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1-01-08 人民網環保

  「十三五」期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和成就,認為其彰顯了中國政府的治理決心和治理能力。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將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路徑」

  從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將「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再到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城市藍天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好。」比利時賽百思中歐商務諮詢公司執行長弗雷德裡克·巴爾丹曾多次訪華,對中國生態環境改善有直觀感受。他表示,中國對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科學務實,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

  南非金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加斯·謝爾頓考察過中國新疆的防護林工程。曾經的荒漠變成綠洲,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習近平主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指明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路徑。」

  日本麗澤大學名譽教授三瀦正道40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發展變化。在他看來,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大氣、水、土壤汙染等環境問題,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改善了環境。

  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國室主任旭日夫曾就「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課題隨團走訪內蒙古、河北、浙江等地。「我親身感受到『兩山』理念在中國深入人心,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顯著。」

  「將有力推動世界經濟的『綠色復甦』」

  中國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發展。2019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計下降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可再生能源投資連續5年超過1000億美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世界一半以上……一系列亮眼的數字背後,是中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摩洛哥非洲中國合作與發展協會主席納賽爾·布希巴曾在2015年參與中國青年創業者項目,了解到中國企業需要嚴格遵守的環保法規。他表示,中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鼓勵環保技術創新,積極培養環保專業人才,生態文明建設富有創造性和實踐性。

  「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深入人心。中國政府通過出臺規章制度,使之落實到位。」巴爾丹表示,綠色發展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國發展綠色經濟意義非凡,這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菲利普·克萊頓注意到,中國減排對全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產生了積極效應。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有助於改變全球能源行業發展格局。

  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副主席馬尼希·巴布納表示:「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體現出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決心,中國將成為世界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領跑者。」

  「十三五」期間,中國對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多,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泰國泰中「一帶一路」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隆功·吳森提蘭谷關注到,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引領全球,為世界應對環境挑戰貢獻了重要力量,「未來,中國加大新能源產業投入,將有力推動世界經濟的『綠色復甦』。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同時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現了負責任大國擔當,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為各國共建人類美好家園提供有益借鑑」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願意承擔與中國發展水平相稱的國際責任,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力量。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鄭重宣告,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國際環境政策領域的一座裡程碑,意味著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德國環保組織「德國觀察」國際環境政策負責人盧茨·魏舍爾表示。

  三瀦正道認為,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輝煌成就,民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中國不斷完善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力度,打破地方行政壁壘進行綜合施策等做法,對許多國家都有借鑑意義。」

  尼泊爾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席巴特拉伊表示,中國生態建設成就獲得廣泛讚譽,這不僅是對中國發展理念的肯定,也寄託著世界人民對全球未來綠色發展的共同願景。「中國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廣泛參與環保領域國際合作,為各國共建人類美好家園提供有益借鑑。」

  在中歐數字協會創始人、主任克勞迪婭·韋爾諾蒂看來,中國採取有力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對全球環境治理至關重要,打造綠色合作夥伴已成為歐中務實合作的優先議題之一。

  巴布納表示,中國正大力支持綠色投資,藉助自身經驗,為其他發展中國家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提供了重要啟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將綠色發展理念帶到東南亞,這將有益於東南亞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逸山說。

  (本報北京、約翰尼斯堡、布魯塞爾、東京、烏蘭巴託、華盛頓、曼谷、開羅、柏林電  記者俞懿春、萬宇、張朋輝、劉軍國、霍文、李志偉、林芮、周輖、花放)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8日 03 版)

