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馬古道入藏道路變遷,在《瀘定大渡河入藏古棧道》一文中,著重介紹了清光緒之後的瓦斯溝巖道,而之前的入藏古道要翻越大岡山,這條古道歷史更久遠,幾乎縱橫歷史上所有時期,清光緒年間在大岡山東大渡河邊開鑿出山巖棧道之後,這條路才走出歷史。
史料上所稱的大岡山也就是今天的大槓山,是甘孜州康定市和瀘定縣的界山。這一地區在明朝屬於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使司管轄,到了清代,大渡河西岸一帶屬於明正土司管轄。到了民國二年,民國政府才把大岡山以東大渡河流域設為瀘定縣。根據《四川通志》、《大清一統志》、《西藏日記》(果親王允禮)等史料記載,茶馬古道入藏的道路都有翻越大岡山的記錄,而且在大岡山有驛站,名叫大岡塘,也就是今天的達槓村。
紅色為大岡山古道,綠色為光緒年間開通的巖道
大岡山就是位於瓦斯溝巖道的後山,任乃強在《瀘定考察記》這樣描述大岡山:「有番民30餘戶,高碉巍峨,自觀音巖可以望見。往時冷竹關、大嘴一帶崖路未鑿,往來爐城者,自冷竹關越深溝橋,循盤道上黃草坪,過大岡,依金釵崖道斜下頭道水,既紆且險。大岡當山梁脊部,三面懸崖,一面雪嶺,中間盤道一線,成為軍事要地。」詢問達槓村的村民,大岡山已沒碉樓遺蹟,已看不到昔日巍峨的碉樓。
雍正十二年七月(1734年),果親王奉旨遠行泰寧(今道孚縣協德鄉),專程為即將回拉薩的七世達賴喇嘛送行,整個行程歷時九月,雍正十三年四月(1735年)回京復命。他將這次歷程寫成《西藏日記》,其中就記載了他過大岡山的經過和感受:
「十八日,過橋(瀘定橋)西北行,經明正土千戶界內,至咱裡(今沙灣),歷小烹、大烹二壩,暫憩黃草坪,登大岡山,高萬仞,路徑陡迮,盤旋而上,俯瞯群山,拱伏如兒孫,瀘江(大渡河)一抹痕,遙貫山腳,過金釵碥約二十裡,峭壁於霄,橫空鳥道,瀘江流其下,聲如萬馬奔騰,棧路在山半,寬者劣五六尺,山壁復突出大石,行者稍不戒下墜江中。至此回視劍閣連雲如平砥矣。峽中少平處曰頭道水,在南山最高之所,瀑布湧起,皎若練光,是夕宿頭道。」
可見當時的古道翻越了大岡山,並清晰地指出了古道的走向,日記例舉的地名今天都還在。在果親王的心目中,此處的道路更為艱險,和他剛走過的劍閣古道相比,劍閣的路算是小巫見大巫,相比而言,如履平地。
為探尋大岡山,體會果親王在此處的感受,驅車從上瓦斯村離開318國道,拐上鄉村公路,公路曲折而上,共有十八道彎,可愛的村民在每道彎處都立有路牌,標明此處是第幾道彎,提醒大家到目的地還有幾彎。山路雖然曲折,但路面還是比較寬,拐過十八彎來到了達槓村。
到達槓村的盤山公路,紅色線路為古道沿著瓦斯溝的金釵碥走向,盤桓下至頭道水
處於山腹的達槓村,昔日的大岡塘
大岡山前大渡河,紅色為大渡河岸邊古道線路
從大岡山另一個角度看冷竹關和黃草坪
「登大岡山,高萬仞,路徑陡迮,盤旋而上」
發生在大岡山的歷史事件比較多,唐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武則天派遣右玉鈴衛大將軍張玄遇,率領兩萬精兵走合川道(天全)進兵至大渡河,並渡過大渡河納降羌蠻部落八千餘人,張玄遇將其所處地區設置也葉川州,最終張玄遇在大渡河邊勒石紀功而還。
