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保護到廣泛參與的創新途徑

2020-10-20 中國周刊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院長鍾明川

全球已知仰鼻猴屬(滇金絲猴、川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怒江金絲猴)的靈長類動物無不以毛色獨特、數量稀少備受國際社會關注。而在金絲猴的大家庭中,滇金絲猴又獨以生存海拔最高、僅在橫斷山區分布,並以其仰鼻的特色和紅唇之美獨傲獸群。滇金絲猴頭銜眾多,中國特有珍稀野生動物、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的瀕危(EN)物種。當然,關於滇金絲猴的故事也很多:從發現的歷史到科學界的研究歷程,從人們砍伐森林、傷害滇金絲猴到認識保護滇金絲猴的過程,從單一保護到多途徑妥善處理滇金絲猴與人關係的變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生境的行動中來,滇金絲猴全境動態監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滇金絲猴是幸運的,多年來,我從跟隨雲南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前輩們學習的一名新兵,至今目睹滇金絲猴命運的變化。1983年,政府建立滇金絲猴第一個家園——白馬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後,研究人員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區內拍攝到第一張滇金絲猴的野外照,世人得以一睹滇金絲猴的野外生活「芳容」。1997年我剛加入保護行業時,碰到前輩們正在按國家的要求為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保護努力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良好生態的需求,有環保人士奚志農向政府高層反映滇金絲猴棲息地森林砍伐的信件誘因,有社會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滇金絲猴作為博覽會的吉祥物,再次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2000年,我讀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主編的《中國雲南野生動物圖冊》中提到,滇金絲猴在「雲南省內僅分布於滇西北,僅存大約10個群體1,000~1,500隻個體」。1998年國家首先在滇西北地區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後,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擴建也於2000年完成,此後的幾年時間,雲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國務院批准,「三江併流」自然遺產地申報成功,滇金絲猴在雲南的活動範圍基本納入了保護範圍,與之相鄰的西藏種群,也有了芒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庇護。與此同時,野生動植物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全面展開,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在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雲南省級林業和科技部門共同發布的《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規劃綱要》和《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緊急行動計劃》,將滇金絲猴列入其中,在全國率先開展極小種群野生物種拯救保護,並於2015年啟動實施了《滇金絲猴雲南省保護行動計劃(2015~2020年)》。這些重大舉措,對於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保護亙古未有,調查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滇金絲猴種群總體數量一直呈增長趨勢。

金沙江和瀾滄江之間滇西北和西藏東南的狹小區域內,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海拔3,000米以上的亞高山原始暗針葉林的保護是否因為滇金絲猴區域性數量的增加而否極泰來、一勞永逸?隨著保護認識的深入,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保護與當地社區的矛盾,滇金絲猴棲息地質量改善和適宜性,分布區域保護措施的平衡性,以及其生存習性等,需要研究和妥善處理的問題似乎越來越突出,越來越迫在眉睫。其實,這就是生態保護是一個永恆話題的典型例子,保護永遠在路上,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滇金絲猴作為該區域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和旗艦物種,保護的關鍵就是要做好本底調查,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的數據。1998年以來,林業部門組織過多次調查,但因分區域和由不同的團隊完成,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生境狀況、保護管理成效,以及受威脅因素、保護需求等數據和情況不完整,難以為各級政府保護滇金絲猴提供科學支撐,「滇金絲猴動態監測項目」在這種大背景下應運而生。這是全國自發現滇金絲猴以來首次開展的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全境同步動態監測,由政府部門組織,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資助,滇金絲猴分布區各保護地管理機構、多家省內外專業機構以及當地群眾參與,超過150位人員參加到調查的各項工作中,使這個項目能在2019年10月底順利通過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組織的評審。

這次滇金絲猴的監測(調查)有很多值得總結的亮點,在歷經2年的調查中,最有創新的還是採用了政府+公益組織+專家+保護專業人員+社區居民的調查,調查方法新且組織科學,在自然條件複雜的高寒山區野生動物調查中,所獲得的數據更可靠,值得推行。這次調查也是我國首次完整地對滇金絲猴全境各個種群的調查,是對滇金絲猴分布區生態系統質量的一次檢驗。調查數據將為評估滇金絲猴棲息地質量狀況,因地制宜制定保護措施,促進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增長和棲息地改善,以及社區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調查過程中信息的公開,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公眾對滇金絲猴保護的關注,增進公眾對滇金絲猴分布區保護機構工作現狀和成效的了解。調查形成的較為系統完整的雲南省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及棲息地現狀的信息檔案,為實施各項滇金絲猴保護行動,開展滇金絲猴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這次調查結果,有力地證明了滇金絲猴從1998年的1,500餘只增加到目前的3,000餘只,數據增長有之前調查不完整的緣由,但更主要的還是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取得了成效。在豐碩的調查成果背後,是組織者、參與者工作的艱辛,是調查者汗水書寫的對滇金絲猴的真愛和真情。保護滇金絲猴,建立人與猴和諧相處的世界任重道遠,滇金絲猴的保護過程不僅代表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的縮影,而且為保護管理者、科學家、民間環保人士共同以新視野思考和探索生態保護理念搭建了平臺,為滇金絲猴的未來繪就了美麗畫卷。我們期待這次調查成果能得以廣泛運用,使滇金絲猴的保護設想逐步落地,基於自然,為人類和滇金絲猴的美好未來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周刊》2020年9期

