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史前巨獸——大唇犀,無角犀牛的最後輝煌

2020-10-04 小百科探秘

大唇犀是一類形態非常奇特的犀牛,屬於無角犀亞科。其頭部較短且接近菱形,約有0.5米長,鼻骨細弱,鼻子上沒有角。它們的巨大下門齒呈獠牙狀,向上外方向生長、翻轉,高冠的頰齒覆蓋著豐富的白堊質。大唇犀的身軀壯如水桶,四肢短且粗壯,前後腳均為三趾。大唇犀主要生存在中新世,少數種類殘存到了早上新世。繁盛時期,它們在我國的食草動物中至少佔了60%的數量。當時在開闊的草原上漫遊的竟是一群群的犀牛,這種景象現代人很難想像,畢竟自人類文明出現以來,犀牛就已經是孤獨而稀少的動物了。

大唇犀同時也生活在亞洲其他地區,在南歐也有廣泛分布,主要集中在希臘的薩摩斯地區。它們往往與三趾馬、鼬鬣狗、嵌齒象、印度熊等一起生活,組成了晚中新世著名的三趾馬動物群。

大唇犀主要包括維氏大唇犀、安氏大唇犀、哈氏大唇犀等幾種。其中安氏大唇犀是同族中較大的種類,身長可達4米,頭骨也較長且後部較高。獠牙狀的下門齒更加發達,與另外兩種的區別相當明顯。誰也不知大唇犀是怎麼消失的,而其滅絕則代表了無角犀類的最終衰亡,從此世界上再也沒有頭上無角的犀牛了。

