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科院北京分院指導支持、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統籌、中科(海澱)智匯工場運營的「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科創大數據平臺」上線運營。該平臺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搬到線上,使繁雜的工作轉變為可線上開展的結構化工作,以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
立足於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以「三個面向」為準繩,加強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技成果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是中科智匯工場的重要使命。
自啟動建設以來,中科智匯工場聯合海澱區政府等單位,以老舊廠區改造升級為契機,努力聚集智能製造等高精尖產業資源,共建了中科院成果展廳、科創大數據平臺、創新產業園、科普互動展廳等。中科院智匯工場——這一涵蓋戰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轉化、孵化加速、產業聚集、中試基地等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的科技創新綜合體,已然初具規模。
中科院成果展廳裡展出的創新成果(鄭金武攝)
老舊廠區升級
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相關工作持續推進,老舊工業園區和廠房的改造升級,可以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也是首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保障。
北京西三旗建材城,原先是北京金隅天壇家具公司的生產基地所在地。2016年,響應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號召,金隅天壇家具生產基地外遷,留下了大片空置廠區。
2017年,在海澱區政府支持下,利用金隅天壇家具生產基地改造升級建設金隅智造工場項目,被納入「北京市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2017年重點實施項目清單」中。
深入推動中科院優秀科技資源與首都區位優勢相結合,全力支持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幅增強科技支撐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是長期以來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中科院與北京市開展院市合作的重要任務。
2017年,海澱區政府與中科院北京分院籤署科技創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空間布局拓展與優化,推動院地協同發展,加速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同時藉助中科院品牌效應,吸引優秀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在海澱落地,支撐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為海澱區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提供創新原動力。
「共建中科海澱科技創新綜合體,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內容。」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楠介紹。依託西三旗金隅智造工場,打造中科智匯工場,是該創新綜合體首個啟動的項目。
趙楠表示,中科智匯工場將涵蓋戰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轉化、孵化加速、產業聚集、中試基地等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引導中科院科技成果對接智能製造等產業需求,從而加速成果轉移轉化。
而今,中科智匯工場建設已經走上快車道。進入北京西三旗建材中路27號,原有的金隅集團老舊園區不復存在,代之挺立其中的是一棟棟時尚的建築。中科智匯工場所在的N1棟樓,常常賓客如流;內裡孕育的創新之花,即將吐灑芬芳。
中科院科技成果為產業升級提供支撐(鄭金武攝)
成果展示窗口
走進中科智匯工場,「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展廳」映入眼帘。這裡展出了中科院60多個研究所的100多項創新技術。
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是時代賦予中科院的歷史使命。秉承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宗旨,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國家能源結構優化、人口與健康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五個領域,聚焦有望實現創新跨越的「重大突破」,開展技術集成創新,合理配置科技資源,中科院組織實施了若干重大示範轉化工程,力求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系統性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提供更多有效的中高端科技供給。
在成果展廳裡,中科院理化所集合高低溫消融治療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式腫瘤微創治療系統、中科院計算所龍芯公司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安全自主CPU處理器、中科院自動化所開發的「V-Eye人體多特徵識別系統」等等技術和展品,讓人目不暇接,彰顯了中科院科技成果服務地方和產業的亮眼成就。
「這裡將成為展示中科院科技成果的核心窗口,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平臺。」趙楠說。
這個窗口已經發揮了顯著的作用。「自建成以來,這個展廳已經接待了80多次外單位的參觀訪問和考察。」趙楠介紹,「在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地方對我們的科技需求;藉助這個平臺,我們京區的資源也可以實現對外輻射。」
此前,山東濰坊藍色智谷管委會的領導來京考察中科院地理所無人機的項目,偶然的機會來到成果展廳參觀。「我們根據地方的發展需求,為他推介了更多相關的成果、項目。目前,相關項目將導入到濰坊藍色智谷發展。」
不僅於此,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展廳裡還展出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曙光超級計算機」等重大創新成就。展廳裡開設的科普互動展廳,以互動性展品為主,讓公眾直觀感受到中科院科技創新成果。
「以能夠形成商業化運作的科技成果為主,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接地氣,讓公眾切實了解中科院在幹什麼。」趙楠表示,這是成果展廳遴選項目的重要標準。
疫情發生以來,中科智匯工場堅持「兩手抓、兩不誤」,迅速上線了「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科創大數據平臺」,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搬到線上,及時滿足客戶需求。
目前,該大數據平臺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八大產業領域,匯聚了眾多中科院北京分院具有技術先進性、可落地轉化的科技成果,並能實時更新。
大數據平臺還涵蓋近萬名技術專家、40餘億元科研設備、重點省市科創扶持政策等科創要素,可實現模糊搜索、精確搜索,一搜即可獲取科創資源,並通過需求對接功能,直接連結要素供給方。
三級運營體系
作為加速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在趙楠的願景裡,中科智匯工場承載著更多的使命和責任,「要打造集創意概念驗證、中級孵化加速及產業工程中心三級孵化運營體系的科技創新綜合體」。
三級孵化運營體系,被趙楠簡述為「3I」,及Idea、IP、IPO。「創意概念驗證,更多地體現在創新思想,哪怕是僅有一個本子,只要技術能應用,我們也會吸引其入駐。」趙楠說,為此中科智匯工場將舉行一系列調研、創賽等,篩選一批早期的技術項目。
中級孵化加速,是檢驗成果的可行性。中科智匯工場將為此導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技創新基金等資源,形成智慧財產權,助力技術項目孵化成長。
產業工程中心提供工程驗證服務,就是要借力中科院與企業共建的創新研究院等平臺,推動成熟技術走向產品商業化。
由三級孵化運營體系形成了三個圈層。「最裡面的核心層,是技術創新項目、核心企業;核心層往外的第二層,是科技服務類企業,為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提供服務支撐;再往外第三層,是文化生活類配套業態,為各個圈層主體提供服務。」趙楠說。
清晰的發展思路,很快得到了政府和創業者的認可。金隅集團和海澱區政府分別在空間和政策方面給予了充分支持,10餘家具有發展潛力創業團隊已入駐中科智匯工場。
入駐中科智匯工場的永能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由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創辦,主要從事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實施。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控股的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及研究生培養於一體,主要從事創新性研究的LED-COB顯示與LED大功率照明產品專業製造。
「成果轉化工作一定是全鏈條的,但又是有分段的。」多年來從事技術轉移工作,讓趙楠對成果轉化的困難和訴求有著更透徹的了解,「中科智匯工場不會像傳統孵化器那樣。傳統孵化器都是以政府資源為誘導,而中科智匯工場要往縱深發展,要以區位空間優勢和創新資源優勢為牽引,完善創新服務和創新業態,從而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