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洛維
北青藝評:回顧過去20年的電視劇,您在書中寫到,以1999年的國產劇《雍正王朝》和2001年的美劇《24小時》為標誌,一個「電視劇時代正在展開」。從那個時候,您就從專業的影評人變成了電視劇的熱情宣傳員。在這本書的後記中,您把中國電視劇的高潮放在了2009年,那是一道分水嶺。美劇又是另外一條線索,我們分開來談。國產劇的黃金十年,我們真的看了好多劇啊,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還有其他比如《亮劍》《士兵突擊》《潛伏》數不勝數,這些劇很多已經成為經典,至今還有很多人在看,比如最近,我又重溫了《大明王朝1566》。有人也把《大明王朝》稱作中國版《紙牌屋》,您怎麼看?另外,1999年的《雍正王朝》何以如此重要?
毛尖:《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劉和平編劇。劉是中國電視劇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包括他的《北平無戰事》,皆屬扛鼎之作。劉和平作品不多,但都是真金白銀。《雍正王朝》有二月河的小說基礎,但劉和平史觀功不可沒,電視劇主線和重點都和小說不同,「民心」和「反腐」後來也成為《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內核,但這個內核是從歷史中來到觀眾中去,不是現在披件年代衣服就上屏幕的亂七八糟各種所謂史劇。
沒有史觀的年代劇就不配稱歷史劇。
劉和平進入歷史,有海瑞的倔強和瘋勁,他筆下人物可能都比歷史人物要大一號,但也因此更精準地傳遞出歷史的本質。當下很多劇,大量勾兌歷史人物個人史,可能也談不上不準確,卻在現實的一地雞毛上又添一把歷史的一地雞毛。劉和平不這樣做,他在大量歷史人物身上提取出時代總和,估計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大明王朝1566》會被指認為《紙牌屋》,因為兩劇都突入了全局。不過《紙牌屋》這種比附也沒啥意思,《紙牌屋》也被指認為美版《潛伏》,《甄嬛傳》也被指認為後宮《紙牌屋》,在無限的比附中,唯一有價值的是,它們彼此擔保了對方的優秀。
至於我為什麼要猛烈強調1999年的《雍正王朝》,我也很多次地面對過這個很容易犯錯誤的定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隨著《雍正王朝》的出場,當然不只是因為《雍正王朝》,國產電視劇,無論是在當時的國際鄙視鏈,還是在國內的文化位置上,都發生了重大位移。
北青藝評:回望國產劇的「黃金十年」,到底是什麼塑造了這一切?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
毛尖:這個題目好,但得有個博士論文的篇幅才能大致說清楚。我試著說兩個大邏輯。電視劇黃金十年,是文藝政策一直隨著文藝發展在調適的十年,大家也有些抱怨但整體興致勃勃。這十年,也差不多重合了文化研究在中國的黃金十年,一個簡易的邏輯是,這是大眾文化疆域無邊又登堂入室又人錢兩豐的十年。這十年,中國崛起的聲音走到前臺,同時電視劇在全球範圍獲得國家形象最強勁傳銷能力,天時地利,人又到位,牛市創造牛。
其中,我想再加上雖然微小但也不容忽視的一點,這十年,也是中國使用VCD、DVD機最狠的十年,全球最大規模的民間「電影手冊」「電視劇手冊」派形成,專業觀眾團隊形成,風起雲湧時代的碟片時代,每個老闆都有自己的排行榜,每個老闆娘都有著新浪潮的氣質,忘不了大自鳴鐘的蘇三,也忘不了學校後門碟店女老闆,她傲嬌地坐在藍調小店裡,比桂綸鎂更冷豔,我師兄拿著丁度·巴拉斯看,她拋下一句:有什麼好看的,不如看自己。上面有浮雲,下面有蒼狗,那是銷魂十年。
北青藝評:從那個時候開始,雖然年年也還有好劇,但是就像你在書中寫到的,這些零星的個體「也架不住《歡樂頌》的金燦燦,越來越多的劇以青春劇的名義反青春,以偶像劇的名義毀偶像」。如果說電視劇是時代集體情感的載體,它的轉變背後體現出一種什麼樣的時代情緒呢?
毛尖:更是時代情緒渙散的一個體現吧。2009年前後,國產劇迎來百花齊放高峰期。從《暗算》到《潛伏》,從《人間正道是滄桑》到《大秦帝國》,那一段時間真心來不及看,但黃金時代很快回落。《潛伏》紅火以後,出來了大概十來部更長的「潛伏」。之後也出現了很多好劇,但因為我們沒有建構出彼此制約的制播體系,搞得偶像劇和青春劇和耽美劇,甚至和仙俠和宮鬥劇,常常是一類劇,完全沒有類型劇概念。我們也一直在批評影視劇工業化、商業化,但事實上,我們沒有完備的影視劇工業,表情包演技就是這個時代的明喻。要說表情包是一種情緒,那也對,但它始終是一種空洞的能指。當你收到玫瑰表情包的時候,你會心跳嗎?
這兩天,在看《局中人》。我所以要看此劇,完全是因為對國共內戰時期感興趣,對諜戰劇這種類型沒有抵抗力,但《局中人》上來第一集,光天化日張一山就跑日本人辦公室啪啪啪偷拍下了全部秘密名單,比中學生跑班主任辦公室偷試卷還容易,看到這種,哪裡還有情緒?英雄成神棍,諜戰變神劇,表情包時代,大家互相轟炸我愛你,但裡面沒內容。
北青藝評:在這本書的末尾,您用「雨中靜止的火車」表達了某種對中國電視劇的期待,最近《隱秘的角落》似乎讓很多人又開始重拾了一點對國產劇的希望,您看了嗎?真的有一天,就像當年的《雍正王朝》出現時,能讓觀眾重新回到電視前嗎?
毛尖:《隱秘的角落》,口碑似乎略高了點,當然這個口碑不是沒理由。沒有鮮肉沒有負資產,沒有一個演員拖後腿,沒有一場戲拖泥帶水,精良和節奏堪比電影敘事,持續全程不鬆懈的緊張度,這些,都讓此劇避開了國產劇常規的拖沓注水和臉蛋空洞問題。再加上,紮實的本土風物表現,中國風格的在場,尤其是群眾演員和場景呈現,個個是加分項。
影視劇的物質基礎表面上是景別,骨子裡是主演,尤其在懸疑劇裡。但此劇徵用了太多套路,借錢看病這種,用了一百年還在用,調稀了劇情密度。所以,國產劇的整體水準,還有待一百個「隱秘」的共同推動,一兩個劇表現不錯,哪裡敢說復興?當然話說回來,整體希望還是很大,尤其現在中小影視劇公司開始各自締造自己風格,這些都是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