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科學家研究蜈蚣毒液 發現新止痛藥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導 中國科學家稱,他們在一種中國本土蜈蚣的毒液內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可以用做止痛藥,而且沒有副作用。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14日報導,專家稱,這個發現可以幫助軍隊減少治療戰場傷員時對嗎啡的依賴,甚至可以讓士兵具有在戰鬥中受傷後仍然可以繼續作戰的能力。

報導稱,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賴仞教授說:「這和嗎啡完全不同。」 在位於雲南省南部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工作的賴教授補充說:「嗎啡只能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因為它有很多副作用,長期使用會導致成癮。」

賴教授表示,他們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製出不會影響用藥人健康的長期止痛藥。他說蜈蚣毒液是這條探索之路上的希望之燈。蜈蚣毒液會使被咬的地方疼痛、腫脹,但一般不會致死,雖然也有例外的情況。

賴教授的團隊從生長在東亞和澳大利亞的少棘蜈蚣體內的複雜毒素中分離出一種被稱為RhTx的化學物質。他們說,這種化學物質有可以像開關一樣控制疼痛感的功能。

報導稱,儘管嗎啡從一戰開始就在軍事活動中被廣泛應用,並且仍然是戰地醫生最重要的止痛藥,但使用嗎啡有一定風險。例如,嗎啡會對病人的呼吸產生不好的影響,還會擾亂血壓——在某些情況下這兩者都可以致死。更嚴重的問題是,嗎啡有很強的成癮性。嗎啡來自鴉片,因其與中樞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方式,能帶來平靜感或極度興奮的情緒。因此,很多國家對嗎啡,甚至是醫學用嗎啡的使用都設下很嚴格的限制。

但止痛藥的重要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不論是對癌症患者來說,還是對經歷過戰鬥有戰後創傷的老兵來說都是。據報告顯示,戰鬥受傷導致的長期傷痛甚至使一些老兵自殺。

報導稱,為找到如嗎啡和可待因等止痛藥的替代品,賴教授的團隊決定研究一些可致死的和相對沒那麼危險的毒素。他們的方法建立在這樣的邏輯上:如果某種化學物質可以引發痛感,那麼理論上能通過逆轉同一個機制來獲得相反的效果。

蜈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捕食動物之一。已發現的最早蜈蚣化石可追溯到4.6億年前——也就意味著蜈蚣比某些恐龍還要古老。儘管大部分蜈蚣相對無害,但某些種類蜈蚣的叮咬可以致人死亡。

