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茶馬古道之大岡山

2021-01-11 輕輕飛過

關於茶馬古道入藏道路變遷,在《瀘定大渡河入藏古棧道》一文中,著重介紹了清光緒之後的瓦斯溝巖道,而之前的入藏古道要翻越大岡山,這條古道歷史更久遠,幾乎縱橫歷史上所有時期,清光緒年間在大岡山東大渡河邊開鑿出山巖棧道之後,這條路才走出歷史。

史料上所稱的大岡山也就是今天的大槓山,是甘孜州康定市和瀘定縣的界山。這一地區在明朝屬於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使司管轄,到了清代,大渡河西岸一帶屬於明正土司管轄。到了民國二年,民國政府才把大岡山以東大渡河流域設為瀘定縣。根據《四川通志》、《大清一統志》、《西藏日記》(果親王允禮)等史料記載,茶馬古道入藏的道路都有翻越大岡山的記錄,而且在大岡山有驛站,名叫大岡塘,也就是今天的達槓村。

紅色為大岡山古道,綠色為光緒年間開通的巖道

大岡山就是位於瓦斯溝巖道的後山,任乃強在《瀘定考察記》這樣描述大岡山:「有番民30餘戶,高碉巍峨,自觀音巖可以望見。往時冷竹關、大嘴一帶崖路未鑿,往來爐城者,自冷竹關越深溝橋,循盤道上黃草坪,過大岡,依金釵崖道斜下頭道水,既紆且險。大岡當山梁脊部,三面懸崖,一面雪嶺,中間盤道一線,成為軍事要地。」詢問達槓村的村民,大岡山已沒碉樓遺蹟,已看不到昔日巍峨的碉樓。

雍正十二年七月(1734年),果親王奉旨遠行泰寧(今道孚縣協德鄉),專程為即將回拉薩的七世達賴喇嘛送行,整個行程歷時九月,雍正十三年四月(1735年)回京復命。他將這次歷程寫成《西藏日記》,其中就記載了他過大岡山的經過和感受:

「十八日,過橋(瀘定橋)西北行,經明正土千戶界內,至咱裡(今沙灣),歷小烹、大烹二壩,暫憩黃草坪,登大岡山,高萬仞,路徑陡迮,盤旋而上,俯瞯群山,拱伏如兒孫,瀘江(大渡河)一抹痕,遙貫山腳,過金釵碥約二十裡,峭壁於霄,橫空鳥道,瀘江流其下,聲如萬馬奔騰,棧路在山半,寬者劣五六尺,山壁復突出大石,行者稍不戒下墜江中。至此回視劍閣連雲如平砥矣。峽中少平處曰頭道水,在南山最高之所,瀑布湧起,皎若練光,是夕宿頭道。」

可見當時的古道翻越了大岡山,並清晰地指出了古道的走向,日記例舉的地名今天都還在。在果親王的心目中,此處的道路更為艱險,和他剛走過的劍閣古道相比,劍閣的路算是小巫見大巫,相比而言,如履平地。

為探尋大岡山,體會果親王在此處的感受,驅車從上瓦斯村離開318國道,拐上鄉村公路,公路曲折而上,共有十八道彎,可愛的村民在每道彎處都立有路牌,標明此處是第幾道彎,提醒大家到目的地還有幾彎。山路雖然曲折,但路面還是比較寬,拐過十八彎來到了達槓村。

到達槓村的盤山公路,紅色線路為古道沿著瓦斯溝的金釵碥走向,盤桓下至頭道水

處於山腹的達槓村,昔日的大岡塘

大岡山前大渡河,紅色為大渡河岸邊古道線路

從大岡山另一個角度看冷竹關和黃草坪

「登大岡山,高萬仞,路徑陡迮,盤旋而上」

「俯瞯群山,拱伏如兒孫,瀘江一抹痕,遙貫山腳」

發生在大岡山的歷史事件比較多,唐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武則天派遣右玉鈴衛大將軍張玄遇,率領兩萬精兵走合川道(天全)進兵至大渡河,並渡過大渡河納降羌蠻部落八千餘人,張玄遇將其所處地區設置也葉川州,最終張玄遇在大渡河邊勒石紀功而還。

