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海釣的人都知道,海邊有一種橘紅色的魚,個頭不過二三兩,用來煲湯十分鮮美。上海人叫它虎頭魚,廣東人叫石九公。
吃這種小魚不用扒膛不用去鱗,洗淨了沾點面用油一炸,撈出,然後,把白菜一炒,放上豆腐,加水燉,等開鍋後,再把過好油的鰝根撒裡燉。直到把湯燉得雪白了,魚的鮮味燉到豆腐裡就可以了。燉熟後再放點香油,那味道就更美了。
虎頭魚簡介
第一次見到虎頭魚,我真的還叫不上它的名。這十釐米左右長的魚,何以喚作虎頭魚呢?
再仔細一看,此魚的頭部和背部都帶尖銳的刺,身體顏色有暗褐色至紅褐色等多種,身體兩側有五條不規則的深色帶。魚身呈橘紅色,猶如片片晚霞浸染在身,幾條不規則的橫紋如彩帶,色彩豔麗。背鰭和胸鰭都有稜刺,各十多根。體短,肉厚實,似鴨蛋。頭大,上長肉瘤,連嘴巴和眼睛都陷到肉瘤內。嘴闊,張開來布滿細齒。仔細看,頭頂部的肉瘤上竟有隱約可見的凸紋,呈「王」字狀,顯得十分威武。是不是由此而稱作虎頭魚的?
不知道是因為虎頭魚長得太兇殘還是太過孤傲,亦或者別的魚都排擠它。虎頭魚從來都不和別的魚合群,喜歡獨自棲息在暗礁巖石的縫隙中,淺水區的石洞石溝石縫石坎等環境,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平時喜貼附在巖壁上遊走,看到軟體類,甲殼類,頭足類海底微小生物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口吞下。
正因為,虎頭魚捕食兇猛、吃口乾脆,甚至敢吃與它身體等長的魚餌的特性,每年的5月和11月。是釣獲虎頭魚的最佳時機。虎頭魚也成了海釣新手必釣的入門魚種,特別適合一些初試海釣者,旅遊兼海釣者,女釣友,或年老者,年長者開展近岸休閒垂釣。
如何垂釣虎頭魚
1、根釣
虎頭魚廣泛分布於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巖礁地帶、人工島礁、碼頭、防波樁等近海岸沿線。隱匿在較深水下結構區,自有領地,覓食期結隊出擊,會瘋狂覓食,去海邊結構區搜索,無往而不利。
釣礁石區域的時候,一般都是把餌拋到礁石旁邊,讓餌慢慢下沉,觸底後慢慢抖動釣竿,讓軟餌呈現出小魚或者小蝦的跳動狀,這時礁石下的虎頭魚就會禁不住誘惑快速遊出來咬住擬餌。
所以,用餌宜小不宜大,用鉤也如此,小號鉛頭鉤,德州都是針對虎頭魚不錯的釣組,傍晚窗口期,搜索區域應該是靠近岸邊的輕結構區,若想針對大個體,那就必須搜索相對深一些的水下障礙區!另根據多年小經驗,凌晨三點至天亮前這個窗口期,虎頭魚攝食時間長,索餌瘋狂,每釣必豐 !
2、浮遊磯釣
虎頭魚藏於石頭底,用沉底釣較易掛鈎而用浮遊磯釣就好多了,用3.6米磯竿一根、小號繞線輪、小號8字轉環、母線0.35毫米的強力尼龍線,腦線用0.25的尼龍線(腦線在漲潮時可短些需釣邊,退潮時要長需加咬墜),中號的伊勢尼鉤。B-5B的阿波滑動浮漂一套,浮漂的搭配需根據當時的水流來定。
簡單地概括,浮遊磯釣就是藉助水流的力量,把整個釣組由落水點漂送到較遠的水域。選擇浮遊磯釣的原因有二:一是多數海底的地形比較複雜,採用沉底釣法極容易造成掛鈎,相比之下,讓釣組在水中層漂來漂去就要安全得多;第二,不同的魚種生活在不同的水層,使用浮遊磯釣法,只要釣棚設得準確,各個水層都會是你的「勢力範圍」。
釣餌可用小蝦,沙蠶,魚肉,海蟑螂等,實際上此魚吃食從不挑食,爛魚爛蟹什麼都吃。根據我的實踐,用當地蠣蝦剪段使用的效果不亞於南極蝦,相對便宜也方便,並且戀鉤不易脫鉤。
用這種釣法最好的時機是漲潮初期,即潮水剛剛回流時段,最佳是漲至3分至7分時,有些釣點其實一天下來也就能釣漲潮那個時段的幾十分鐘而已,其餘時間基本沒啥收穫,該撤就撤別浪費時間。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在用以上兩種垂釣方法施釣時,為了增加魚獲量,不可以在同一釣點死守硬等,一定要走釣,主動出擊找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