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彩虹魚」看民間資本參與科技創新之路—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截至目前,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進展順利,最核心的載人艙已進入建造階段。「彩虹魚」只是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一個例子。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前沿科技,正在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不負春光 野蠻生長

近日,在中芬兩國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芬蘭TEVO LOKOMO公司籤約,將就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號的核心部件載人艙進行聯合研製。從2013年「彩虹魚」號總設計師崔維成開始為「萬米深潛夢」四處「化緣」,到如今最核心的載人艙進入建造階段,只用了短短四年時間。

有人說,「這是趕上好時候了」。

近年來,國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渠道迅速增多、通道不斷拓展,海洋、航天等前沿科技不再由政府包打天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其中。民營企業發揮特有優勢,正在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或為科技體制改革標誌性成果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民營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佔比重超過60%,民營經濟對GDP貢獻超過60%,民營經濟為全社會創造就業崗位佔到80%以上。

「鼓勵更多民間資本投入到高端產業研發中來,蘊含著巨大潛能和諸多機遇。」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段異兵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船舶建造周期長是我國海洋調查船隊面臨的難題,因為一趟程序走下來,沒有幾年時間不行。「向陽紅10」號船是國家海洋事業單位首次嘗試引入民間資本參與共建的高科技創新項目。民營企業出錢造船,研究機構出錢買設備,船和設備同時建造安裝,通過這種模式,「向陽紅10」號船1年半左右就建成並完成海試,創造了科考船建設的「中國速度」。

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研發任務,提高承擔任務的層級,會把成果轉化融入到研發項目的全過程,能夠「天然」地避免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電子工程首席專家方書甲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舉了個例子:過去我國用於測海洋風浪流的地波雷達都得從美國進口,後來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武漢大學與一家民營企業聯合研製成功並實現了裝備的國產化,為中國海軍採購掃除了障礙。

「科技體制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無論姓『國』還是姓『民』,只要能夠促進和發展生產力,就是一件好事情。」段異兵說,「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在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協同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是科技體制擺脫原有計劃模式桎梏的一個重要標誌,有可能成為科技體制改革新的標誌性的成果。」

政府應發揮「引擎」和「放大器」作用

當前,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已取得決定性進展,初步建立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配置資金鍊的資源配置新機制。今年3月份,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這為推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提供了政策支撐。

不過,段異兵坦言,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受規模、經驗和積累的制約,能主動開展基礎研究和預先研究的很少,投入不多,基於國內外原始創新成果開發新產品的能力還不強。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引導資金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政府設立的科技研發項目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其中,會建構知識生產和知識應用的無縫連接網絡,提高民營企業開發新知識市場價值的動態能力。對國家而言,企業在下遊投入更多的中試、開發、市場推廣等費用,大幅度分散了創新風險。」段異兵希望,政府科技投入可以更高效地發揮「引擎」和「放大器」的作用。

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過程中,方書甲也有一些擔心。他說,民營企業參加重大科技研發,不是贊助國家項目,是要有回報的,必須使得企業的能力有很大提升,最後實現「1+1大於2」,這才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吸血」功能,而不是「造血」功能。

事實上,民間資本投入,必定會考慮回報。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彩虹魚公司成立的初衷,是與上海海洋大洋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採取「科學家+企業家」創新模式研製我國的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將科技成果同步進行產業化和市場化。經過三年多艱難探索,他們找到了盈利模式,即定位為覆蓋全海域、全海深的海洋大數據綜合服務商。

2016年「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沒有佔據『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的創新驅動,很難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段異兵說,到2030年,應該有一大批民營企業建立起「探索-預研-研發-生產」全創新鏈架構,既勇往直前參與全球競爭,又為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蓄力而勃發。

成果與資本結合亟需有效監管

民間資本投入科技創新,可以讓科研項目與社會生產需求結合得更加緊密,為民營企業邁向「高精尖」、走向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中高端提供了重大機遇。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紮實推進,已有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自發地投入科技創新。

「儘管政府不斷推進,但中間還是存在多方面的制約因素,使得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方書甲表示,要加強投資,也要加強管理,還要加強監督,從而形成一種機制,幫助成果與資金很好地結合。