到了清代曾經發生過瞻對之戰,金川之戰,這條古道是重要的進兵線路。但具體發生在大岡山的戰鬥,比較清楚的就是清康熙年間西爐之戰。根據《清史稿》和《清實錄康熙朝實錄》記載,清康熙年間,清軍攻入四川之後,明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土司向清軍上交信印,表示臣服。當時清政府將這一地區委託給青海和碩特部營官管理,改大渡河以西為明正土司管轄。大渡河以東的巖州、雜道、冷磧、沈邊、黎州等長官司,歸天全土司管轄,受四川總督保護。

青海營官第巴昌側集烈在打箭爐之跑馬山建大喇嘛寺,以教權幹涉土司政務,經常和土司發生衝突。到了清康熙三十九年,喇嘛依仗營官的勢力,竟殺了明正土司蛇蠟喳吧。得到這一消息後,當時四川總督錫勒達奏請移化林營參將李麟督兵捕治。李麟非但沒有阻止巴昌側集烈繼續生亂,巴昌側集烈反而將大渡河西岸修路之兵丁殺死、拆毀橋梁、阻截官兵,並最終率領「番兵」攻陷明正土司全境,還渡過大渡河三大古渡之一的烹壩渡口,佔領了大渡河東岸的巖州、察道、嘉靖等地,進逼天全。

時任四川陝西總督席爾達、巡撫貝和諾、提督唐希順等會商帶兵進剿事宜。除了化林營(駐營瀘定化林村)外,還調集了寧番(駐今冕寧縣)、魚通(駐營康定麥崩鄉)、寧越(駐營甘洛縣海棠)等營士兵,除此之外還增派遣荊州滿洲兵二千前往助陣。

化林營參將李麟首先率所部進兵大渡河西岸,佔領咱威、奎武、紫牛、咱裡、烹壩等處,唐希順督大軍分三路進攻。一路由遊擊張自成率領,自紫牛(今瀘定仔牛壩,也為大渡河三大渡口之一)攻哪吒頂(今瀘定尖尖山);一路由參將馬爾植率領,自烹壩攻大岡;一路由唐希順自率遊擊沙虎、魏國珍等,自咱威攻磨西面(今瀘定磨西鎮)。

而昌側集烈派番兵四千人守大岡及哪吒頂,自率五千人在磨西,拒守磨岡嶺。

唐希順命李麟率軍循大渡河而下,繞攻磨岡嶺後,岸道奇險,捫索徹夜不能通,懼失律,遂自嶺前爭先仰攻,卒克之。大軍繼進,連戰五日,克磨西面,自雅加埂入打箭爐。張自成亦破哪吒頂,兩軍會合,共奪番營十四座,斬首千餘級,唯有大岡一路苦攻不下。

大岡山為東西走向,東端是奔騰的大渡河,西側是巍峨的筆架山大雪山,古道從冷竹關攀巖而上,只要佔領大岡山就能堵住通往藏區的道路。番兵因山為垣,壘木石其上,俯瞰冷竹關,見清軍來攻,即投木石,清軍隨木石顛墜,不得駐足。官軍徘徊溝下,始終找不到對策。番兵不僅牢牢守住了大岡山,還趁清軍防守鬆懈,利用夜色發兵偷襲清軍軍營,攻陷烹壩等處,把總王允吉、天全副宣慰楊自唐本應斬首的,好歹被判戴罪立功,被限三日之內攻下大岡山。

王允吉等探知由雪山叢林可以繞出大岡山後,因無路可登,番兵防備不嚴。於是精挑細選了五百人,餉以牛酒,令其醉飽,相約共死。同時作為掩護,從正面佯攻山頭,他們趕來數百頭羊,把火繩拴在羊角上,傍晚令老弱驅至大岡山下,擂響鉦鼓,並發巨炮,驅趕羊群向山頂衝擊。守軍果然上當,悉登欄禦敵,雷石具下。而允吉、自唐和五百壯士趁此機會,攀藤葛猱升懸壁,踐荊莽叢箐,一夜繞出大岡山後,排刃突起,縱火焚碉,守軍大亂潰竄,斬首千餘級,生擒數百人,最終攻下大岡山。