相關焦點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一、 曾經繁盛的犀牛王國如同鯨魚不是魚一樣,被我們習慣性稱為犀牛的動物也和偶蹄目的牛沒什麼瓜葛,而是和馬同屬於奇蹄目。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 神似犀牛的史前巨獸
    (圖文/垚哥說動物)犀牛是現存世界上第二大的陸地動物,它們身體肥碩,四肢粗短,頭上長著巨大的角,身披鎧甲一般的厚實皮膚,是威力巨大的生物。犀牛種類有很多,體型大的有大獨角犀、白犀、黑犀,體型較小的有蘇門答臘犀、爪哇犀。
  • 消失的史前巨獸——巨犀,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體形到底有多大?
    1924年,在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一次考察中,隊長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及其手下在蒙古地區發現了一些珍貴的史前犀類化石。巨犀是犀牛家族裡一個早期的分支,屬於跑犀科中的巨犀亞科。巨犀與現代犀類不僅在系統進化上沒有絲毫關係,甚至在外形上都與曾出現過的各種犀牛不一樣。
  • 體型為斑鬣狗4倍大,勝過東北虎敢捕殺犀牛,是史上罕見的肉食者
    在動物發展歷史上,有一種食肉目恐鬣狗屬的動物,它們體型巨大,可重達380多公斤,其體型相當於現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4倍,它們就是史前巨獸——巨鬣狗。01史前巨獸,體型勝過東北虎,為任何時代的都罕見的食肉動物巨鬣狗生活在晚中新世,距今約1161-533萬年,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非和中國西北。
  • 體型為斑鬣狗4倍大,勝過東北虎敢捕殺犀牛,是史上罕見的肉食者
    在動物發展歷史上,有一種食肉目恐鬣狗屬的動物,它們體型巨大,可重達380多公斤,其體型相當於現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4倍,它們就是史前巨獸——巨鬣狗。01史前巨獸,體型勝過東北虎,為任何時代的都罕見的食肉動物巨鬣狗生活在晚中新世,距今約1161-533萬年,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非和中國西北。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人類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有多遠?
    披毛犀在最後一次冰川期時生活在從蘇格蘭島直到韓國的廣大區域。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E·O·威爾遜形容蘇門答臘犀是一種「活化石」。蘇門答臘犀有兩隻角,一隻大的位於口鼻部的尖端,一隻小的位於其後。它們還長著尖尖的上唇,供攫取樹葉和樹枝之用。蘇門答臘犀是一種害羞的獨居生物,在野外總是尋找茂密的低矮灌木叢。
  • 最後的北白犀:切角3年就長出、被40人全天保護,為何還是滅絕?
    蘇丹,曾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犀牛,也是地球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在動物園之外的世界,北犀牛頭部那根長長的、向上彎曲的角,讓它們早早地倒在了槍口下。蘇丹似一位位高權重的君主般讓人不得輕易接近,又似犯罪人一樣被人常年無休止地持槍看護。
  • 【節日】世界犀牛日,聽聽龐然大物的微小心願!
    中國犀牛曾廣泛分布於中原大地,因為過度捕殺滅絕;2018年3月20日,在肯亞Ol Pejeta保護區裡,45歲的北方白犀牛蘇丹閉上眼睛,它的死意味著又一個物種走向滅絕。因為,蘇丹是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
  • 眼瞅著就要滅絕:史上最怪異犀牛集合
    酷似河馬的兩棲犀如果比較今天的犀牛跟河馬的最顯著區別,那無疑要算是前者頭上長有長長的犄角,後者頭上無角,卻有比食肉動物還長的尖牙了。不過,在犀牛家族的歷史上,卻曾經有一類「非主流」,它們頭上平平,口中卻有類似河馬的獠牙,這類非主流的代表就是「兩棲犀」科。
  • 1922年最後一隻中國犀牛倒下,從此我們再無它
    這位關尹子也寫了一本書叫《關尹子》在其中章節《關尹子·五鑑》中有這麼一句話「「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意思就是犀牛的角是彎曲的,且長在眼睛前部,視線受到角的影響,看到的月亮也是彎的。關尹子是周朝人,距今3000多年,他怎麼知道犀牛??查詢帶犀字的成語還真不少,幾乎個個朝代都有。心有靈犀一點通!
  • 世界犀牛日和長隆一起珍「犀」它,愛「犀」它
    世界痛失「蘇丹」在2018年3月19日,地球上最後一頭雄性北部白犀牛「蘇丹」離世。對於全球的動保人士來說,那一天大概會終生難忘。蘇丹的死亡意味著,整個北部白犀種群最後的希望自此破滅。從此,這個種群只剩下一對無法自然生育的母女,延續物種的可能性接近為零。
  • 亞洲犀牛於無人關注中走向滅絕 唯印度犀留有希望
    說到犀牛,大家可能會想到動物園裡的白犀牛,想到《戀愛的犀牛》中那話兒有一尺長的黑犀。其實,它們都原產於遙遠的非洲。我們的先祖熟悉的犀牛,可不是這些非洲來客。戰國時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西漢之時,有王者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其形象異常寫實,顯然是見過真正的犀牛。那時,非洲的犀牛不可能來到我們的土地。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死亡,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有多遠?
    《大滅絕時代》於2014年首次出版,距離現在才僅僅5年,而時至今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死亡,這意味著該物種在馬來西亞滅絕,第六次大滅絕比我們想像中來的更快。事實上,蘇門答臘犀所面臨的情況,或多或少也是所有犀牛共同面臨的問題。
  • 我國西北地區曾有種史前巨獸,體型堪比4頭大象,卻是犀牛的近親
    天山副巨犀又稱天山準噶爾巨犀,屬哺乳綱奇蹄目犀超科巨犀屬,與現在的犀牛是近親,化石考古發現其體長可達9米,身高7米多,肩高5米左右,重約15噸,較大者體重可超過20噸,堪比如今4頭非洲象的重量,超過任何其他陸生哺乳動物的體型和重量。
  • 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
    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時間:2018-11-09 15:34   來源:未知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 恐象 是象的史前親屬,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恐象像現今的象,但鼻較短,而象牙則向下彎曲。
  • 消失的史前巨獸——板齒犀,陸地上還沒怕過誰?
    板齒犀是真犀科家族中最大的成員,幾乎不比今天的亞洲象小。乍一看,板齒犀跟披毛犀相似,細看差別不小:披毛犀的頭幾乎是長方形的,而板齒犀的頭部是圓形的;披毛犀的額頭和鼻骨有一個角,而板齒犀的額頭只有一個巨大的角;此外,板齒犀的大小是披毛犀的兩倍。
  • 賀州市博物館有3隻史前猛獸「出沒」
    大唇犀骨架化石分別為大唇犀骨架化石、劍齒虎骨架化石和三趾馬骨架化石,雖已皮肉無存,但我們仍可以從這三具聳立的化石骨架,感受到遠古時期猛獸身上那種強悍和霸道之氣劍齒虎骨架化石大唇犀、劍齒虎和三趾馬是生存在距今約700萬年至100萬年的史前哺乳動物,它們死後屍體被沙石掩埋起來,久而久之肌肉腐爛,骨骼、牙齒等被巖石中的礦物質填充替代形成化石,如果您想與大型哺乳動物的骨架化石
  • 明日方舟:「泡泡」原型和元素考據,塞拉託、犀牛與防爆盾
    我們可以在立繪中泡泡的身後,清晰地看到一隻巨大犀牛的身影。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階段性結論:塞拉託,應指「角型亞目」。其英譯為「Cerato」,也對應了角型亞目的拉丁學名「Ceratomorpha」。
  • 馬來西亞最後的蘇門答臘犀死亡!我們離「第六次大滅絕」還有多遠?
    第一則新聞是,澳大利亞山火肆虐,至少350隻考拉死亡,相關組織警告該物種即將「功能性滅絕」,這一說法遭到專家否認;第二則新聞是,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死亡。作者科爾伯特從蘇門答臘犀入手,指出巨獸從地球上消亡的罪魁禍首恐怕就是人類;同時,巨獸的滅亡也帶來了連鎖反應,甚至讓一整片大陸的環境都不再宜居……。巨獸是如何從地球上消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