現在有些科研人員過分強調自己成果的水平,而民間資本對技術的應用前景和市場潛力估計過於樂觀,造成了不少的盲目投資甚至投資失敗。

「現在這個問題還比較普遍。科技評估不規範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方書甲認為,應該將科技諮詢評估公司法律化,要對創新成果做真實客觀的評價,以增加投資成功率,激勵企業家與科學家的結合。「哪個地方有瓶頸就要馬上疏通,不能讓瓶頸長期存在。」

此外,企業所有制的身份問題不應該成為判斷能否承擔重大科技研發項目的決定性因素。為了確保如此之多的發展生產力的「潛在正能量」能夠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必須進行積極引導和有效監管。「改革大方向是:放寬準入,減少審批,過程監管,不問出身。」段異兵說。

相關焦點

  • 「彩虹魚」為何遊得這樣快?國家支持+民間投入
    龍巍攝(人民視覺)   2015年末,無論對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還是對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一個收穫的時節:萬米級無人深潛器模型和真機相繼亮相米蘭世博會和2015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並獲得「創新獎」;在南海完成了4000米級下潛試驗,開始設計製造載人深潛器載人艙;12月28日,
  • 深潛、探海:民間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號,和它將開拓的一萬一千米...
    並聯合上海企業家吳辛啟動了「彩虹魚」挑戰深淵的極限項目,後者成立了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彩虹魚」),目標是在2020年前,藉助民間資本完成海底11000米深潛紀錄的宏願。 吳辛是崔維成英國讀博的同門師弟,他說追隨師兄是出於支持其完成夢想。因此,一位體制內的科學家和一位民營企業家,因為一個近乎瘋狂的中國人「海底深潛」願望,就此傾囊而出成為科學創業者。
  • 「彩虹魚」「遊」進工博會
    深淵探測者「彩虹魚」、自動採摘蔬果的採摘機器人還有利用超導磁懸浮技術飛馳的UFO……創新科技館裡一項項高新技術向未來發起挑戰。11月3日—7日,2015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科技館以「綠色技術,綠色未來」為主要展示主題,圍繞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立足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聚焦國家能源戰略規劃和城市建設管理。
  • "彩虹魚"真機亮相工博會 2019年挑戰載人下沉萬米深海
    今年工博會首設「創新科技館」,位於6.2H展館,展示面積約4800平方米,以「綠色技術,綠色未來」為主要展示主題。展館內,當今世界現存的唯一一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彩虹魚」真機首次亮相。  「彩虹魚」近期剛剛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級海試,最大潛深達4328米。從不輕易「走」出實驗室的深海裝備真機是第一次亮相工博會,對觀眾來說也是千載難逢一睹真容的機會。
  • 「彩虹魚」計劃2020年載人挑戰萬米深淵極限
    10月20日,在北京航天城舉行的戰略合作夥伴協議籤署儀式上,中國航天基金會與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布計劃:在2020年完成太空空間站的建設,同年也將探索海洋的最深處,把人送往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這一萬米級載人深淵器項目被取名「彩虹魚」,核心任務是把人送達海洋最深處並返回地面。
  • 首臺萬米級潛水器「彩虹魚」號海試成功—新聞—科學網
    >   本報10月2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實習生劉晨波)上海海洋大學今天宣布:9月26日至10月25日,該校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我國首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彩虹魚
  • 中關村全景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10月18日,中關村全景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聯盟(簡稱中關村全科盟)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 「彩虹魚」加速潛向深海
    本報訊(記者 俞陶然)昨天,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技創新板掛牌,成為27家首批掛牌企業之一。公司董事長吳辛告訴記者,此前幾周,公司將掛牌科創板的效應已現,「許多投資界人士、企業、銀行和我們聯繫,我每天要做兩三場路演,融資渠道明顯拓寬。」民資助力前沿科技研究彩虹魚公司成立於去年4月。
  • 「彩虹魚」:中國深潛新利器
    2015年末,團隊的努力研發和公司的辛苦運營迎來了收穫時節:萬米級無人深潛器模型和真機相繼亮相米蘭世博會和2015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並獲得「創新獎」;9月至10月,首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彩虹魚」號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級下潛試驗,向探秘「萬米深淵」又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12月28日,科技創新板開張,「彩虹魚」成為首批掛牌的27家企業之一,進入融資發展新階段。
  • 長三角協同,為彩虹魚海洋科技帶來發展新契機
    在開幕式上,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舟山群島新區海洋產業集聚區、彩虹魚(舟山)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示範園、寧波梅山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江蘇省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五個產業園在相關部門的見證下簽約成立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協同創新發展聯盟。
  • 「彩虹魚」2019年挑戰馬裡亞納海溝