(責編:餘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採訪報導之二
    4月初,記者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瀾滄江源、長江源三個園區,一路上,看到最多的是潔淨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有時而映入眼帘的野生動物;聽得最多的是生態管護員救助野生動物的故事。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江源頭打造國家公園典範
    原標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江源頭打造國家公園典範  青海玉樹雜多縣水系眾多,河流密布,並享有「瀾滄江源頭第一縣」的美稱。圖為美麗的雜多草原。保護環境本來就是每個人的責任,現在還有工資拿,真是一舉兩得」。  生態保護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來到位於黃河源頭的瑪多縣,經濟日報記者看到,曾經一度「斑禿」的黑土灘再次披上綠裝,遠處的湖泊群宛若點綴在草原上的藍寶石,在陽光下閃耀著美麗的光芒,「千湖美景」重現眼前。  「草高了,河面變得寬闊了,野生動物都回來了。」
  • 國家林草局:強化溼地保護修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張建龍強調,溼地資源特別是濱海溼地是我國自然資源的精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強化溼地保護修復,增強溼地生態功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盤錦是溼地之都,根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調查統計,除水稻田外,盤錦市有各類溼地24.96萬公頃,其中自然溼地21.65萬公頃。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餘璐)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呼籲人類珍愛地球家園,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自然資源部向全社會推出由群星演唱的原創歌曲《我們屬於大自然》。 歌曲以海洋、山川、湖泊、藍天為元素,展現珍愛地球,人們應珍視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美好願景。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吧!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面對自然,人要學會謙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芭芭拉·金索沃小說的母題。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
  • 千名市民餵飼海鳥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千名市民餵飼海鳥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 2018-04-06 07:05   來源:大連日報
  • 探訪武漢天興洲:黑鸛成群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圖為三三兩兩的黑鸛站在天興洲頭 顏軍 攝中新網武漢12月5日電 題:探訪武漢天興洲:黑鸛成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者 武一力「看,那兒有9隻黑鸛!」5日一早,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來到武漢天興洲頭進行鳥類監測和環境保護工作。
  • 扎蘭屯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助力人工狍子放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扎蘭屯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助力人工狍子放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0-31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生態環境,每個人都有義務用行動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2020年4月22日我們迎來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但近幾十年來,地球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氣候惡化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嚴峻挑戰,全球變暖、冰川消融、大氣汙染、極端天氣等現象嚴重威脅著人類未來的生活,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地球日設立50多年以來最緊迫的議題。
  • 【每日一習話】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 要順隨自然規律
    這個鬥不是跟老天爺作對,是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要順隨自然規律,更能夠摸得到自然規律。同時我們需要培養強大的抗禦災害能力。   這段話出自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調研時的講話。  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 浙江推「生命晶石」新型生態葬 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浙江推「生命晶石」新型生態葬 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8-03-30 19:26: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林草局: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張建龍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推進座談會上強調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7月26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前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調研,聽取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推進情況匯報
  • 全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內涵和特徵(上)
    一、中國的現代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全面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推進的現代化,全面性特徵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鮮明標誌。  「富強」,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是時代的永恆主題,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富強」即富足與強盛的統一,民富與國強的統一。
  • 大連老虎灘海鳥保護節啟幕 呼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活動當日,近千名遊客聆聽鷗鳴,餵食海鳥,近距離地觀察、親近海鳥,充分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依山傍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海鳥提供了舒適的家園,成為了海鳥的傳統棲息地,也是南遷鳥類的休整地。每年3-4月份都會吸引大量海鳥前來築巢、覓食,海鳥數量大幅增加,從剛開始的幾百隻已經逐年增加到了近萬隻,種類也不斷豐富,由單一的品種增加到了近十種。
  • 人虐貓與熊吃人,人與動物能否和諧共生?
    最近人和動物都不太安寧,上海動物園剛出現了熊吃人,太原就出現了人虐貓的事情。人與動物難道就不能和諧共生嗎?記得瘋狂動物城不就是大家各司其職的共生共存的嗎?太原虐貓事件,男主人一定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貓是我們的朋友,既然你選擇了養他,你就應該盡職盡責地照顧好他,如果不喜歡了,將他放歸自然或者送人收養。何必要把他弄死呢?我覺得這種人是很危險的,如果陪伴他的不是一隻貓,如果是一個人,他會不會也如此殘暴?貓何錯之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東長島: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藍綠...
    中國日報煙臺7月26日電(記者 解傳姣 肖達)多年不見的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現,白江豚、鯨魚頻頻現身,對生態質量要求極高的東方白鸛、斑海豹等種群數量明顯增多,鼠尾藻等原生藻類、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經濟魚類資源不同程度出現恢復……在地處膠遼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的長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2020年04月06日 16: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
  • 鸚鵡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鄉村
    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村子,只因幾百年來數百隻鸚鵡棲息在村裡大樹上,人鸚和諧,共融共生,鸚鵡村因而得名,這就是普洱的鸚鵡村。這裡的狗狗也是那麼的友善好客,一直陪伴在來自遠方的客人身邊,構成一幅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