相關焦點

  • 港媒:中國科學家研究蜈蚣毒液 發現新止痛藥(4)
    臺大研究團隊發現關鍵因素,未來可造福更多病患。據臺灣「中央社」5月6日報導,臺灣大學教授符文美領導臺大醫院麻醉科與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合作,經3年研究發現,病患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細胞激素CXCL1會因嗎啡的使用劑量增加,就會更活躍,造成鴉片類藥物效力遞減。
  • 中國科學家破解蜈蚣毒液的秘密
    新華社華盛頓1月22日電(記者林小春 周舟)中國科學家22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破解了蜈蚣毒液毒倒大型獵物的秘密。這項發現將有助於臨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等嚴重症狀。
  • 中國科學家破解蜈蚣毒液致命之謎—新聞—科學網
    那麼,為什麼蜈蚣能快速地殺死比自己重15倍的動物呢?很多人都知道與其毒液密不可分,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仍然是一個謎。 1月22日,我國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破解了蜈蚣利用毒液捕殺大型獵物的秘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將有助於臨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等嚴重症狀。
  • 澳研究用狼蛛毒液成分研製腸易激症候群止痛藥
    新華社雪梨9月28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巨型狼蛛毒液中的生物肽對腸易激症候群造成的慢性腹痛有鎮痛特效,未來有望以此為基礎研製專用於該病的止痛藥。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疼痛學雜誌》上。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胃腸功能紊亂疾病,其特徵為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
  • 中國兩患者感染危險寄生蟲 港媒:他們以為生吃蜈蚣有益健康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港媒稱,研究人員在兩個生吃蜈蚣的中國人身上發現了一種危險的寄生蟲。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31日報導,《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誌》7月30日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稱這是首次在蜈蚣體內發現能對人類產生致命危險的食源性寄生蟲。該研究項目的帶頭人之一、珠江醫院神經內科醫生陸伶俐說:「我們並沒有聽說過有人生食蜈蚣,但顯然這兩名病患認為生吃蜈蚣對他們的健康有益。
  • 俄羅斯發現新型蜈蚣 會分泌毒液保護自己
    俄羅斯新型蜈蚣被發現,竟有多達750條腿。據俄羅斯OANE新聞網11月7日報導,俄羅斯新型蜈蚣於阿爾泰生物保護區中出現。俄羅斯新型蜈蚣儘管腿很多,速度卻一般。在中國,蜈蚣一般出現在農村。《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並位居五毒首位。俄羅斯新型蜈蚣也會分泌毒液以保護自己。
  • 美國評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種 中國科學家發現其一
    環境科學和林業科學學院院長昆丁·惠勒說,發現新物種讓人驚喜,可每年新命名大概1.8萬種,至少就會有2萬種滅絕,如果現在不及時發現,可能它們就永遠消失了。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美國聖地牙哥水族館發現了一種「自成一派」的單細胞原生生物,它屬於早期的真核生物,與任何已知譜系都沒有親緣關係。
  • 「絕命毒師」:蜘蛛毒液從何而來?
    多年以來,蜘蛛的毒液起源問題一直令生物學家感到困惑。與蛇和蜥蜴的毒液不同,蜘蛛、蜈蚣等節肢動物的毒液究竟從何而來,至今依然是科學上的不解之謎。蛇與蜥蜴的毒液在演化上都可以追溯到單一的物種,而節肢動物的毒液則涉及到多個祖先,相似的化學毒素來自多個不同的遺傳路徑。弄明白這些路徑不僅具有學術意義,而且可以利用毒液中的化學物質進行新型殺蟲劑和新型藥物的研發。
  • 中國科學家確認發現小鯢新物種——"吉林爪鯢"
    新華網長春3月8日電(記者齊海山)中國科學家最近確認在吉林省發現的一種小鯢為新物種,並命名為吉林爪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吉林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年前聯合開展小鯢物種研究與調查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奇異的小鯢,經過實驗室遺傳學分子實驗,確認為小鯢新物種。
  • 你們見過最大的蜈蚣有多大?被蜈蚣咬了怎麼辦?
    蜈蚣不但以其細長的身軀和眾多的腹足讓人們印象深刻,而且它們的攻擊性較強,咬住目標之後還能釋放毒液,估計一些小夥伴就曾經有過被咬的經歷,那種疼痛勁估計久久難忘。蜈蚣隸屬於節肢動物門唇足綱蜈蚣目蜈蚣科,分布十分廣泛,除南極洲以外其它大洲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形,全球現在的種類高達近3000種,基本上都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
  • 蜘蛛 蠍子 蜈蚣 錐形蝸牛,這些毒物竟成救命良藥
    這聽起來肯定不是你樂意接觸的液體,但是錐形毒液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的一種止痛藥,依據8月30日《科學》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科學家認為,其它動物的毒液也具有相同功效。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研究生中心曼德·霍爾福德(Mande Holford)教授是研究報告合著作者之一,他說:「毒液中的成分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例如:癲癇、糖尿病和慢性疼痛等
  • 委內瑞拉巨型狼蛛毒液中提取的多肽有望緩解腸易激症候群
    根據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在委內瑞拉發現的一種巨大的有毒狼蛛可能是數百萬腸易激綜合症(IBS)患者的一種緩解疼痛的來源。這種狼蛛被稱為Venezuelan Pinkfoot Goliath,它的腿展長達30釐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狼蛛之一。
  • 委內瑞拉巨型狼蛛毒液中提取的多肽有望緩解腸易激症候群
    根據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在委內瑞拉發現的一種巨大的有毒狼蛛可能是數百萬腸易激綜合症(IBS)患者的一種緩解疼痛的來源。這種狼蛛被稱為Venezuelan Pinkfoot Goliath,它的腿展長達30釐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狼蛛之一。
  • 研究發現:澳洲蟾蜍毒液能殺死前列腺癌細胞
    原標題:研究發現:澳洲蟾蜍毒液能殺死前列腺癌細胞   據報導,研究人員發現澳大利亞劇毒蟾蜍甘蔗蟾蜍的毒液能殺死前列腺癌細胞,同時能保留健康細胞。  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帕裡克博士(Harendra Parekh)表示,一名學生發現了澳洲蟾蜍也有類似中華蟾蜍的藥用價值。「我們相信澳洲蟾蜍毒液是有選擇性的毒性藥物,能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保存健康細胞。」  據悉,甘蔗蟾蜍在1935年被人為引進澳洲,但由於繁殖速度快,它成為了一種有害動物。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家裡發現一種怪異生物以為是蜈蚣,一查之下原來它也有毒液
    根據網友的分享,有網友在家裡發現了一隻不知名的「動物」,將照片投稿並寫道「請問有人知道這是什麼蟲嗎?在我家發現的」,立刻就引起其他網友的熱議!!網友在家發現一隻不知名的「動物」,外觀看起來像是某種昆蟲,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生物嗎?
  • 研究揭示產毒動物種內競爭的靶標切換機制
    產毒動物主要依賴其毒液進行物種互作,它們擁有通過億萬年進化而來的毒液系統,主要依賴毒液成分的生物學功能來進行種內和種間競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毒液介導的種間競爭機制,例如科研工作者發現河豚毒素TTX、蠍毒KTX和海葵ATX,但對產毒動物種內競爭機制的認知還不足。
  • 俄羅斯發現多足蜈蚣新種:750 條腿
    據俄羅斯OANE新聞網消息,俄羅斯阿爾泰地區阿爾泰生物保護區發現一種新型蜈蚣。此種蜈蚣的代表性特徵就是多足,甚至可擁有多達750條腿。該種蜈蚣由阿爾泰生物保護區科學研究員米洛斯拉夫·薩赫涅維奇首次發現,並命名為Sibiriulus baigazanensis。
  •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有多大?被蜈蚣咬了如何處理?
    說起最大的蜈蚣,許多小夥伴首先想到的就是遠古蜈蚣蟲。這是一種生活在石炭紀的巨型生物,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它的體長可達3米,是迄今為止地球上已發現的最大的節肢動物。因此,遠古蜈蚣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但是,遠古蜈蚣蟲學名巨型馬陸,是一種體型龐大的馬陸,並不是蜈蚣。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蜈蚣和馬陸的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