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關子,這次的主角是荔蝽,這種昆蟲在祖國南方地區幾乎都有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等盛產荔枝龍眼的省份更是極其常見。
對荔蝽來說,一年之計在五月,我也用了整個五月來觀察荔蝽,觀察的結果是沒有結果,畢竟我是個簡單粗暴的人,所以只能帶大家從簡單粗暴的層面去了解荔蝽。
↑ 荔蝽成年後大概就長這個樣子,長得比較隨意,外觀上沒什麼亮點,要說它有什麼讓人記憶深刻之處,那就是遭遇危險時釋放的氣味特別刺鼻,加之荔蝽天性敏感,有時一陣妖風吹來都能激發它們放屁的潛能,所以夏季時如果在荔枝園裡聞到刺鼻的怪味,那這氣味十有八九就是來自某隻玻璃心的荔蝽。
說到這椿象的「屁」,裡面可大有學問。時不時會有朋友問我:「劉大溼啊,這臭屁蟲的屁有毒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很難去深入研究,倒不是我怕中毒或怕臭而不願意聞屁,但畢竟想聞到椿象的屁首先要激怒它們,考慮到這和我觀察昆蟲的原則有悖,所以不予嘗試,我也從沒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
前些天上網搜了搜,碰巧搜到了一篇叫做《荔蝽所致眼損傷38例臨床分析》的文章,裡面提到荔蝽放屁時所噴出的液體具有一定的毒性,若不慎入眼,後果可能比較嚴重,會引起各種眼球炎症。所以在這裡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去聞椿象的屁。
話說回來,雖然我不會刻意去刺激椿象放屁,但在山林中行走拍照時難免驚擾到一些椿象,無意間我也聞遍了世間百屁。椿象釋放的臭味各不相同,但這些臭氣無一例外來自於椿象後胸部的臭腺,臭腺釋放臭氣時可能會伴隨少量液體,但這種來自臭腺的液體不太可能射入人的眼睛,只有荔蝽和粗腿巨緣蝽這類在釋放臭氣時會同時從排洩孔射出帶有微弱毒性液體的椿象才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其餘絕大多數椿象的屁大概偶爾聞聞也無妨。
↑ 荔蝽的卵,一般產於葉片背面。數數這團荔蝽卵有多少顆?
↑ 剛產下不久的荔蝽卵,表面呈淡綠色,非常好看。再來數數這團荔蝽卵有多少顆?
↑ 大部分荔蝽卵呈團塊狀分布,但偶爾也能發現這樣呈線狀分布的,似乎荔蝽媽媽在產卵時會根據葉片形狀來調整卵的分布,寬闊的葉子採用團塊分布,像上圖這樣細長的葉子則採用線狀分布。所以說啊,無論平時多麼不受人類待見的生物,在繁衍後代時總能迸發出母性的光輝,無論是身體機能還是智慧,在這一刻都被運用到了巔峰,讓人感動。
順便數數這窩卵有多少顆。
↑ 已孵化的荔蝽卵,開口朝上,孵出的小荔蝽已不見蹤影。不嫌煩的話也可以數數這團卵有多少枚。
↑ 我觀察荔蝽的地點在一個廢棄荔枝園,當地村民在近幾年相繼響應時代的號召,統統成為包租公/婆,生活好了自然不願意種地,成百上千棵荔枝樹便無人打理,周圍成了昆蟲和野生動物的樂園,其中荔蝽尤為猖獗,幾乎每個枝頭都有荔蝽的身影,有時甚至我頭上也有荔蝽,因為它們會被風吹到我頭上。
人口多了,地就不夠用了,對於荔蝽而言也是這樣,它們會密密麻麻擠在一起吸食樹汁,也會把卵產在相近的地方,上圖這兩團相鄰的卵就是荔蝽人口大爆炸的寫照之一。
我們最後數一次這兩團已孵化的荔蝽卵各有多少枚,黃箭頭所指是卵孵化後掉落的碎片,別把它數進去了。
誒?似乎每一隻荔蝽媽媽都約定好了只產14枚卵,不會多也不會少。雖然目前我不敢肯定荔蝽是不是100%會產下14枚卵,但截至現在我還沒有見過不是14枚聚集在一起的荔蝽卵。這個就比較神奇了,畢竟連人類都會出現異卵雙胞胎,別的昆蟲每次產卵數量也並非固定,而荔蝽媽媽偏偏每次都產下14枚卵,讓我很是困惑,只可惜自己不會荔蝽語,不然一定要問問荔蝽媽媽們這其中有什麼奧義。
↑ 順便一提,荔蝽卵會被寄生,這種現象不算罕見,但暫時還沒發現誰是兇手,也許是某種體型微小的寄蜂。圖上這枚卵遭到了寄生,若干寄生物已經鑽出,留下幾個小洞,看起來就像是這枚卵露出了痛苦的表情,有點意思。
↑ 荔蝽若蟲共有5齡,前2齡它們體色比較暗淡,但前胸背板上的兩抹腮紅讓它們看起來還是蠻可愛的。
