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本吹起來的生活服務業O2O正在經歷洗牌期,以上門推拿為主要服務的功夫熊平臺業務已經停擺。7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功夫熊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已經癱瘓,消費者無法在平臺註冊、下單。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平臺恢復時間尚不能確定,僅能通過微信定向為有需求的用戶安排技師,尤其在北京地區,技師與功夫熊已不存在實質上的合作關係。
線上下單業務關停
在上門服務興起時,功夫熊以推拿服務入局O2O市場。不過,7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功夫熊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發現,用戶已經無法註冊、登錄。進入功夫熊的微信公眾號預約頁面,有十多項推拿服務選項,但在「技師」板塊中,沒有技師可供用戶挑選。
北京商報記者嘗試通過註冊、登錄功夫熊,但當輸入手機號、獲取驗證碼時,系統彈出「無法發送驗證碼」的信息。隨後,記者撥打功夫熊微信公眾號標註的客服電話,但已暫停服務。頁面顯示,功夫熊業務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西安、成都、南京共8個城市開展業務。記者將所在位置進行多次調換、選定,註冊時依然得到「無法發送驗證碼」的回應。截至發稿前,功夫熊的線上註冊、預約服務尚未恢復正常。
一位在早期入駐功夫熊平臺的推拿技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功夫熊線上平臺大約在6月便已經關閉。目前,這位推拿技師依然留在北京,主要通過與老客戶聯絡自由接單。「平臺已經關閉了,接單後也不用向公司交提成」,該推拿技師透露。
模式遭質疑
北京商報記者從功夫熊官方微信得到三個聯繫電話,其中兩個標記為北京用戶諮詢電話,在連線之後一直無人接聽。此外,分管功夫熊上海業務的工作人員在接聽電話後,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近期,平臺在北京的業務已經暫停,業務的恢復時間還不能確定。儘管功夫熊在平臺中標記業務已經拓展至廣州、杭州等地,但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平臺目前只在北京、上海兩地有業務進展,預約業務集中在線上渠道。
據透露,功夫熊進入上海市場之後,平臺訂單量少,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名技師為平臺的用戶提供服務。同時,服務預約主要通過電話預約、微信群溝通,平臺與技師之間以「二八」的比例來分成。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到家服務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從O2O的模式來看,上門推拿按摩服務並不是生活剛性需求,訂單少導致平臺關閉也在意料之中。與此同時,訂單、流量是考量創業企業的重要指標,而在兩個指標雙雙失利的情況下,功夫熊已經關閉了平臺業務,同時,在資本方面功夫熊也經歷著坎坷。
一位已從功夫熊離職的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訂單量較少、盈利難,功夫熊對資本的吸引力不再,功夫熊的融資進度受阻。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下半年,功夫熊「或將倒閉」的消息層出,但之後功夫熊創始人王潤回應,融資不順利不能代表平臺倒閉。
創始人逐利共享行業
功夫熊於2014年開始正式投入運營,是北京青果工坊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產品。同時,功夫熊對外公布,在平臺正式運行之前,已經獲得了祥峰、華興等投資機構的數百萬元天使投資,在上線之後,同年11月功夫熊再次獲得祥峰投資數百萬美元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底,功夫熊稱,一個月內的二次購買率在40%,日訂單量在200單左右。2015年年中,平臺擁有超400名推拿技師,日均訂單量在2200單左右。在2015年5-7月,功夫熊收購了5家上門按摩平臺,藉此布局廣州、深圳等地區。在高峰時期,功夫熊的估值一度達到1500萬美元。
對此,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功夫熊收購的5家外地企業,已經瀕臨倒閉的邊緣,無法為功夫熊的訂單做出貢獻。該業內人士舉證,以功夫熊每天有數千訂單估算,結合訂單補貼力度,功夫熊的融資金額早已無法支撐平臺運行。接下來的融資失敗,導致平臺最終「無錢可燒」。早在一年之前,因團隊成員不斷離開,功夫熊逐漸被架空。北京商報記者查詢發現,功夫熊創始人王潤已搖身變為河馬充電的創始人。
服務業O2O延展性待提升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貿易系主任洪濤表示,O2O創業中,服務業佔據較高比重,服務業的規範性卻難以把控。隨著投資風口變化,資本對O2O模式不再熱衷,加速了上門服務的洗牌進度。
對於功夫熊商業模式,一位投資業內人士認為,推拿在保健服務中屬於中間環節,單獨作為行業時消費者的認可度不高,用戶使用、嘗試多數是因為「獵奇」。上述人士進一步解釋,消費者對推拿服務的要求不止停留在技能,還會對體驗環境提出較高的要求,「到家或是上門,不契合多數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風口已過,推拿服務依然能在上門服務中脫穎而出,但這對運營模式有更嚴格的要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健康服務從業者認為,推拿服務是高頻需求,按摩作為過渡性的服務環節,應該能為消費者帶去更多的新服務,「但功夫熊僅做推拿業務,會讓平臺處境很尷尬」。
儘管推拿服務在業內並不顯眼,但上述健康服務從業者對於功夫熊線上業務關停一事表示惋惜。他坦言,功夫熊在運行中會受到資本方的壓力。融資失敗也證明了平臺業務被投資者否定。O2O模式發展需求強大的資金支撐,為市場帶去了消費升級的可能性,企業在服務中虧損,也能從其他渠道實現盈利。「O2O模式不適合創業,資本對利潤『操之過急』,很容易導致創業企業的畸形發展」。北京商報記者 吳文治 王維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