不久清軍會師打箭爐,將昌側集烈斬首,撫定康定地區各土司,這場戰鬥被清政府稱為「西爐之役」。

王允吉、楊自唐帶領五百人翻越的大岡山後山梁

相關焦點

  • 散文丨孟憲佳:茶馬古道走筆
    茶馬古道走筆作者丨孟憲佳黑茶號子壓起來咧——把槓抬呀!就是這古老的制茶號子,吼出了中國黑茶之祖——色如鐵的茯磚,型如柱的千兩茶,催生了中國南方的黑茶馬幫,開拓了千裡迢迢的茶馬古道。古道滄桑茶馬之詞,源於唐朝。古道之途,始於洞市。拉開歷史的帷幕,展開祖國的版圖,隨馬幫出發吧——老得發黑的洞市青石街上,馬幫已集結,帶上高梁酒,飲馬水池邊。鈴聲響起,浩浩馬幫溯麻溪河南行。一弦小徑啼聲得得,兩岸青山猿嘯聲聲。
  • 【重走茶馬古道】高原與馬幫的故事:千年回眸如初見
    今(3)日上午,「卓卓康巴 傳奇昌都」之2018第四屆重走茶馬古道暨首屆中國戶外運動經理人高峰論壇啟動儀式結束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旅遊大伽從芒康鹽井鹽田博物館出發,沿著覺龍村徒步向扎增拉姆女神草原行進,正式開啟了重走茶馬古道之旅。昌都市旅發委副主任劉振、芒康縣常務副縣長黨仁也在其中。
  • 茶馬古道、年豬、貓咪……大學生創意牆繪美了鄉村
    原標題:大學生創意牆繪美了鄉村   悠長的茶馬古道,俏皮可愛的貓咪……這個暑假,萬州區茨竹鄉迎來了20多名繪畫高手,在他們筆下,鄉村煥發新顏。在五天時間裡,同學們以「茶馬古道」「詩畫田園,童趣水世界」為主題的牆體彩繪,成為一大亮點。   這些彩繪風格特異,有素雅大氣的水墨畫、也有活潑俏皮的兒童畫、還有栩栩如生的動物畫……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欣賞。   「我和小夥伴們對茨竹鄉的鄉情和文化做了調研後發現,歷史悠久的茶馬古道是當地的一大旅遊文化特色。」
  • 雲南特色小鎮——普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
    自19年9月,普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被命名為「雲南特色小鎮」並授牌以來,那柯裡就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開啟整體提升改造的「瘋狂模式」,按照「產業聚集、文化多元、鄉愁濃鬱、生態優美、特色彰顯」宜居宜業宜遊的建設目標,一路高歌向前衝。
  • 思享無限直播民族舞劇《川藏·茶馬古道》「背夫」精神感動觀眾
    來源:時刻頭條12月31日,【紅色經典】系列直播走進國家大劇院,進行了歌劇民族舞劇《川藏·茶馬古道》的彩排探班直播。該系列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主辦、思享無限獨家支持。思享無限旗下秀色直播、樂嗨直播、嗨秀直播、蜜瘋直播以及戰略合作平臺紅人直播全程參與直播。
  • 看見|年豬、貓咪、茶馬古道……大學生創意牆繪為鄉村美顏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通訊員 柴小芳 馮璇 受訪者供圖悠長的茶馬古道,俏皮可愛的貓咪……這個暑假,萬州茨竹鄉迎來了20多名「神筆馬良」,在他們筆下,鄉村煥發新顏。在為期五天的時間裡,同學們以「茶馬古道」「詩畫田園,童趣水世界」為主題的牆體彩繪成為一大亮點。▲志願者勾勒茶馬古道▲志願者勾勒茶馬古道記者了解到,彩繪內容風格特異,有素雅大氣的水墨畫,也有活潑俏皮的兒童畫,還有栩栩如生的動物畫……每到一處繪畫地點,路人都忍不住駐足觀看。
  • 一天一點普洱(1998)茶馬古道旅遊景區,夢想照進現實……
