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媽媽,兒子剛剛滿兩周歲,自從半年前下定決心跟他用英語交流以來,我常常在背句子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句:我這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僅憑著六級的啞巴英語、對英語不滅的興趣和虛無的熱情並不能讓我與孩子交流,這讓我完全不知從何處入手。
沒關係,既然決定做了,就要沉下心,慢慢來。這個慢,不是一般的慢。我的英語水平僅夠應付考試,跟那些張嘴就來或者文句語法研究透徹的大家們比,呸呸呸,我竟然敢說出來「比」這個字。。。
從無處著手到如今能應付交流,看著兒子能聽懂能說出來一些單詞,主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選擇英式英語還是美式英語。並非是選擇一項就只能接觸那一項,也不能太過糾結音發的準不準,畢竟孩子以後不光要聽懂英音,還要聽懂美音。所以聽力的話,兩者都需接觸;而說出來,就要像大家都說普通話一樣, 可以不標準,但是還是要儘量模仿的,而且要儘量靠近一種音,不要一會英式一會美式(再強調下不要太過於糾結音準不準)。
關於發音,我也是一直在練習,到現在每天還要查詞,跟著手機讀。
第二階段:找適合孩子年齡段的口語資料,這對我來說是最難的一項。生活裡說的話完全不知如何表達,一開始是想到漢語用手機查英語,但是這樣的表達並不地道甚至很多手機翻譯有錯誤。然後,又從網上買了很多口語書,口語書確實比用手機翻譯的好太多,但是仍然不盡人意。書本表達太少,且對年齡針對性不強。這是因為每個家庭生活環境都不同,孩子年齡更是不一致。
於是我將書本作為輔助,又開始了新的探索。
第三階段:從動畫片裡學習地道口語表達。兒子喜歡看小豬佩奇,我給他找了英文版,發現裡面的表達正是一直以來我在尋找的,於是我開始跟著動畫片學。一次偶然機會發現網上竟然可以買到英文臺詞(原諒我的無知吧),隨機買來一本,每天都會學幾句能用上的表達。
至此,對於兩歲的孩子,表達基本夠用,但是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不夠用也是早晚的事。所以下一步也須得提上日程。由此可見,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懂得越來越多,我要會的更多才能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