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和成就,認為其彰顯了中國政府的治理決心和治理能力。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將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路徑」
從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將「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再到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城市藍天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好。」比利時賽百思中歐商務諮詢公司執行長弗雷德裡克·巴爾丹曾多次訪華,對中國生態環境改善有直觀感受。他表示,中國對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科學務實,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
南非金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加斯·謝爾頓考察過中國新疆的防護林工程。曾經的荒漠變成綠洲,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習近平主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指明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路徑。」
日本麗澤大學名譽教授三瀦正道40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發展變化。在他看來,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大氣、水、土壤汙染等環境問題,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改善了環境。
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國室主任旭日夫曾就「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課題隨團走訪內蒙古、河北、浙江等地。「我親身感受到『兩山』理念在中國深入人心,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顯著。」
「將有力推動世界經濟的『綠色復甦』」
中國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發展。2019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計下降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可再生能源投資連續5年超過1000億美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世界一半以上……一系列亮眼的數字背後,是中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摩洛哥非洲中國合作與發展協會主席納賽爾·布希巴曾在2015年參與中國青年創業者項目,了解到中國企業需要嚴格遵守的環保法規。他表示,中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鼓勵環保技術創新,積極培養環保專業人才,生態文明建設富有創造性和實踐性。
「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深入人心。中國政府通過出臺規章制度,使之落實到位。」巴爾丹表示,綠色發展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國發展綠色經濟意義非凡,這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菲利普·克萊頓注意到,中國減排對全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產生了積極效應。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有助於改變全球能源行業發展格局。
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副主席馬尼希·巴布納表示:「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體現出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決心,中國將成為世界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領跑者。」
「十三五」期間,中國對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多,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泰國泰中「一帶一路」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隆功·吳森提蘭谷關注到,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引領全球,為世界應對環境挑戰貢獻了重要力量,「未來,中國加大新能源產業投入,將有力推動世界經濟的『綠色復甦』。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同時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現了負責任大國擔當,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為各國共建人類美好家園提供有益借鑑」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願意承擔與中國發展水平相稱的國際責任,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力量。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鄭重宣告,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國際環境政策領域的一座裡程碑,意味著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德國環保組織「德國觀察」國際環境政策負責人盧茨·魏舍爾表示。
三瀦正道認為,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輝煌成就,民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中國不斷完善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力度,打破地方行政壁壘進行綜合施策等做法,對許多國家都有借鑑意義。」
尼泊爾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席巴特拉伊表示,中國生態建設成就獲得廣泛讚譽,這不僅是對中國發展理念的肯定,也寄託著世界人民對全球未來綠色發展的共同願景。「中國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廣泛參與環保領域國際合作,為各國共建人類美好家園提供有益借鑑。」
在中歐數字協會創始人、主任克勞迪婭·韋爾諾蒂看來,中國採取有力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對全球環境治理至關重要,打造綠色合作夥伴已成為歐中務實合作的優先議題之一。
巴布納表示,中國正大力支持綠色投資,藉助自身經驗,為其他發展中國家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提供了重要啟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將綠色發展理念帶到東南亞,這將有益於東南亞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逸山說。
(本報北京、約翰尼斯堡、布魯塞爾、東京、烏蘭巴託、華盛頓、曼谷、開羅、柏林電 記者俞懿春、萬宇、張朋輝、劉軍國、霍文、李志偉、林芮、周輖、花放)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8日 03 版)(責編:餘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