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都有哪些「親戚」?
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長江湖北宜昌流域的水面上出現了江豚集體嬉戲的一幕,這也是自今年8月後宜昌地區再次出現類似的場景。
江豚現身的新聞(圖片來源:早安山東)
長江江豚終身生活在長江中,屬於廣義上的淡水豚類。淡水豚指代所有適應淡水環境的鯨,和暢遊海洋的藍鯨、海豚是宗親。隨著近年來長江環境的逐漸好轉,長江江豚拋頭露面的次數逐漸增多。但大部分淡水豚的處境卻依舊令人擔憂,10月24日是「國際淡水豚日」,讓我們走近這些長江江豚的「親戚」們吧。
白鱀豚:名字是筆糊塗帳
提到長江江豚,就不得不說曾長期跟它們共享長江,如今卻已遠去十餘載的「表姐」白鱀豚。
白鱀豚是鯨偶蹄目白鱀豚科的唯一物種。除體型更大外,酷似鳥喙的細長嘴巴也是白鱀豚和江豚的明顯區別。
白鱀豚雄性體長2.2米、體重最高160公斤,雌性更大,有2.5米長、240公斤重;通常結成小群體生活,數量最多不超過15隻;只吃魚。
在一些科普文章中,白鱀豚也被寫成白鰭豚,其實它們的鰭是青灰色的。造成錯誤是因為最初發現白鱀豚的美國探險家把當地漁民口中的白鱀聽成了美國俚語「白旗」的發音,後來又被一部分國人想當然改成「白鰭」所致。
白鱀豚(圖片來源: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
拉河豚:名在江河身在海
拉河豚全名「拉普拉塔河豚」,是狹義淡水豚(嘴巴像白鱀豚一樣細長的類型)中唯一保留了海洋生活能力的。流經阿根廷、烏拉圭、巴西等國的拉普拉塔河及相鄰的近海淺水區域是它們的棲息地,活動場所的水深通常不超過9米。
拉河豚平日裡通常獨居生活,有時也結成5~6隻的群體,主要在靠近海床的地方活動,喜歡一邊拔除水草一邊尋找食物,很少浮出水面。
由於數量稀少又低調,科研人員觀測到拉河豚的機會不多,現有研究只知道它們的喙長和身長的比例是所有海豚中最大的,體色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而變淺,老年個體幾乎是純白色。
拉河豚(圖片來源:神秘的地球)
南亞河豚:最古老的淡水豚
從生物學的角度說,淡水豚並不是一個嚴謹的分類,而是對所有具備淡水生活能力的鯨豚類動物的泛稱。這些淡水豚很多雖然形態相似,但彼此的親緣關係卻相距甚遠,這其中又屬南亞河豚最為與眾不同。
南亞河豚棲息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等南亞國家的淡水水域;通常獨居生活,喜歡在泥濘的水域活動,以魚蝦為食;頭部看起來有些向左歪。
南亞河豚大約出現於2650萬年前,是最古老的淡水豚,和抹香鯨及喙鯨有著較近的血緣關係。
南亞河豚(圖片來源:搜狗百科)
亞河豚:回聲定位能力更強
亞河豚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豚(因白鱀豚已被認定功能性滅絕),生活在亞馬遜河、奧裡諾科河、馬德拉河等南美洲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中,成年後體重可達160公斤,2.5米長;細長的嘴巴裡長滿了鋒利的小尖牙,以魚為食。
研究發現,憑藉超強的回聲定位能力,亞河豚甚至可以探測到針一樣大小的物體。這全都是前額處高高隆起的大鼓包的作用,這個大鼓包被稱為「額隆」,可以幫助亞河豚收集到比其他淡水豚更多的聲波,具備更強的回聲定位能力。
亞河豚(圖片來源:地球脈動)
阿拉瓜亞河豚:不和其他南美淡水豚往來
阿拉瓜亞河豚生活在巴西阿拉瓜亞河的底層,用長長的嘴巴拱開河底的泥沙,捕捉藏在裡面的魚,目前僅存1000條左右。
相關研究發現,阿拉瓜亞河豚的頭骨比其他亞馬遜河流域的淡水豚更寬,DNA上的差異已經超過了亞種的範圍。結合阿拉瓜亞河早在大約200萬年前就已經不再與亞馬遜河相通,生物學家認為阿拉瓜亞河豚早就和亞馬遜河流域的其他淡水豚分道揚鑣,可以算作一個全新的物種。
阿拉瓜亞河豚(圖片來源:環球網)
結語
除白鱀豚已經確認功能性滅絕外(指一個物種在野外的數量不足以維持該物種的種群繁衍,這個物種在自然界的生態功能已經喪失),其餘種類的數量也十分稀少。而這一切主要是人類活動破壞了淡水豚的棲息地所致。如何在人類發展和保護自然環境間找到平衡點,是拯救這類物種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孫斌來.談談珍稀水獸白鱀豚的命名問題.《吉林師範大學(自然科學版)》,1984年
[2]一隻起名廢.名副其實浪裏白條——淡水豚類科普[EB/OL](2020—10—17)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7211537/?type=rec
[3]科學家發現全球第五種淡水豚 [EB/OL](2020—10—17)https://gongyi.qq.com/a/20140128/006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