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新知識,遇見最好的自己
(第178期)
圖|網侵刪
作者 l Benign Hu
編輯、排版 l Benign Hu
《菜根譚》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意思是:對人施予恩惠,應該從淡到濃,如果開始濃厚而逐漸淡薄,那麼人們就容易忘記你的恩惠;樹立威信要先嚴厲後寬容,如果先寬容而後嚴厲,人們就會怨恨你的冷酷。
家庭、學校教育都告訴我們「別人幫我們是情分,不要當作理所應當,要記得感恩」!
但是當面對那些前期很熱心幫忙,突然從某天開始再也不幫忙,不熱心的人時,理性告訴我們,不應該把情分當成理所應當;可是感性上,我們就是很氣憤!
為什麼呢?
這就是我們人性的一項弱點——損失規避思維,第10個思維模型學習。
依照慣例,本文依然從三個方面進行介紹,何謂損失規避思維、生活中的損失規避思維效應、我們怎麼更好的應用,供參考。
01
何謂損失規避思維
一、損失規避
所謂損失規避,指的是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又稱作損失厭惡。
據心理學家研究,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規避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是不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案例:行為經濟學家曾設置了以下這樣一場賭局,驗證人民對收益和損失的心理: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做出你的選擇。
A.願意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遊戲的結果期望值為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
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因為損失規避的存在,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的快樂。
當把這個賭局修改成,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20000元,這時願意玩的人數會有所增加!
再比如職場中:一個人工資漲了500元,他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如減薪500元,那他肯定要問個明白,且感覺很不舒服,這也是因為損失規避的存在。
二、損失規避產生的原因
損失規避是前景理論的一個效應。
所謂前景理論,指的是描述和預測人們在面臨風險決策過程中表現與傳統期望值理論和期望效用理論不一致的行為的理論。
前景理論發現人們在面對得失時的風險偏好行為不一致,在面對"失"時變得風險追求,而面對"得"時卻表現得風險規避;參照點的設立和變化影響人們的得失感受,並進而影響人們的決策。
前景理論由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提出。
後來,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翻譯為"預期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在《賭客信條》一書中,作者孫惟微將前景理論歸納為5句話:
1."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2.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3.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4.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小概率事件。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5.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三、損失規避思維模型
所謂損失規避思維模型,就是將損失規避應用到解決問題上,在解決問題、做決策時,知道有損失規避存在,有意識的避免損失描述、損失疑慮及放大損失感受,讓決策更準確,更精確。
02
生活中的
損失規避思維效應
一、稟賦效應
所謂稟賦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因此人們經常對於已得到的東西有迷之執著而無法客觀判斷交換該物可獲得的利益,從而損失好機會。
如,每個人或許都有穿不著的衣服、用不到的物品,時常有扔掉想法,但也只是想想,從不行動。
再比如說,電商推的7天無理由退換!
7天免費退換,一定程度能消除買家的購物疑慮。那麼商家會虧麼?大概率不會。因為東西一旦到手,由於稟賦效應,人們會對這件東西產生感情,如果沒有太大的問題,不會退。
東西一旦到手,再放棄總會很難。
二、框架效應
所謂框架效應,指的是一個問題在兩種邏輯意義上相似的說法卻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如,語言描述成「得」或「失」,人們會有不同的選擇傾向。
《別做正常的傻瓜》中有個例子。醫生要說服病人做手術,有兩種方式:
1.做了手術,存活率增加10%。
2.不做手術,存活率降低10%。
一個從80%變成90%,一個從90%變成80%,都是10%,但用第2種方式,病人更願意接受手術。
因為,沒人願意失去10%的存活率。
再比如,行為上給人「得」或「失」的感受,也會影響人們的選擇。
如,現在菜場買菜,攤位老闆總會給我們送一些小蔥或者幾根香菜;有些更會做生意的還會這樣:
比如,稱完菜一算,4塊6,一般的老闆可能說,再加點,湊個整;但是更會做生意的老闆會說給4塊5就行了。
為什麼?
因為他想讓我們感到在賺便宜,在「獲得」,下次再去他家消費。
三、施恩與施威
損失規避這種天性,不僅影響我們的日常決策,還會影響為人處世。
如,開頭《菜根譚》一書提及的一段話:
施恩於人,先濃後淡,人們會感覺有所損失,自然忘其恩惠。施威於人,先寬後嚴,人們會感覺損失增加,自然怨其冷酷。
03
怎麼更好的應用
一、直面損失
「損失規避」是人的本能反應,但若任由本能主宰,很有可能會陷入更大損失當中;只有鼓起勇氣、直面損失,才有可能規避「損失規避」帶來的損失。
具體實操上的建議:
1.事前驗屍,設想最壞結果:在面對無可避免的損失時,嘗試設想最大損失的最壞情況。
損失規避是因為無法承受、面對損失帶來的痛苦,這時不妨反其道而行,以最壞情況為基礎,考慮後續應對策略。當逐漸習慣這種最壞情況帶來的痛苦後,告訴自己:事情不會發展至最壞情況。
從「最壞情況」至「次壞情況」,這時人的心理會認知為「獲得」,而非「損失」,可部分緩解損失帶來的痛苦。
2.降低期望值:對於可獲得收益的情況,嘗試設想最小收益的情況。
如果一開始就以最大收益設想,人會無意識認定這是「我應該獲得的收益」;一旦收益不如人意,則會導致產生認知落差,並進一步引發「這是損失」的錯覺,由此導致「損失規避」痛苦。
相反,如果從最小收益開始考慮,則之後無論獲得哪一檔收益,在認知上都是正增長。
二、善於框架,營造更容易獲得肯定的情景。
因為損失規避的存在,人們重視損失更甚於收益。所以我們在面對同一問題時,用獲得性框架替代損失性框架,營造更容易獲得肯定的情景。
如:同樣概念的兩句話:A.手術後一個月內的存活率為90%;B.手術後一個月內的死亡率為10%。
但是前者比後者讓人更覺得安心。
還比如,電商的包郵,把運費放進產品價格裡——人們厭惡的是,在買過商品之後居然還要額外添加配送費,而把配送費加到商品價格中,就讓人舒服多了。
三、與人相處,注意言行舉止!
與人相處,你內心想表達的意思和言行舉止呈現出來的意思是否一致!注意言行合一,儘量減少誤解。
04
寫在最後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可能都曾遭遇過利益損失的時刻,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淡然處之,不同的應對會見證一個人的格局和膽識!
久久不能釋懷者成不了大器;而欣然接受,並毅然前行者方能有更好的成就。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
與你共勉,謝謝!
備註: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幫忙點個在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