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知道:箭毒蛙是如何繁育後代的

2021-01-20 中國科普博覽

多姿多彩的動物世界讓我們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自然界中的每個物種都以各自獨特的生存方式,頑強地在大自然的舞臺上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無論哪個物種,為了延續種群的發展,都背負著一個艱巨的使命,那就是繁殖。長期的自然演化過程,使不同的物種形成了適合自己的,獨具特色的繁殖模式,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後代的存活和種群的繁衍提供保證。


兩棲無尾類,即蛙類,作為兩棲類(介於水棲向陸地跨越的中間類群)中的一大類群,在物種進化過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蛙類的繁殖策略大相逕庭,多數蛙類採取了一種以數量取勝的策略,它們在殖季節於水塘中產下大量的卵,之後便大搖大擺的離去,任其自生自滅。例如在中國廣泛分布的中華蟾蜍,其卵的數量驚人,少則幾千多則近萬。如此龐大的窩卵數量使得中華蟾蜍種群昌盛,因為即使只有少數個體能夠存活,也足以保證該物種得以延續和發展。


而在另一種蛙類類群中,其繁殖策略則與中華蟾蜍戛然相反,雌雄往往只孕育1到數枚受精卵,並由雙親共同撫養,確保其後代健康成長。此類群在兩棲類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雙親撫育繁殖策略,它們就是箭毒蛙,一種擁有豔麗外表的劇毒生物,卻又是極其稱職的父母。目前由雙親共同撫育後代的行為已經發現於多種箭毒蛙中,並被認為是一種普遍存在於該類群的繁殖策略。


雖說雙親的撫育為箭毒蛙後代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但在繁殖過程中,它們仍然會遇到諸多問題。箭毒蛙夫婦是如何克服這些難題,讓自己的蛙寶寶健康成長的呢?讓我們走進箭毒蛙的世界,看看這些森林中可愛的精靈是如何繁衍後代的吧。


科學家通過對箭毒蛙繁殖過程的長期觀察,發現它們的婚配製度為單配製,在繁殖季節,一隻雄性只與一隻雌性交配並產卵,後代由雌雄雙方共同撫育,其配偶關係會持續整個繁殖季節。箭毒蛙之所以會存在一夫一妻(一雌一雄)的婚配製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們採取了雙親撫育的繁殖策略,使得它們將大量的時間和能量投入到對後代的撫育上,從而無法分配多餘的精力去尋找其它配偶。因此箭毒蛙對後代的撫育,是以犧牲雌雄雙方更多的繁殖機會為代價的。


箭毒蛙通常會將受精卵產在靠近地面的樹葉上,並守護在側,直到其孵化為蝌蚪。


箭毒蛙夫婦將受精卵產在地面的樹葉上(Tegnér 2014)


森林的地面危機四伏,孵化的蝌蚪隨時都面臨著各種威脅,一個艱巨的挑戰就擺在了箭毒蛙夫婦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安置後代(孵化的蝌蚪)。雨林中生長著一種與箭毒蛙的繁衍息息相關的植物,它們就是鳳梨科植物。熱帶雨林提供了豐富的雨水資源,而鳳梨科植物頂端的樹葉就像一個小水桶,將雨水續集形成一個小小的水池,這些小水窪,成了箭毒蛙理想的育兒場。


鳳梨科植物頂端可以很好的續集水分為箭毒蛙蝌蚪提供生長的空間(圖片來自網絡)


好的育兒場並不總是容易找到的,這樣的小水窪在繁殖季節往往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箭毒蛙夫婦為了讓後代能有一個安全舒適的臨時家園,會奮力爭取並守護其中一個小水窪,為此,它們不惜與領域內的同類競爭者大打出手,戰鬥有時候可以持續幾十分鐘。最終,強壯的箭毒蛙夫婦會獲得一個理想的繁殖池塘。


當箭毒蛙夫婦辛苦將育兒場準備妥當後,問題又接踵而至。僅有幾釐米大小的箭毒蛙父母,如何將孵化的蝌蚪運送到幾米高的鳳梨科植物頂端呢?我們不得不再一次讚嘆自然界的神奇,為了適應這種長途旅行,箭毒蛙蝌蚪的嘴部進化出強而有力的吸盤,可以將自己牢牢的固定在成蛙的身體上。當一切準備就緒,蛙爸爸便爬到孵化的蝌蚪身邊,催促它快快到自己的背上來,蛙寶寶抖動尾巴,奮力遊到了父親身上,並用嘴部的吸盤牢牢的吸附在父親的背部。就這樣,父親便能背著寶寶一步一步的前往自己的小水窪了。

