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長高了。
8848.86米。中國登山測量隊今年測到的新高程。
中國人第一次在珠峰5300米,建立了5G基站,並第一次用4K VR,拍攝峰頂。
如今,我們談論珠峰,就像話家常。不管老人、小孩,都能說出:珠穆朗瑪,世界最高峰,在我國。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這種根深蒂固的理所當然,是61年前,由一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登山先驅,深耕種下的。
那段艱苦卓絕的日子,不該被塵封:
《巔峰夢想》01人,為什麼要登山?
山,還要「登」?
65年前,27歲的山西人周正就發出這樣的疑問。
周正家旁邊,就是五臺山,海拔1688米。
1955年,他作為翻譯,隨國家體育處的三人去往蘇聯,學習登山。
周正曾就讀北平輔仁大學,懂英文、俄文、日文,也算得上見多識廣。
但他對培訓中,蘇聯人一再強調的這句話,一直不理解:登山得玩兒命。
直到,他攀上蘇聯海拔6780米的十月峰,周正才真正明白了:
登山,是勇敢人的事業。周正回來,把聽課筆記整理出來,出版了中國第一本關於爬山的書。
裡邊詳盡介紹了登山的諸多技術:草地行走、結繩法、攀登巖石三點固定、冰雪操作方法…
挑戰極限、攀登險峰,本來,只關乎探險家的夢想和追求卓越。
然而,在特殊的年代,現代登山運動發展的早期,高峰登頂,成為國家實力的較量,與國家尊嚴、民族自信,直接連結到一起…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發展登山,受了蘇聯邀請。
那時,實力強大的西方國家,已經踏足世界8000米以上的多座高山。
珠穆朗瑪峰,更是在1953年5月29日,就被英國探險隊首次從南坡登頂。
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自然不甘落後,可蘇聯境內,都沒有海拔超過7500米的山。
與之相對,中國,則具備了世界上最優越的登山條件:地球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9座在中國境內,或中國與鄰國交界處。
1956年,中蘇聯合登山隊相繼登頂慕士塔格山、公格爾久別峰…
兩國國旗飄揚在山頂,對中、蘇意義都很重大…
然而,成立不久的中國登山隊,卻受到國際質疑。
不少人指指點點:從來就不登山的人,怎麼一下子就爬到7500米,肯定是被蘇聯人拉上去的…
憋著一口氣,1957年,中國登山隊,選擇獨立攀登貢嘎山。
貢嘎山,地處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坡度大,滾石、雪崩頻發。
雖然絕對高度不到8000米,但貢嘎山被認為,攀登難度超過珠穆朗瑪峰。
這是一座坡度陡峭、天氣多變的險山。
不少登山隊員,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聽天由命。
張赫嵩多年後回想,曾經,他體驗過的臨死之際:
被風雪裹挾的他,怎麼也站不起來。
他試了一次又一次,還憋足力氣,大吼一聲——仍舊紋絲不動。
無奈的他,什麼也做不了,慢慢失去知覺…
幸運的是,後來口吐白沫的他,被搜救隊員發現,及時救治。
而另外一些人,永遠沒醒過來。