↑ 1齡荔蝽,剛孵化不久,和大多數蝽類一樣,荔蝽出生後的一段時間都會寸步不移的聚集在一起,直到它們覺得自己對充滿危險的大自然做好了準備才會離開,開始自己的生命之旅。
前方微高能
↑ 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些樹葉對荔蝽有特別的吸引力,來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年齡的荔蝽若蟲都會聚集到這裡,像是一場無聲的聚會。
↑ 五隻荔蝽若蟲的聚會,它們的年齡段各不相同,也算是忘年之交。要是種荔枝的農民伯伯看到這樣的場景肯定忍不住罵娘,但畢竟我只是個看客,所以覺得荔蝽的這種行為還是挺有愛的。
↑ 有時也能看到荔蝽若蟲聚餐,它們偏愛在樹枝和葉片經脈附近進食。
↑ 荔蝽若蟲吸食樹汁,它擁有典型的刺吸式口器,將鋼針一般的口器刺入樹木便可以吸到樹汁。荔蝽從出生到死亡,唯一的食物就是寄主的樹汁,所以雖然荔蝽成蟲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但它們一般不會長距離遷徙,一棵荔枝樹就足夠讓荔蝽完成整個生命歷程,可謂"擇一樹終老,遇一蝽白頭"。
↑ 4、5齡荔蝽若蟲非常漂亮,體色鮮豔,背部有三條白色斑紋。
↑ 荔蝽整個若蟲時期的身體都非常扁平,這有助於它們在茂密的樹葉間穿梭。
↑ 經歷了大約2個月的若蟲時期,荔蝽終於成年,荔蝽成蟲體長約25㎜,體色和斑紋時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辨識度還是比較高的。
↑ 荔蝽成蟲頭部特寫,複眼較小,有單眼兩枚,觸角四節。
↑ 成年後的荔蝽依然對聚餐情有獨鍾。荔蝽成蟲腹面有白色蠟粉覆蓋,作用不明。
↑ 荔蝽在新生的荔枝果實旁吸食樹汁。這種進食方式會嚴重影響荔枝的生長,導致荔枝花、果脫落和葉片枯萎。在一些有關荔蝽的文獻中提到,平均每年荔蝽會導致荔枝減產20%以上,嚴重時會達到減產75%甚至更高,讓荔枝樹枯死,荔枝農哭死。
↑ 荔蝽交尾。雖然荔蝽每次只產14枚卵,但由於天敵不多、生存能力強且對環境適應力強,所以存活率較高。前面提到每一隻荔蝽都是玻璃心,可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只要感覺到有任何危險的苗頭,荔蝽就會迅速而果斷地釋放出臭氣並逃離,這使得戰鬥力不高的獵食者根本不敢打荔蝽的主意。
↑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大食蟲虻。
食蟲虻這種拔地參天的昆蟲會在以後的文章中單獨介紹,它們是荔蝽少有的天敵之一,原因有三:
1、荔蝽和食蟲虻的全盛時節都在5、6月。
2、成年荔蝽在感覺到危險時會釋放臭氣並飛離,而食蟲虻恰恰只捕食飛行的獵物,對靜止和行走的昆蟲則不感興趣。
3、食蟲虻在某種程度上是森林裡的BUG,戰鬥力強到幾乎溢出,上到蜻蜓下至葉甲,就沒有食蟲虻吃不了的昆蟲,荔蝽的臭氣對它來說只是雕蟲小技,不值一提。
另外:上周群發的文字中出現了「死胖子」這個敏感詞彙,導致兩位或許是身形敦實的朋友對我果取關,雖然你們肯定看不到,但這裡還是要說一聲抱歉,那句話我是對事不對胖,另外我自己也是個胖子。(就快不是了,嗯。)
↑ 5月22日那天首次看見食蟲虻捕食荔蝽,可惜被路人嚇跑,這讓我很惱火,也很不甘心,所以5月29日又回到那個地方,這片森林也從沒讓我失望,順利拍下了上面兩張比較難得的食蟲虻捕食荔蝽的鏡頭。
↑ 荔蝽的故事到這裡就該劃上句號了,最後說點題外話。
很多朋友在把昆蟲照片發給我求鑑定的時候總會問上一句「這是害蟲還是益蟲」,這個問題一度讓我無言以對,我並不認為是昆蟲就一定要是益蟲或者害蟲,籠統地把昆蟲歸為益蟲和害蟲也是很不科學的。
什麼是益蟲?對什麼有益?
什麼是害蟲?對什麼有害?
植食性的就是害蟲?捕食「害蟲」的就是益蟲?我看未必。
對農業而言有農業害蟲,對林業而言有林業害蟲,對普通人而言有居家害蟲,但「害蟲」和「益蟲」只不過是人類給出的定義,對生態而言則無益害之分,有的只是昆蟲們不同的生活習性,這些習性一環扣一環,構成了生態圈和食物鏈,這也才有了如此多彩的大自然。
昆蟲並不是非益即害,要說對生態而言最大的害蟲是誰,那恐怕就是我們人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