    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村子,只因幾百年來數百隻鸚鵡棲息在村裡大樹上,人鸚和諧,共融共生,鸚鵡村因而得名,這就是普洱的鸚鵡村。這裡的狗狗也是那麼的友善好客,一直陪伴在來自遠方的客人身邊,構成一幅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美麗畫卷。
  • 【每日一習話】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 要順隨自然規律
    這個鬥不是跟老天爺作對,是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要順隨自然規律,更能夠摸得到自然規律。同時我們需要培養強大的抗禦災害能力。   這段話出自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調研時的講話。  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 保護野生動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野生動物,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5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廣西、江西、福建、雲南、廣東、貴州等地開展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開展的首個執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