    2016年7月末的一場大雨後,我以一個旅遊業新人的身份,站在普洱市北部區旅遊環線臘梅坡大橋頭,舉目可見正在分秒必爭忙建設的茶馬古道旅遊景區施工現場。這是雲南湄公河集團有限公司正在滇藏茶馬古道零起點、馬幫集結出發的地方,按照5A級標準打造普洱城區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景區。眼前是鬱鬱蔥蔥的山林,腳下是泥濘不堪的便道,耳邊是斷斷續續、忽遠忽近的各種機械的施工聲。
  • 雲南米禾舞美參與製作的普洱情境秀《茶馬古道》獲廣泛讚譽
    「普洱情境秀《茶馬古道》獲廣泛讚譽,」由普洱市人民政府、雲南湄公河集團與中國東方歌舞團聯合創作出品的普洱情境秀《茶馬古道》自1月15日在普洱大劇院首演以來,數千名觀眾觀看了表演,絢麗的舞臺藝術設計、精湛的舞蹈藝術表演和完美的故事呈現,震撼的視覺效果
  • 青海這個古鎮因茶馬古道穿過而商業興盛,名字源於寺院的藏語音譯
    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在這裡合二為一,這裡是歷史悠久的縣城,這裡是湟源縣城,這裡是丹噶爾古城,唐蕃古道從這裡穿越而來,這裡展現出商都的盛況,眾多的民族在這裡聚集,所以丹噶爾古城又稱「小北京」,「海藏咽喉」,今天我們來談談丹噶爾古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 吾鄉| 重走茶馬古道 體驗千年曬鹽技藝
    回放 吾鄉 | 重走茶馬古道 體驗千年曬鹽技藝
  • 麗江古城的冬天沒有了人聲鼎沸,門前擼貓,在茶馬古道上聞見深巷
    每到冬天,中國南北的界線就顯得格外分明,北方萬裡雪飄之日,說不定正是南方豔陽高照之時,身為北方人,我雖愛銀裝素裹下的亭臺樓閣,卻也同樣醉心於輕風不燥的水墨古巷。雲貴高原以下,祖國西南邊陲之中,麗江古城就落身於此。
  • |石羊古鎮|雲南|茶馬古道|楚雄|麗江...
    諾鄧村依山構建古村建築原貌保存十分完整08麗江·麗江古鎮圖片來源:evqd3266麗江古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走在青石板路上感受時光的韻味圖片來源:那茶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是茶馬古道上最著名的城鎮之一
  • 四川自貢市完成潤鹽古道學術考察 與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關係密切
    潤鹽古道與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及茶馬古道有互相交織的密切關係,食鹽運銷是南方絲綢之路及茶馬古道上起源較早和極為重要的貿易活動。潤鹽古道上流通的物資,主要是食鹽、茶葉和絲綢等。潤鹽古道的形成,與鹽源自古盛產鹽、鐵、金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鹽鐵之利,奠定了潤鹽古道在西南交通史上重要的地位。早在秦漢以前,潤鹽古道就已初步形成,成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是南方古絲路的一條重要幹線,即犛牛道之西幹線。並且,潤鹽古道與茶馬古道的部分線路也是高度重合的。基於此,考察組不僅僅從鹽的視角考察潤鹽古道,而且還將其放置到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文化線路中去審視。
  • 茶馬古城的深夜誘惑 比麗江古城更讓人上頭
    茶馬古城夜景航拍茶馬古道山下,萬盞明燈連接,白日裡陽光從碧藍的天空傾瀉而下,照在清幽的石板小巷內。到了夜晚卻變了模樣,小吃街燈火通明;酒吧街,如痴如醉,眼前的一切開始變得饒有趣味……「穿唐越宋·國風大潮」在月華如水的古城夜晚,做一天「古風的在逃公主」,在「穿唐越宋·國風大潮」古風巡遊中遊走……看「龍獅迎新」雙龍騰躍,獅子舞動;四方聽音古老戲臺上,《普洱茶樂》將古道幽幽的歷史悉數講出;普洱四大