圖4. 箭毒蛙父親正在將孵化的蝌蚪運往鳳梨科植物頂端的小水窪

(Tegnér 2014; Tumulty et al. 2013)


通過長途跋涉,小小的箭毒蛙終於將自己的寶寶從地面背到了看似遙不可及的鳳梨科植物頂端,並將它們放入天然的育兒室裡。


箭毒蛙寶寶在鳳梨科植物頂端形成的小水池中安家落戶(Brown et al. 2010)


鳳梨科植物為箭毒蛙蝌蚪提供了良好的庇護所,小水窪則成為其成長必不可少的自然因素之一,但植物本身卻只有儲水的功能,無法提供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如何為嗷嗷待哺的蝌蚪提供生長必須的營養物質,成為了擺在箭毒蛙面前的又一大難題。


面對食物短缺這一大難題,箭毒蛙再一次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驚人策略。科學家發現,當蝌蚪需要食物的時候,雄性箭毒蛙會發出鳴叫,呼喚雌性到來。雌蛙到達後,將一枚未受精的卵產在小水窪中,這顆營養豐富的卵,便成為了蝌蚪的理想食物。在蝌蚪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這種餵食的過程如此反覆(在秘魯的一種箭毒蛙中,7天為一個周期),蝌蚪就這樣在父母的照顧下茁壯成長。


A:雄蛙背著蝌蚪前往小水窪B:蝌蚪在小樹蛙中安全的生長C:雄蛙將雌蛙呼喚到小水窪旁D:雌蛙產下了未受精卵供蝌蚪食用 (Brown et al.2010)


箭毒蛙個體雖小,但它們的皮膚中卻隱藏著劇烈的毒素,這些毒素能輕而易舉的殺死一個成年人,土著部落甚至會用箭毒蛙的毒素製作毒鏢用以獵取食物。這種劇烈的化學武器讓箭毒蛙們在自然界中鮮有天敵,在強大父母的守護下,小傢伙便可以在小水窪中無憂無慮的成長了。


不久以後,蝌蚪便長出了後腿,前足也像嫩枝發芽一樣生長了出來,尾巴也漸漸變短消失。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小箭毒蛙終於可以上岸跳躍,並穿上了與父母同樣漂亮的鮮豔外套。此時,在它們天真美麗的外表之下,已經蘊含了讓其他生物聞風喪膽的劇烈毒素,使其成為雨林中靚麗而又讓人畏懼的彩色精靈。


箭毒蛙就是以這種特殊的繁殖方式,憑藉雙親辛勤的付出和撫育,讓後代順利成長,並使得這個物種始終能在神奇的大自然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


中國科普博覽-從水到陸專欄 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csar.blog.kepu.cn/


(內容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科學新語林專欄《從水到陸》,作者李辰亮,《從水到陸》專欄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保護協會科普專欄,圖片為文章作者提供)


