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導 中國科學家稱,他們在一種中國本土蜈蚣的毒液內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可以用做止痛藥,而且沒有副作用。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14日報導,專家稱,這個發現可以幫助軍隊減少治療戰場傷員時對嗎啡的依賴,甚至可以讓士兵具有在戰鬥中受傷後仍然可以繼續作戰的能力。
報導稱,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賴仞教授說:「這和嗎啡完全不同。」 在位於雲南省南部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工作的賴教授補充說:「嗎啡只能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因為它有很多副作用,長期使用會導致成癮。」
賴教授表示,他們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製出不會影響用藥人健康的長期止痛藥。他說蜈蚣毒液是這條探索之路上的希望之燈。蜈蚣毒液會使被咬的地方疼痛、腫脹,但一般不會致死,雖然也有例外的情況。
賴教授的團隊從生長在東亞和澳大利亞的少棘蜈蚣體內的複雜毒素中分離出一種被稱為RhTx的化學物質。他們說,這種化學物質有可以像開關一樣控制疼痛感的功能。
報導稱,儘管嗎啡從一戰開始就在軍事活動中被廣泛應用,並且仍然是戰地醫生最重要的止痛藥,但使用嗎啡有一定風險。例如,嗎啡會對病人的呼吸產生不好的影響,還會擾亂血壓——在某些情況下這兩者都可以致死。更嚴重的問題是,嗎啡有很強的成癮性。嗎啡來自鴉片,因其與中樞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方式,能帶來平靜感或極度興奮的情緒。因此,很多國家對嗎啡,甚至是醫學用嗎啡的使用都設下很嚴格的限制。
但止痛藥的重要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不論是對癌症患者來說,還是對經歷過戰鬥有戰後創傷的老兵來說都是。據報告顯示,戰鬥受傷導致的長期傷痛甚至使一些老兵自殺。
報導稱,為找到如嗎啡和可待因等止痛藥的替代品,賴教授的團隊決定研究一些可致死的和相對沒那麼危險的毒素。他們的方法建立在這樣的邏輯上:如果某種化學物質可以引發痛感,那麼理論上能通過逆轉同一個機制來獲得相反的效果。
蜈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捕食動物之一。已發現的最早蜈蚣化石可追溯到4.6億年前——也就意味著蜈蚣比某些恐龍還要古老。儘管大部分蜈蚣相對無害,但某些種類蜈蚣的叮咬可以致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