    N據新華社電 研製萬米級載人深淵器挑戰全球最深的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是國際海洋領域極具標誌性和影響力的科技工程。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獲悉,該中心通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的方式,自籌經費啟動了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製工作,並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馬裡亞納海溝。
  • ——專訪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公司...
    新華社上海6月16日電(記者張建松)成立僅三年的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公司,被稱為我國海洋界一條勇敢的「鯰魚」。它繼投資建造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之後,再次牽頭投資建造我國第一艘民營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深淵極客」號。  在一般人印象中,只能靠國家投入的科學考察領域,民營企業為何涉足?
  • 中科智匯工場:打造科技創新綜合體—新聞—科學網
    自啟動建設以來,中科智匯工場聯合海澱區政府等單位,以老舊廠區改造升級為契機,努力聚集智能製造等高精尖產業資源,共建了中科院成果展廳、科創大數據平臺、創新產業園、科普互動展廳等。中科院智匯工場——這一涵蓋戰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轉化、孵化加速、產業聚集、中試基地等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的科技創新綜合體,已然初具規模。
  • 中國啟動研發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 2019年挑戰馬裡亞納海溝
    研製萬米級載人深淵器挑戰全球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是國際海洋領域極具標誌性和影響力的科技工程。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獲悉,該中心通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的方式,自籌經費啟動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製工作,並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馬裡亞納海溝。
  • 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成立現場與會領導嘉賓為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推桿啟動成立儀式 【科學網 朱漢斌攝影報導】11月6日下午,由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發起的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正式成立據悉,目前該協會是中國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與全球各地玉山科技協會互動的社團組織。 玉山科技協會最早於1990年由美國矽谷的華裔企業家、華人科學家等發起成立,以協助當地華人從事創業、投資、經營及管理為主旨,是北美最有經濟影響力的華人社團。至2012年,全球已有15個玉山科技協會遍布北美、東南亞等地。
  • 「彩虹魚」完成四千米深潛 將挑戰馬裡亞納海溝
    控制室在監控無人潛水器下潛中國正在進行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項目,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全球最深的「萬米深淵」——馬裡亞納海溝。10月28日,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9月26日-10月25日,其所在研究中心研製的中國首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彩虹魚」號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級海試。國際海洋界把海洋深處6500米以下的地區稱為「深淵」。那裡一直是人類少為關注的神秘地帶,也是探索生命起源、開展各種深海研究的「科學殿堂」。
  • 2017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啟動
    「2017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科學新聞》雜誌聯合主辦,這一評選關注並涵蓋:推動2017年中國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具有優秀創新能力與重大影響力的科學家、科技傳播者(含科普工作者)和科技企業領軍人物等。
  • 長三角一體化|滬上深海裝備科技園落戶舟山,上海「彩虹魚」遊向浙江
    昨天上午,在舟山市普陀海洋生態創新谷,彩虹魚(舟山)深海裝備科技園舉行開園儀式。圖說:彩虹魚(舟山)深海裝備科技園開園儀式。何伊伲 攝(下同)在長三角城市群中,舟山市普陀區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罕見的深水港群。
  • ——專訪上海彩虹魚...
    新華社上海6月16日電(記者張建松)成立僅三年的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公司,被稱為我國海洋界一條勇敢的「鯰魚」。它繼投資建造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之後,再次牽頭投資建造我國第一艘民營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深淵極客」號。  在一般人印象中,只能靠國家投入的科學考察領域,民營企業為何涉足?
  • 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創新也是多方面的,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而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沒有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就只能待在實驗室裡。 ——徐匡迪(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噴射冶金、鋼的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