歡迎關注中國科普博覽微信號,搜索「中國科普博覽」即可找到我們。科普,我們一直在路上。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草莓箭毒蛙將獨有武器傳給後代 力量驚人
    科學家發現草莓箭毒蛙將化學防禦武器傳給後代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生活在哥斯大黎加的草莓箭毒蛙(學名:Oophaga pumilio)在繁殖後代時,會給新生的蝌蚪提供內置的「  成年的草莓箭毒蛙會從食物——包括螞蟻、蜘蛛等——中獲取生物鹼。「(這些化合物)使箭毒蛙對許多掠食者來說很難下口,」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約翰卡羅爾大學的拉爾夫·薩珀裡託(Ralph Saporito)說,「在這項研究之前,我們對這些青蛙體內生物鹼的了解主要來自成年個體。因此,我們決定對草莓箭毒蛙所有成長階段的生物鹼含量進行觀察,以填補研究的空白。」
  • 美麗的箭毒族——箭毒蛙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箭毒蛙裡面很多都是涉保的,前幾天有一位網友戲稱說「所有好看的箭毒蛙都涉保」,情況也確實如此,天生顏值高,也給它帶來了殺身之禍,不對,不能說是殺身之禍吧,應該是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被盜獵的風險。箭毒蛙由於體型很小,所以通過國際郵包、隨身攜帶的方式很容易躲過海關檢查,很難被發現。
  • 為啥會有人走私箭毒蛙?
    其分布僅限於哥倫比亞海拔850-1200米的熱帶雨林地區,由於棲息地的破壞等原因,其現在已經被孤立成了幾個群體,總生存面積不超過10平方公裡,已是極危物種。但是,報導中提到了共截獲了4隻箭毒蛙,體色為三綠一黃,這和紅帶箭毒蛙的紅黑相間的色彩特徵有出入。
  • 猜你不知道 | 為什麼箭毒蛙不會毒死自己?
    我們很難說,在這個世界上哪種動物是最毒的,但是毫無疑問,原產於哥倫比亞的金色箭毒蛙絕對能排得上號
  • 猜你不知道|為什麼箭毒蛙不會毒死自己?
    我們很難說,在這個世界上哪種動物是最毒的,但是毫無疑問,原產於哥倫比亞的金色箭毒蛙絕對能排得上號。圖自Wikimedia Commons/Micha L.Rieser這種蛙看起來甚是可愛,但在它們皮膚腺體中存在一種生物鹼毒素,這種毒素可以打開神經細胞上的鈉離子通道,並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因此可以永久性地阻斷神經信號向肌肉細胞傳遞,從而導致肌肉持續緊張不能放鬆。而心臟更容易受之影響,最終導致中毒者心臟衰竭而死。一隻金色箭毒蛙體內的毒素能夠在三分鐘內毒死十名成年人。更可怕的是,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解藥能夠抵抗這種毒素。
  • 純乾貨 如何設置箭毒蛙飼養環境
    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如何飼養箭毒蛙:箭毒蛙是兩棲類當中極少數日行性的蛙類,憑藉的就是那一身華麗的警戒色,和皮膚所分泌的毒性,單單是日行的特性就使得箭毒蛙的飼養樂趣遠高於其它兩棲類動物(要知道,夜行的蛙你只有晚上打電筒才找得到啊)。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五)龍眼雞,巨蜘蛛,箭毒蛙(圖)
    我沒能觀察到龍眼雞的生態習性,但據資料介紹,每每受到幹擾時,這種小動物用頭部頂端的衍生物猛烈地敲擊樹幹以威懾對手;如果此計不成,它便遠走高飛。關於龍眼雞,在印地安部落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若一個年輕女子被龍眼雞蟄了,那麼她必須在24小時內同她的男朋友做愛,否則就會悄悄地死掉。我想這只是個傳說,大概是哪個印地安小夥子為了哄得心上人而杜撰的。
  • 長毛兔純種繁育,以及雜交繁育的技術,你知道嗎?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長毛兔的一些繁育的知識,希望大家看完之後呢有所幫助,長毛兔育種工作的目的,不僅是選出優良的種兔,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種兔來提高整個兔群的生產水平。如何提高兔群的品質,這要根據兔群的具體情況而定。
  • 你知道藍箭毒蛙毒素的來源嗎
    藍箭毒蛙也叫深藍色毒鏢蛙,這類嬌小玲瓏又漂亮可是隨時隨地都能致命性的兩用動物。一直到1968年從亞馬遜帶到好多個標本採集後才被生物學家所了解。
  • 這7種動物繁育後代的方式最奇葩,一種你可能都沒聽說過
    ,雄性紅邊蛇有兩個陰莖,不管它想要找到哪一個雌性繁育後代,雄性首先要戰勝其它雄性,場面非常殘忍恐怖。琵琶魚是世界上最自私的生物,雄性琵琶魚要是找到自己喜歡的伴侶,就會一口咬住它,並且釋放一種生化酶,將它們粘在一起,不管你願不願意
  • 草莓箭毒蛙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由於草莓箭毒蛙吸引的顏色及獨有的生命周期,故它是很受歡迎的寵物。於1990年代,它們已經由不同的地方輸入美國及歐洲。不過由於已停止運送,草莓箭毒蛙已變得不普遍及很少選擇。在歐洲,有較多不同的草莓箭毒蛙供選擇,很多都是走私入境或是其後代。雖然走私草莓箭毒蛙在其他地方很少見,但它們仍然殺死大量的動物及破壞棲息地。現時有草莓箭毒蛙從中美洲出口,這樣大大提升了它們的數量。