到了清代曾經發生過瞻對之戰,金川之戰,這條古道是重要的進兵線路。但具體發生在大岡山的戰鬥,比較清楚的就是清康熙年間西爐之戰。根據《清史稿》和《清實錄康熙朝實錄》記載,清康熙年間,清軍攻入四川之後,明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土司向清軍上交信印,表示臣服。當時清政府將這一地區委託給青海和碩特部營官管理,改大渡河以西為明正土司管轄。大渡河以東的巖州、雜道、冷磧、沈邊、黎州等長官司,歸天全土司管轄,受四川總督保護。
青海營官第巴昌側集烈在打箭爐之跑馬山建大喇嘛寺,以教權幹涉土司政務,經常和土司發生衝突。到了清康熙三十九年,喇嘛依仗營官的勢力,竟殺了明正土司蛇蠟喳吧。得到這一消息後,當時四川總督錫勒達奏請移化林營參將李麟督兵捕治。李麟非但沒有阻止巴昌側集烈繼續生亂,巴昌側集烈反而將大渡河西岸修路之兵丁殺死、拆毀橋梁、阻截官兵,並最終率領「番兵」攻陷明正土司全境,還渡過大渡河三大古渡之一的烹壩渡口,佔領了大渡河東岸的巖州、察道、嘉靖等地,進逼天全。
時任四川陝西總督席爾達、巡撫貝和諾、提督唐希順等會商帶兵進剿事宜。除了化林營(駐營瀘定化林村)外,還調集了寧番(駐今冕寧縣)、魚通(駐營康定麥崩鄉)、寧越(駐營甘洛縣海棠)等營士兵,除此之外還增派遣荊州滿洲兵二千前往助陣。
化林營參將李麟首先率所部進兵大渡河西岸,佔領咱威、奎武、紫牛、咱裡、烹壩等處,唐希順督大軍分三路進攻。一路由遊擊張自成率領,自紫牛(今瀘定仔牛壩,也為大渡河三大渡口之一)攻哪吒頂(今瀘定尖尖山);一路由參將馬爾植率領,自烹壩攻大岡;一路由唐希順自率遊擊沙虎、魏國珍等,自咱威攻磨西面(今瀘定磨西鎮)。
而昌側集烈派番兵四千人守大岡及哪吒頂,自率五千人在磨西,拒守磨岡嶺。
唐希順命李麟率軍循大渡河而下,繞攻磨岡嶺後,岸道奇險,捫索徹夜不能通,懼失律,遂自嶺前爭先仰攻,卒克之。大軍繼進,連戰五日,克磨西面,自雅加埂入打箭爐。張自成亦破哪吒頂,兩軍會合,共奪番營十四座,斬首千餘級,唯有大岡一路苦攻不下。
大岡山為東西走向,東端是奔騰的大渡河,西側是巍峨的筆架山大雪山,古道從冷竹關攀巖而上,只要佔領大岡山就能堵住通往藏區的道路。番兵因山為垣,壘木石其上,俯瞰冷竹關,見清軍來攻,即投木石,清軍隨木石顛墜,不得駐足。官軍徘徊溝下,始終找不到對策。番兵不僅牢牢守住了大岡山,還趁清軍防守鬆懈,利用夜色發兵偷襲清軍軍營,攻陷烹壩等處,把總王允吉、天全副宣慰楊自唐本應斬首的,好歹被判戴罪立功,被限三日之內攻下大岡山。
王允吉等探知由雪山叢林可以繞出大岡山後,因無路可登,番兵防備不嚴。於是精挑細選了五百人,餉以牛酒,令其醉飽,相約共死。同時作為掩護,從正面佯攻山頭,他們趕來數百頭羊,把火繩拴在羊角上,傍晚令老弱驅至大岡山下,擂響鉦鼓,並發巨炮,驅趕羊群向山頂衝擊。守軍果然上當,悉登欄禦敵,雷石具下。而允吉、自唐和五百壯士趁此機會,攀藤葛猱升懸壁,踐荊莽叢箐,一夜繞出大岡山後,排刃突起,縱火焚碉,守軍大亂潰竄,斬首千餘級,生擒數百人,最終攻下大岡山。
不久清軍會師打箭爐,將昌側集烈斬首,撫定康定地區各土司,這場戰鬥被清政府稱為「西爐之役」。
王允吉、楊自唐帶領五百人翻越的大岡山後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