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的綜合新聞雜誌。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郵發代號2-11 。

相關焦點

  • 海南省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讓更多民間力量參與河湖治理保護
    在河湖管理保護工作中,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實現河湖管理共建、共治、共享局面?11月28日,在我省「綠水行動」河湖治理高峰論壇上,來自省內外專家、學者、政府幹部共同圍繞該話題建言獻策。  民間力量是河湖保護「先鋒軍」  從2016年開始,我國水利部提出實施河長制,不少省份在實施河長制過程中吸納了民間力量參與。
  • 環境保護「綠坐標」頒獎暨環保創新案例發布會
    環境保護「綠坐標」評選,得到了環保部領導的關心和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有關部委、全國各地環保廳局、院所、企業,以及媒體的積極參與。「綠坐標」評選,為我國在環境治理中發現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樣本,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聲音】張世平:鼓勵公眾參與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
    鼓勵公眾參與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                2016年04月14日 11:29 | 作者:張世平 | 來源:人民政協網
  • 研究發現核糖體碰撞廣泛存在並可促進新生肽鏈的共翻譯摺疊
    但相比於從密碼子到胺基酸的明確對應關係,學界關於翻譯延伸速率的調控信息知之甚少。新興的ribo-seq技術通過RNA酶降解無核糖體「保護」的mRNA片段,並對單核糖體保護的mRNA片段進行高通量測序,可實現對某一時刻細胞內單核糖體位置信息的檢測。然而,當mRNA上存在核糖體的停滯時,停滯的核糖體可能被上遊核糖體追趕並發生「碰撞」,形成串聯雙核糖體(disome)。
  • NASA推動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創新途徑
    「生命地圖」旨在幫助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在保存及保護地球上最脆弱的物種時做出明智的決定。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的空間規劃技術協調員詹妮弗·麥克高恩(JenniferMcGowan)負責幫助該組織確定保護行動的優先順序。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保護創新「火種」,向智慧財產權強國邁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促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十二年前,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正式將智慧財產權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 都江堰:黃喉貂、亞洲黑熊、豬獾結伴打卡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小區
    都江堰:黃喉貂、亞洲黑熊、豬獾結伴打卡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小區 新華網 | 2020-06-28 08:58:29 記者從成都都江堰市高原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小區獲悉,近日,該區域紅外線相機監測影像顯示,大熊貓同域保護動物亞洲黑熊、毛冠鹿、斑羚、花面狸、黃喉貂、豹貓、豬獾、紅腹錦雞等陸續在同一區域「打卡」,這標誌著大熊貓棲息地保護模式創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 破傷風感染途徑 破傷風感染途徑主要經過
    破傷風感染途徑經過災難的襲擊後人們除了搶救傷員外,對倖存者的保護也很重要,在自然災害後,很多病菌會趁機而入,侵害人們的正常生活,霍亂作為災難過後最常見的疾病,到底可以通過什麼途徑傳播,對於其預防起很大作用。
  • 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治理成效明顯
    2015年至2017年,按照國家關於做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省在農安、榆樹、公主嶺、寧江等4個縣(市、區)實施了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工作。 按照各區域農業生產現狀和種植、養殖優勢,堅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集成創新技術,探索技術模式,並按照政策引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建立了不同技術模式的運行機制,促進了黑土地保護技術普及應用。
  • 從「彩虹魚」看民間資本參與科技創新之路—新聞—科學網
    從2013年「彩虹魚」號總設計師崔維成開始為「萬米深潛夢」四處「化緣」,到如今最核心的載人艙進入建造階段,只用了短短四年時間。 有人說,「這是趕上好時候了」。 近年來,國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渠道迅速增多、通道不斷拓展,海洋、航天等前沿科技不再由政府包打天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其中。民營企業發揮特有優勢,正在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 開源驅動協同創新,推動作業系統產業生態建設
