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院長鍾明川
全球已知仰鼻猴屬(滇金絲猴、川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怒江金絲猴)的靈長類動物無不以毛色獨特、數量稀少備受國際社會關注。而在金絲猴的大家庭中,滇金絲猴又獨以生存海拔最高、僅在橫斷山區分布,並以其仰鼻的特色和紅唇之美獨傲獸群。滇金絲猴頭銜眾多,中國特有珍稀野生動物、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的瀕危(EN)物種。當然,關於滇金絲猴的故事也很多:從發現的歷史到科學界的研究歷程,從人們砍伐森林、傷害滇金絲猴到認識保護滇金絲猴的過程,從單一保護到多途徑妥善處理滇金絲猴與人關係的變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生境的行動中來,滇金絲猴全境動態監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滇金絲猴是幸運的,多年來,我從跟隨雲南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前輩們學習的一名新兵,至今目睹滇金絲猴命運的變化。1983年,政府建立滇金絲猴第一個家園——白馬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後,研究人員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區內拍攝到第一張滇金絲猴的野外照,世人得以一睹滇金絲猴的野外生活「芳容」。1997年我剛加入保護行業時,碰到前輩們正在按國家的要求為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保護努力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良好生態的需求,有環保人士奚志農向政府高層反映滇金絲猴棲息地森林砍伐的信件誘因,有社會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滇金絲猴作為博覽會的吉祥物,再次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2000年,我讀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主編的《中國雲南野生動物圖冊》中提到,滇金絲猴在「雲南省內僅分布於滇西北,僅存大約10個群體1,000~1,500隻個體」。1998年國家首先在滇西北地區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後,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擴建也於2000年完成,此後的幾年時間,雲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國務院批准,「三江併流」自然遺產地申報成功,滇金絲猴在雲南的活動範圍基本納入了保護範圍,與之相鄰的西藏種群,也有了芒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庇護。與此同時,野生動植物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全面展開,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在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雲南省級林業和科技部門共同發布的《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規劃綱要》和《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緊急行動計劃》,將滇金絲猴列入其中,在全國率先開展極小種群野生物種拯救保護,並於2015年啟動實施了《滇金絲猴雲南省保護行動計劃(2015~2020年)》。這些重大舉措,對於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保護亙古未有,調查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滇金絲猴種群總體數量一直呈增長趨勢。
金沙江和瀾滄江之間滇西北和西藏東南的狹小區域內,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海拔3,000米以上的亞高山原始暗針葉林的保護是否因為滇金絲猴區域性數量的增加而否極泰來、一勞永逸?隨著保護認識的深入,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保護與當地社區的矛盾,滇金絲猴棲息地質量改善和適宜性,分布區域保護措施的平衡性,以及其生存習性等,需要研究和妥善處理的問題似乎越來越突出,越來越迫在眉睫。其實,這就是生態保護是一個永恆話題的典型例子,保護永遠在路上,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滇金絲猴作為該區域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和旗艦物種,保護的關鍵就是要做好本底調查,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的數據。1998年以來,林業部門組織過多次調查,但因分區域和由不同的團隊完成,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生境狀況、保護管理成效,以及受威脅因素、保護需求等數據和情況不完整,難以為各級政府保護滇金絲猴提供科學支撐,「滇金絲猴動態監測項目」在這種大背景下應運而生。這是全國自發現滇金絲猴以來首次開展的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全境同步動態監測,由政府部門組織,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資助,滇金絲猴分布區各保護地管理機構、多家省內外專業機構以及當地群眾參與,超過150位人員參加到調查的各項工作中,使這個項目能在2019年10月底順利通過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組織的評審。
這次滇金絲猴的監測(調查)有很多值得總結的亮點,在歷經2年的調查中,最有創新的還是採用了政府+公益組織+專家+保護專業人員+社區居民的調查,調查方法新且組織科學,在自然條件複雜的高寒山區野生動物調查中,所獲得的數據更可靠,值得推行。這次調查也是我國首次完整地對滇金絲猴全境各個種群的調查,是對滇金絲猴分布區生態系統質量的一次檢驗。調查數據將為評估滇金絲猴棲息地質量狀況,因地制宜制定保護措施,促進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增長和棲息地改善,以及社區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調查過程中信息的公開,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公眾對滇金絲猴保護的關注,增進公眾對滇金絲猴分布區保護機構工作現狀和成效的了解。調查形成的較為系統完整的雲南省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及棲息地現狀的信息檔案,為實施各項滇金絲猴保護行動,開展滇金絲猴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這次調查結果,有力地證明了滇金絲猴從1998年的1,500餘只增加到目前的3,000餘只,數據增長有之前調查不完整的緣由,但更主要的還是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取得了成效。在豐碩的調查成果背後,是組織者、參與者工作的艱辛,是調查者汗水書寫的對滇金絲猴的真愛和真情。保護滇金絲猴,建立人與猴和諧相處的世界任重道遠,滇金絲猴的保護過程不僅代表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的縮影,而且為保護管理者、科學家、民間環保人士共同以新視野思考和探索生態保護理念搭建了平臺,為滇金絲猴的未來繪就了美麗畫卷。我們期待這次調查成果能得以廣泛運用,使滇金絲猴的保護設想逐步落地,基於自然,為人類和滇金絲猴的美好未來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周刊》2020年9期
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的綜合新聞雜誌。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郵發代號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