  • 【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25):漢藏分野與西南絲路(下)
    由於犛牛這時成了「笮」人與外界的主要交換物,「犛牛羌」一名才取代了「笮」人之名。唐李泰撰《括地誌》載:「笮州本西蜀徼外,曰貓羌」。「貓羌」即「犛牛羌」的音變別寫,由此可證「笮」即犛牛部。元世祖忽必烈(圖片來自網絡)明以後,茶馬古道的開通又為這一帶的經濟往來和民族遷徙注入了活力。
  • 寧波四村民試圖復原深山古道 十裡古道夢桃花
    66歲的袁松才欣喜萬分,幾乎天天都來這兒看桃花:「明年多種些桃樹,古道十裡桃花景再現,就不遠了!」袁松才安靜地站在古道上,深情望向遠方,瞳孔裡浮現出夢裡「邂逅」過千百次的情景:還是這樣的陽春四月,風暖暖撫過,古道深處,桃花怒放,香氣四溢,紛飛的花瓣,時時飄落在肩頭,洗去商旅的一身疲憊。古道上的每一棵樹、每一條石階,袁松才和他的三個「同道」是再熟悉不過的。
  • 秘境恩施:百年古橋留下未解之謎,5000年前的巴鹽古道令人稱奇
    這在當時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的狀況下,這些繁重的石頭來自何方,又是如何運過來的,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往常,在這座橋梁的下方還製造了一個水上鞦韆,供遊人或蕩鞦韆、或戲水、或旅拍,儼然是成為了恩施地心谷的一個網紅景點。石門河是古代恩施、建始銜接巴東最早的一條古鹽道、驛道和人行大道,從古至今,在野三河至石門河之間先後修建各式橋梁7座。通濟橋就是其中一座。
  • 從「茶馬古道」到臺灣合歡山——「網紅」老羅千裡訪茶記
    老羅訪茶的足跡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茶馬古道。當時,他跟著多名茶葉行家走進了雲南等地的山野鄉間,遍訪普洱茶的主要產地。那時積累的經驗,也令他更加堅定了持續訪茶的決心和信心。   2018年以來,老羅對海峽兩岸多個茶葉產區進行了走訪,觀察不同產區茶葉特色品種的特性,遇到讓他「愛不釋口」的茶,他就少量採購與茶友和專家分享品鑑。
  • 巴鹽古道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世界經典民歌以及囉兒調的主要發祥地之爭,讓本地的土家族人深感困惑。自古傳唱的囉兒調,很可能被人據為己有,更為糾結的是,不知道囉兒調之根在哪兒。因為沒有系統挖掘整理囉兒調文化,沒有找到這一文化的基石---巴鹽古道。離開這個基石,研究其文化,如無根之木,空中樓閣,必然迷茫,缺乏自信。
  • 古道上的奇蹟茶馬古道你可能知道,但這條鹽馬古道你知道嗎?
    也許有那麼一天,我會留一頭齊腰的長髮拖著行李箱,一個人旅行,一個人,什麼也無所謂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820字,閱讀約2分鐘來琵琶崗看看演馬古道上的村落到底是什麼樣子?此外,這裡也是馬古道的必經之路。小巷林立,也記錄著過往的歷史。進入琵琶幫,我開始興奮起來。我在外面看不到任何舊建築。我一轉身就看到了舞臺。特別漂亮。舞臺一側還有幾條路可供選擇。每一個似乎都有美妙的風景在等著我。與其他村莊的祠堂不同,蕭氏宗祠和劉氏宗祠合二為一。祠堂的外觀非常低調樸實,沒有華麗的門臉。進門後經過一個戲臺下,對面就是正廳。正殿左右各有兩個神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