    獨行快,眾行遠,開放開源是軟體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充分利用開源、參與開源、支持開源發展作業系統,聯合做大做強是當前最為可行之路。當前國產作業系統都是基於國外上遊開源社區做二次開發,例如CentOS、Debian等。我們需要構建中國的開源社區,並形成統一的根社區,避免根社區的分化及碎片化。同時,統一根社區需要開放治理。
  • 「單一行政官」理論與美國總統權力的擴張
    儘管「單一行政官」理論的憲法學原則已被廣泛接受,但多年來學術界對該理論所主張的總統權力的深度和廣度始終存在分歧。1792年「威士忌叛亂」期間,華盛頓意識到常規執法不足以鎮壓叛亂時,便號召州民兵協助執行聯邦法律。後來華盛頓親自接管了州民兵指揮權,儘管民兵名義上屬於各州管轄。菲爾普斯(Glenn A.Phelps)記載道:「一旦動員起來,民兵就不再受州長的管轄,只接受總統的指令。」另外,華盛頓還通過赦免一批參與「威士忌叛亂」的人,幹預了執法的過程。
  • 蘇北航務管理處注重創新 營造全員參與氛圍
    原標題:蘇北航務管理處注重創新 營造全員參與氛圍   中新江蘇網南京1月7日電(朱曉鴻)蘇北航務管理處注重創新,營造寬容的創新氛圍,讓每一個人成為創新的主角或參與者,有效激發了全員的創新熱情。7日,據該處負責人介紹,2013年該處由近300人參與、72人直接主持的58項申報項目中,其中29項成果被評為一、二、三等獎。
  • 亞洲獅從分布廣泛到極危保護動物,是何原因造成的?孟加拉虎嗎?
    導讀:亞洲獅從分布廣泛到極危保護動物,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孟加拉虎嗎?很多人認為獅子只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一帶,除此之外世界上的獅子都生活在動物園或者馬戲團裡面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在亞洲的南部,除了生活著孟加拉虎,也生活著一個獅子的亞種,那就是非洲獅,非洲獅現今只生活在印度一帶,但是往前追溯的話,它們的分布地域十分廣泛,佔據了大半部分的西南亞。目前也在存活的亞洲獅數量很少,只有幾百隻,已經被列為極危保護動物了。
  • 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實踐與創新
    (二)單一產品試運營階段(2009年)   2009年,小毛驢市民農園在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掃尾和對園區進行綠化美化的同時,於3月份正式對外運營。初期的主要業務是市民租地和蔬菜配送,產品相對單一,服務內容也較少。由於市民農園在我國是一新生事物,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 廣泛參與 共建和諧社區 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組織開展在職黨員雙...
    廣泛宣傳,提升居民法治意識為提高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增強轄區居民的法律常識,在「12.4國家憲法日」來臨之際,海三社區、軍一社區蘋四社區、蘋二社區開展了以學習《憲法》、做好冬季安全消防等為主要內容的知識講座,積極營造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 從27到18萬+,天貓雙11參與品牌量10年增6000倍
    全球超過18萬個品牌參與雙11,讓天貓淘寶成為名副其實的「商業奧運會」和「萬國品牌博覽會」。在天貓雙11誕生的2009年,參與的品牌只有27個。從27到18萬+,雙11集結的品牌量級擴展了6000倍。商業的創造力造就了天貓淘寶的繁榮,而阿里對品牌的務實知產保護,能夠更好幫品牌解決難以靠自己解決的事,讓品牌更優質,讓正品得到更多保護。
  • 高校該如何創新互動教學
    「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之前的教與學狀態。」 在5月14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對未來高校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提出建議:「在線教育仍然可以和課堂教學並行,也可以採用混合式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
  • 捷信「金融大篷車」與海南省村民線上互動 創新形式將金融知識帶進...
    為進一步提升金融消費者的權責意識和風險意識,構建和諧的金融消費環境,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信)近期以創新形式舉辦了線上「金融大篷車」鄉村行金融知識普及系列活動。本次「金融大篷車」活動邀請到近百位海南省萬寧市蓮花村村民參與,由北京的專家講師通過線上會議方式,遠程向身在海南的蓮花村村民進行金融知識宣講。
  • 創新技術保護智慧財產權 阿里自主研發全國首款AI模特「塔璣」上線
    但今後只需要兩步:拍平鋪圖、上傳到系統,一天之內就能拿到圖。12月3日,全國首款AI模特——塔璣正式在阿里原創保護平臺上線。它由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用於給服飾商家提供模特靜態圖、短視頻、直播解決方案,為商家減負、降低盜圖風險,用創新技術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創新創造,讓商家有更多精力去做創新創造、推動商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