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表弟家的孩子四歲半了,看著卻像三歲的孩子,瘦瘦弱弱地像只小貓,而且身高發育嚴重不達標。
這個孩子是爺爺奶奶在帶,老倆口無比疼愛這根「獨苗」,尤其在孩子的飲食上,那可是下了大功夫:每一周的食譜都不帶重樣的,怕超市裡買的肉類不安全,還專門買農村養的羊羔和大公雞,每天變著花樣做給孩子吃,可是孩子的發育情況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
首先是這孩子很容易生病。尤其是現在上幼兒園中班了,按理來說度過了初入幼兒園的不適應,身體素質應該好很多,可是這個孩子卻見不得風受不得涼,身體抵抗力極差,班裡一有孩子生病,他肯定也跟著攤上。
其次,孩子睡眠質量很差,他媽媽說過,孩子晚上睡覺滿床打滾,動不動就把被子蹬了,害的大人得一次一次起來給娃蓋被。
最後就是身高發育嚴重不達標。對照《兒童身高發育表》,這孩子的身高四歲半卻只有100㎝,屬於「矮小」那一欄,而100㎝卻僅僅是三歲半男孩的平均身高。
我們兩家住得比較近,我也可以說是看著這個孩子長大的,我覺得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積食,西醫多稱是消化功能紊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他從出生四個月起就開始喝奶粉,每次老人都給衝得足夠多,把娃的肚子喝的滾溜圓,後來添加輔食後也是如此,明顯地餵養過度,再加上老人總覺得孩子吃肉有營養才能長個子,所以就一個勁的做肉菜讓娃吃,關鍵這孩子四歲半了吃飯還是老人喂,老人就恨不得把所有的好吃的都塞到大孫子的肚子裡,卻全然忘了孩子的腸胃消化功能能否跟得上。
其實孩子積一次食,對身體就是一次「糟蹋」,影響脾胃虛弱不說,還會影響長個子。
什麼是積食積食主要是指孩子吃飯過量,損傷脾胃,使得食物停滯於中焦而不消化所形成,積食的發生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厭食或腹脹,表現出來就是食欲不振、厭食、輕微腹脹,肚子輕拍的聲音就跟在拍小鼓似的,如果給孩子揉肚子,會發現孩子身體排出很多氣,如果發現孩子有此症狀,一定要給其控制好飲食,慢慢調理會恢復。
第二階段:腹瀉或便秘,到了這個階段,就得去醫院了,因為光靠飲食調理可能無法控制孩子症狀,此時有的孩子會出現腹瀉,有的卻是便秘,大便質硬,排便困難。此時會聞到孩子口臭,就像難聞的臭雞蛋味一樣。
第三階段: 發熱或煩躁。有的寶寶積食後會出現發熱或煩躁現象,夜裡睡不安穩,容易翻來滾去,或趴著睡、磨牙、流口水、說夢話等,嬰幼兒還會出現哭鬧、驚醒的現象,這就是所謂地「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外,積食的孩子還可以通過舌苔來觀察出來,如果發現孩子舌頭中間部分舌苔很厚,或整個舌頭的舌苔都變厚變膩,則八九不離十就是積食了。
怎樣才能預防積食呢?由於孩子一積食,身體就不舒服,好幾天食欲不振,而脾胃是後天之本,主「四肢肌肉」,讓孩子長高長肉首先要呵護好脾胃,所以脾胃虛弱就容易影響到身高發育,因此我們帶孩子過程中,要儘量避免讓孩子積食。
一方面,是對孩子的飲食要有科學地控制。
為避免孩子積食,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消化功能來進行定、定量餵養,避免強行餵食、餵養過度。例如可以一天多餐,每一次都不要過量,脾胃虛弱的孩子要少吃肥甘厚味以及生冷食物,不要以為天天給孩子大魚大肉就是愛,營養均衡才是上策。已經積食的孩子,更要避免高油脂、高蛋白、高糖分的食物,減輕脾胃負擔。
此外,還要讓孩子多喝水,尤其是冬天流感肆虐,多喝水可以保持喉嚨黏膜溼潤,防止病毒入侵體內,還可以加快新陳代謝,幫助食物消化、營養運輸和廢物排洩,提高胃腸道的蠕動速度,促進及時排便。
另一方面,是適當帶孩子進行體育鍛鍊活動。
我發現老人帶孩子的,一般不太喜歡陪孩子運動,主要是身體素質受限,一活動可能就喘不動氣。我見過小區裡有個老人帶孩子,每天都是把孫子放在小推車,然後推到大門口一放,孩子就坐在小推車裡看別的孩子追跑打鬧,老人不允許他下來,因為怕跑遠了追不上。但是,多帶孩子活動,也可以有效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提高消化系統能力,還可以促進骨骼、肌肉生長。
最後,有人說孩子積食做推拿最管用,不可否定中醫推拿對改善寶寶積食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接受專業推拿,或者直接去醫院就診,讓醫生根據寶寶情況來綜合判斷、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