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威遠的鹽煤古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徒步愛好者到此旅遊,驚嘆它的古老與神秘。近日,筆者前往探訪。
說起鹽煤古道,要先說說威遠的煤炭。位於世界最大穹窿地貌核心區的威遠,上個世紀是四川比較著名的產煤大縣。所採煤炭除當地生產生活使用外,主要通過陸路、水路運到自貢煮鹽,以及運到重慶和外省。
威遠最早在什麼時期發現並開採利用煤炭的呢?據《威遠煤礦志》(1993年版)第一篇《煤田地質與礦井建設》所記載,「資威煤田早在春秋時期就被人發現,並逐步開發利用,以黑石(煤)作燃料,冶鐵煉銀,燒制磚瓦和土陶等。」《威遠煤礦志》中《概述》記述,「據內江市檔案館有關資料,前清年間已有人在黃荊溝挖草皮炭」。「開採黃荊溝上元炭始於清朝末年。」清乾隆《威遠縣誌》卷二記錄,「嘉靖中,自流井初煎鹽醛,務需威煤孔巫,邑民於此設立炭廠」,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年號。自流井的煮鹽業,需要大量的威遠煤炭,這說明在明朝嘉靖時期,威遠地區所開採的煤炭,已大量運到自流井鹽廠煮鹽。
據史料記載,威遠採煤的興盛,與兩次「川鹽濟楚」相關。第一次,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淮鹽運輸通道被堵死,湖北、湖南用鹽告急,清戶部調川鹽直達楚地,以解鹽荒。第二次,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火破壞淮鹽生產,兩湖食鹽供不應求發生鹽荒,川鹽再次成為濟楚救命鹽。抗戰期間,自貢鹽平均年產24.25萬噸,比1937年增長48%,抗戰八年累計總產達193.89萬噸,以供應西南、湘鄂、西北佔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為穩定民心、軍心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而抗戰所需食鹽的巨大需求,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燃料煤炭的生產和供給,從而也促成了威遠採煤業的興旺和蓬勃發展。
自貢鹽業生產所需的威遠煤,主要從威遠鋪子灣(鹽井溪)至自貢大安觀音灘水路運輸,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積極動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清溪河上修建了八道「雙堰式」堰閘,保障了煤炭運輸。而鋪子灣至山王有一段依靠陸路運輸,當時沒有公路,鹽煤古道陸路運輸便應運而生。
威遠產煤區大部分集中在山王、黃荊溝、連界、越溪一帶,方圓面積不小於100平方公裡,尤以威遠煤礦、山王風椏口山腳下元山堡一帶優質煤最為著名。
元山堡一帶煤礦出產的煤,經騾馬馱運、腳夫肩挑背磨,到達陸路鹽煤古道第一站風椏口。風椏口有座風椏廟,風椏廟正對著「雙獅拜佛」景點,風光很好。腳夫、騾馬在風椏口稍事休息,又繼續上路前行。隨後穿過「304」微波站,到達鹽煤古道第二站山王場山王殿(現山王鎮政府一帶),再順著沿途的青石板路,爬上翠峰山。拾級而上,站在翠峰山頂,可以俯瞰山腳下的美女山。
然後繼續向前,便來到鹽煤古道第三站「五梅花」。五梅花是指高高矗立著的五座山,山腳下有一口堰塘,此地山清水秀,五座山圍在一起,像一朵盛開的五瓣梅花。當年的腳夫在五梅花堰塘邊稍事休整,喝一喝水,飲一飲騾馬,吃一點自帶的乾糧,又沿著青石板路繼續前行。
步行約半個小時,便來到鹽煤古道第四站「馬兒石」,此處是山間羊腸小道,左邊是高聳的山嶺,右邊是深深的懸崖。
像馬背一樣光溜溜的山脊,不長一棵樹,不生一根草,中間只有一條人工開鑿的石梯,寬不足一米,空手行走尚需小心翼翼,更不用說挑、馱幾十上百斤的煤炭,那更是需要謹慎又謹慎、小心又小心,否則極有可能摔下懸崖。「馬兒石」最前面有一個「冰洞」橫穿東西,像馬兒的眼睛。冰洞進口處為山體自然裂隙,僅容瘦小身材的成人一人側身匍匐前進,體型稍肥胖的人進入都非常吃力。「冰洞」裡有一人工開鑿的十多平方米的洞室,裡面有石臺、瞭望孔、射擊孔,據說當年遇到抓壯丁和「棒老二」(土匪)搶劫的情況,這裡就成為當地村民的躲避場所。「馬兒石」的馬頸處,原雕刻有「李家林」三個一米見方的行書大字,如今早已風化,只能依稀辨識。「馬兒石」脊背處側面,以及「馬兒石」山腳下的另一處石壁上,還雕刻有走馬的圖案,生動傳神。
走過險峻的「馬兒石」,一路順坡下山,便來到鹽煤古道第五站 「五裡坡」。當年筆者的三個舅舅,常年行走在鹽煤古道上,以吆騾馬、挑煤炭為生。筆者的外祖父則在五裡坡搭建了一處茅草房,開設了一個簡易小店,為沿途腳夫、馬幫提供茶水和素菜淡飯,順便為當地村民殺豬宰羊辦紅白喜事,以維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
過了五裡坡一路往下,又是一條青石板路,然後一路下坡,到達山腳,然後再往上爬,爬上山坡便是鹽煤古道第六站「煙坡嶺」。站在煙坡嶺上,可以俯瞰山腳下非常有名的「五條馬路」,五條馬路因盤山公路上五道彎而得名。稍遠一些還有一座名叫「磨子山」的山。當年沒有修建公路,陪伴腳夫、馬幫的,只有青翠的磨子山和它的傳說。
過了煙坡嶺這一站,一路往下,沿途沒有了崇山峻岭和懸崖峭壁,取而代之的是高高低低阡陌縱橫的梯田和臺土,提心弔膽的腳夫心情略微放鬆,快步行走在青石板路和黃泥大道上,直奔鹽煤古道第七站,也就是終點站鋪子灣(鹽井溪)。
到了鹽井溪煤碼頭,腳夫放下煤擔子,卸下騾馬背上的煤挑子,將煤炭送到磅房過秤,再到帳房結帳,拿到辛辛苦苦掙來的腳價錢,灌一肚子又苦又澀的茶水,連飯也捨不得吃,便又匆匆忙忙沿著鹽煤古道往回趕,儘快回家將錢交給妻兒買米糧。在家歇上一晚,第二天天不見亮,他們便又披星星戴月亮,挑著煤筐、吆著騾馬,開始了周而復始的艱苦營生。
從鋪子灣(鹽井溪)到山王鎮這條陸路鹽煤古道上,不僅有風椏口、304、翠峰山、美女山、五梅花、馬兒石等許多優美風景,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這條古道既承載著辛酸的往事,也見證了威遠煤炭開採和煤礦興衰的歷史。
參考文獻:
1、2002第2期《當代礦工》,《四川威遠採煤史雜談》(作者:肖宇);
2、《抗戰時期威遠河航道整理工程及其現狀》(作者:威遠縣政協文史研究員 李宇時);
3、《論抗戰時期自貢鹽業的發展》(作者:四川師範大學 彭紅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