比如剛從北大物理系畢業、年僅24歲的氣象工作者丁行友。
他是中國登山的第一位犧牲者。
1957年,登山隊員成功登頂了。
但下山途中,暴風雪驟起、雷電交加,氣溫驟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
走在寬部不到1米的山脊,兩邊都是斷崖…
又有3名隊員,墜亡。直到現在,他們的遺體也沒找到。
上世紀50年代,中國一窮二白,新中國的主要精力,在恢復農業、創建基礎工業。
別說登山了,那時候,國人連正兒八經的體育運動,都沒發展幾項。
登山隊的人員傷亡,還讓人一封舉報信告到黨中央,中國登山隊一度被解散。
代價高昂的登山運動,到底適不適合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這曾引起國家的斟酌。
要知道,登一次珠峰的預算,大概上千萬人民幣。相當於開一次全國運動會。
在當時,對於中國人來說,需要設備、資金投入的登山運動,簡直太奢侈了。
沒有登山鞋,就用翻毛皮鞋改造:找作坊專門製作三尺釘,釘在鞋底上。
靴子做出來,有7斤那麼重。釘子也很容易掉…
沒有尼龍繩,就用絲編織。天一冷,繩就硬了…
因為製作木材不夠好,爬山用的冰鎬,一鎬下去很容易斷…
《巔峰夢想》披露了一封,從俄文翻譯過來的秘密文件。
那是1957年,12名蘇聯登山界功勳運動員,聯合署名致信蘇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請求組織中蘇聯合探險隊,實現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
信中尤其提到:從北坡登頂珠峰,是社會主義陣營爬山運動的光榮事業。
就是這封信,開啟了中國第一次登珠峰的籌備、訓練工作。
中國從各行業選拔運動員,組織香山集訓…
耗資數百萬元,動用幾千民工、軍工,修建了從日喀則到珠峰腳下,長達380多公裡的簡易公路。
等到真的進入西藏衝刺訓練,因為政治形勢的原因,一批攀登者,開始扛槍,挖戰壕,還親歷了武裝叛亂…
不成想,登山隊員如火如荼準備的1959年底,中蘇關係變化,本來打算一起攀登世界最高峰的事兒,也黃了。
珠穆朗瑪峰,登還是不登?
一級一級,請示到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周總理髮話了:
中國人,必須得登上去!就像當時,中國人自己研發成功「兩彈一星」一樣。
說白了,不怕苦、不怕累,也要爭這一口氣。
登珠穆朗瑪,變成事關國家尊嚴的大事。
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214名成員,到達珠穆朗瑪峰腳下。
此時,已經有先遣隊,在海拔5400米、5900米、6400米,都建立起了營地。
數千公斤高山裝備、食品、燃料,被運送上山。
為運送物資,登山隊徵調了一批犛牛,專門運送大型裝備,包括精密儀器等。
運到6400米,連被稱「高原之舟」的犛牛都大口喘氣、吐白沫,不肯走,把東西甩掉…
由於氧氣稀薄,運輸隊員大口大口,也喘不上氣,頭疼、噁心,走著走著就想吐…
有人頭疼,要用繩子綁住腦袋。
有人睡不著覺,光是趴在帳篷外面就想吐…
背上的補給、擔子,感覺越來越重,越走越沉…
有人寧可死在半路上,也不想走了。
但,沒有一個人,說:我不行了,我要下去。
被選上攀登珠峰時,翁慶章剛剛大學畢業,是分配到鞍鋼總醫院半年的醫生。
他曾經覺得高興:登山?那不就是遊山玩水?