  • 如何俘獲顏值Top 1的箭毒蛙?弄個雨林景觀就行
    (可以戳南京昆蟲展好像快要舉辦了,不知道裡面有什麼呢?回顧哦!)如果小野說,我能把昆蟲展搬到你家裡,讓你不出門就能體驗養昆蟲的樂趣,你會不會想要嘗試一番呢?千萬別以為家裡養昆蟲很複雜,小野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小小的雨林景觀完全就可以解決!隨意舒展的綠植,原生態的布局,加上封閉式的缸體。即使不用餵食,小昆蟲也可在缸內正常原生態的生活。簡直完美得不要不要滴!
  • 驢和馬的後代騾子,為何不能夠繁育後代呢?
    提要:驢和馬的後代——騾子,為何不能夠繁育後代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一、馬。雌性馬叫做騍馬,雄性的馬叫做騷馬。二、驢。我們都知道馬和驢相交生出的是騾子,馬和驢雖然屬於同屬的物種,但是染色體條數不一,馬的染色體條數比驢多一條,所以生出的騾子的染色體不能正常配對,不能產生有生育能力的生殖細胞,自然也就不能生育。
  • 箭毒蛙到底是何方神聖?
    箭毒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青蛙,也是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特別是此次截獲的三種箭毒蛙中,黃金箭毒蛙是箭毒蛙中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其1克蛙毒可致15000人死亡。身為外來入侵生物的箭毒蛙,同時也是瀕危物種之一。它們身材嬌小,色彩妖嬈,自身不產毒卻躋身世界最毒之列。這是怎麼回事?
  • 箭毒蛙「1克毒可致15000人死亡」,這也能養!?
    沒有人知道箭毒蛙的毒性對人有多大,這些數據都是從小鼠的半致死量上推算出來的。之前有一篇文章討論:為什麼蛇會演化出強到一滴就能殺死一萬隻小鼠的毒液,這不是浪費嗎?但原因在於:人家的毒液又不是用來對付小鼠的!同樣的毒液用在小鼠身上是高射炮打蚊子,但用在蛇的獵物比如鼩鼱之類毒抗點滿的動物身上一點也不誇張。
  • 北京查獲劇毒箭毒蛙 金色箭毒蛙
    經中科院動物所實驗室進一步種類鑑定,這隻箭毒蛙確定為黃帶箭毒蛙(Dendrobatesleucomelas),為箭毒蛙科箭毒蛙屬,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南部,和它南部接壤的國家邊界也有分布。2   箭毒蛙是什麼?為什麼這麼毒?   箭毒蛙是世界上外表最美麗的青蛙,同時也是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
  • 吃出來一身毒,自己卻不中招,箭毒蛙是怎麼做到的?
    而相比這種普通的綠皮蛙而言,世界上還有一種色彩非常豔麗的蛙類,它就是箭毒蛙。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箭毒蛙種類達到了220種,每一種箭毒蛙都有一套與眾不同的靚麗外衣,或金色、或藍色、或紅色,而每一隻箭毒蛙又都與其它的箭毒蛙擁有不同的花紋,所以每一隻箭毒蛙的外衣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 【科普】箭毒蛙為什麼沒把自己毒死?
    (Epipedobates屬)中鑑定出了epibatidine(姑且先叫「幽靈箭毒蛙毒素」吧)。這種毒素的英文名epibatidine也是由該屬的名字命名的(注意與箭毒蛙毒素「batrachotoxin」區分)。幽靈箭毒蛙毒素從沒有在厄瓜多境外的其它物種身上發現過。人們這種毒素的最初來源並不是十分清楚,有人推測這種毒素來自於當地的一些節肢動物。
  • 動物都是雌性孕育後代,唯海馬海龍是雄性繁育後代,它為啥這樣做
    我們都知道動物都是雌性孕育後代的,然而自然界中卻有一種動物是雄性與後代,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這種動物就是海馬了。海馬是一種小型海洋動物,屬刺魚目海龍科,一般都生活在水溫相對較高的淺海中,特別是有珊瑚礁的地方。
  • 科學家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
    新華社昆明2月6日電(記者 嶽冉冉)中、美、丹科學家成功破譯了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組,並揭示其基因組演化特徵。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它擁有強烈的毒性、絢麗斑斕的色彩及獨特的生活習性。當地部族將它們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故得此名。有些箭毒蛙身上攜帶的毒素強度甚至是嗎啡的200倍。  箭毒蛙是如何獲得毒素,又是如何演化出抗毒能力呢?這是學界始終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