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進展順利,最核心的載人艙已進入建造階段。「彩虹魚」只是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一個例子。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前沿科技,正在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不負春光 野蠻生長
近日,在中芬兩國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芬蘭TEVO LOKOMO公司籤約,將就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號的核心部件載人艙進行聯合研製。從2013年「彩虹魚」號總設計師崔維成開始為「萬米深潛夢」四處「化緣」,到如今最核心的載人艙進入建造階段,只用了短短四年時間。
有人說,「這是趕上好時候了」。
近年來,國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渠道迅速增多、通道不斷拓展,海洋、航天等前沿科技不再由政府包打天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其中。民營企業發揮特有優勢,正在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或為科技體制改革標誌性成果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民營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佔比重超過60%,民營經濟對GDP貢獻超過60%,民營經濟為全社會創造就業崗位佔到80%以上。
「鼓勵更多民間資本投入到高端產業研發中來,蘊含著巨大潛能和諸多機遇。」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段異兵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船舶建造周期長是我國海洋調查船隊面臨的難題,因為一趟程序走下來,沒有幾年時間不行。「向陽紅10」號船是國家海洋事業單位首次嘗試引入民間資本參與共建的高科技創新項目。民營企業出錢造船,研究機構出錢買設備,船和設備同時建造安裝,通過這種模式,「向陽紅10」號船1年半左右就建成並完成海試,創造了科考船建設的「中國速度」。
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研發任務,提高承擔任務的層級,會把成果轉化融入到研發項目的全過程,能夠「天然」地避免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電子工程首席專家方書甲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舉了個例子:過去我國用於測海洋風浪流的地波雷達都得從美國進口,後來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武漢大學與一家民營企業聯合研製成功並實現了裝備的國產化,為中國海軍採購掃除了障礙。
「科技體制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無論姓『國』還是姓『民』,只要能夠促進和發展生產力,就是一件好事情。」段異兵說,「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在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協同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是科技體制擺脫原有計劃模式桎梏的一個重要標誌,有可能成為科技體制改革新的標誌性的成果。」
政府應發揮「引擎」和「放大器」作用
當前,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已取得決定性進展,初步建立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配置資金鍊的資源配置新機制。今年3月份,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這為推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提供了政策支撐。
不過,段異兵坦言,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受規模、經驗和積累的制約,能主動開展基礎研究和預先研究的很少,投入不多,基於國內外原始創新成果開發新產品的能力還不強。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引導資金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政府設立的科技研發項目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其中,會建構知識生產和知識應用的無縫連接網絡,提高民營企業開發新知識市場價值的動態能力。對國家而言,企業在下遊投入更多的中試、開發、市場推廣等費用,大幅度分散了創新風險。」段異兵希望,政府科技投入可以更高效地發揮「引擎」和「放大器」的作用。
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過程中,方書甲也有一些擔心。他說,民營企業參加重大科技研發,不是贊助國家項目,是要有回報的,必須使得企業的能力有很大提升,最後實現「1+1大於2」,這才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吸血」功能,而不是「造血」功能。
事實上,民間資本投入,必定會考慮回報。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彩虹魚公司成立的初衷,是與上海海洋大洋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採取「科學家+企業家」創新模式研製我國的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將科技成果同步進行產業化和市場化。經過三年多艱難探索,他們找到了盈利模式,即定位為覆蓋全海域、全海深的海洋大數據綜合服務商。
2016年「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沒有佔據『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的創新驅動,很難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段異兵說,到2030年,應該有一大批民營企業建立起「探索-預研-研發-生產」全創新鏈架構,既勇往直前參與全球競爭,又為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蓄力而勃發。
成果與資本結合亟需有效監管
民間資本投入科技創新,可以讓科研項目與社會生產需求結合得更加緊密,為民營企業邁向「高精尖」、走向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中高端提供了重大機遇。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紮實推進,已有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自發地投入科技創新。
「儘管政府不斷推進,但中間還是存在多方面的制約因素,使得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方書甲表示,要加強投資,也要加強管理,還要加強監督,從而形成一種機制,幫助成果與資金很好地結合。
現在有些科研人員過分強調自己成果的水平,而民間資本對技術的應用前景和市場潛力估計過於樂觀,造成了不少的盲目投資甚至投資失敗。
「現在這個問題還比較普遍。科技評估不規範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方書甲認為,應該將科技諮詢評估公司法律化,要對創新成果做真實客觀的評價,以增加投資成功率,激勵企業家與科學家的結合。「哪個地方有瓶頸就要馬上疏通,不能讓瓶頸長期存在。」
此外,企業所有制的身份問題不應該成為判斷能否承擔重大科技研發項目的決定性因素。為了確保如此之多的發展生產力的「潛在正能量」能夠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必須進行積極引導和有效監管。「改革大方向是:放寬準入,減少審批,過程監管,不問出身。」段異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