等來到珠穆朗瑪峰北坳,翁慶章才知道,什麼叫苦,什麼叫難。
缺氧、低溫、隨時發生雪崩…
山上大量裂縫,橫的、縱的,數不清,交錯分布…
很多地段,坡度在六七十度以上…
風速每秒鐘90多米…六七級風,就算好天了。
難怪,這裡,飛鳥都難以逾越。
難怪,成功從南坡登頂的英國探險者,曾先後七次嘗試走北坡,均告失敗…
做登山準備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位國際登山隊員的遺體。
打冰錐、掛梯子、一邊走一邊打鐵釘…
走幾步就得停下來歇一歇…
攀登必須結組前行,一個人掉下去,所有人就撲通撲通,一起掉下去…
幾次適應性行軍中,隨著高度越來越往上,登山隊員無力、受傷,有的患病、去世…
大本營的主力接連倒下,士氣一片低沉…
1960年,蘇聯退出登山隊伍後,中國登山隊首次獨立準備攀珠峰,情況並不樂觀。
然而,時不我待。
登山隊員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哪怕剩下最後一個人…
在殘兵敗將中,最後一批要登頂的人,連運輸隊員都上了…
所有人,都寫好了遺書,提前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以防有個萬一,可以寄回家…
電影《攀登者》有一幕,氣象工作者總是聯繫不上登山者。
步話機的信號,老被幹擾。
《攀登者》
這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1960年,中國登山隊斥巨資,專門去往瑞士,購買先進的步話機。
當時,周正在商店挑選裝備,正好碰上了同樣前去購買的印度登山者…
印度人,也要登珠峰,只不過,他們走南坡,而中國人,選擇攀北坡。
相同頻率的步話機,互相干擾,似乎也暗中預示了登峰中兩國的較量…
1960年,經過一路難以言說的煎熬,只有4名隊員,上到了現在有名的珠峰第二臺階,也就是珠峰的最後一道天塹…
幾乎垂直的峭壁,沒有任何支點。
當過消防隊員的劉連滿,主動提出,搭人梯…
因為摩擦力的影響,屈銀華只能選擇犧牲腳,脫下鞋、襪,從隊友肩上攀上去…
成功了。
但太久的煎熬,已經讓人腦麻木了。
登頂的時候,所有人懵了一會兒,才確信:他們,真的代表中國,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那是1960年,5月25日。北京時間凌晨4點20分。
《巔峰夢想》講述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篳路藍縷的故事。
那麼多平凡的人,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
61年前,攀登世界之巔,意味著一個國家求取、冒險的精神,到達頂點。
如今,全世界已逾四千人成功登頂珠峰,珠穆朗瑪峰不再遙不可及,今天的登山裝備和物資,也遠非過去能及。
然而,彼時純潔的精神信仰,也被人淡忘…
曾經,在籌備電影《攀登者》時,作家阿來拜訪當年攀登珠峰的先驅,他感觸很深:
跟劉連滿握手,感覺手中有點空:他少了幾根手指頭。
病床上的王富洲,伸出手,也只剩了兩根手指。
屈銀華,似乎是精神最矍鑠的,但當他脫下鞋:半個腳的腳趾都沒了…
仔細看《巔峰夢想》,紀錄片中曾經受訪的很多人,已經離世…
許競、翁慶章、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
61年前,他們曾經以身詮釋:無堅不可摧、無峰不可攀…
中國人第一次獨立攀登高山的腳步,在證明自己的豪情中啟程。
最終,他們扛住風雪的侵襲,攀上了夢想的巔峰。
也許,今天的我們不一定能理解,那種連命都可以不要的信念,但《巔峰夢想》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的,是一個個血肉之軀,各自真實的性情…
攝影記者陳雷生,因為經常在太陽下活動,曬出兩個黑眼圈,被隊友戲稱大熊貓,叫了一輩子…
有人第一次進行登山訓練,挺大個人了,不敢跨冰裂縫,就坐地上嗚嗚地哭…
他們在山上過春節,下五子棋、象棋,誰輸了吃凍罐頭…
從北京寄一封信,倆月才到拉薩。等收到北京的點心,早被揉成碎末…
歷史機遇和奇蹟背後,是多少人的眼淚和汗水,夾雜了多少切膚、錐心的疼痛、犧牲和消逝…
61年前,當體力不支的劉連滿,在高山營地等到成功登頂後,下山的三名隊友…
四個人激動地抱頭痛哭…
當時,劉連滿都已經打算放棄自己的生命:
他沒有使用最後一瓶氧氣,打算把它留給下山的3個人…
對於那些久遠了、快要被淡忘的故事,每個曾經的登山隊員,都能講出一大堆。
8848.86米,遠遠不只是個數字。
我們應該記住的,除了數字,還有它背後,所有的人。
文章來源於烏鴉電影 ,作者寫字的烏鴉 烏鴉電影
原標題:《都是狠角色!這才是屬於中國的影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