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確認發現小鯢新物種——"吉林爪鯢"

2021-01-12 人民網

  新華網長春3月8日電(記者齊海山)中國科學家最近確認在吉林省發現的一種小鯢為新物種,並命名為吉林爪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吉林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年前聯合開展小鯢物種研究與調查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奇異的小鯢,經過實驗室遺傳學分子實驗,確認為小鯢新物種。

  吉林爪鯢身材修長,皮膚光滑,背部通常呈現黑、黃相間的大理石花紋,細長的頭部帶有圓角的口鼻部,兩隻大而突出的眼睛,四肢粗壯,具有黑色的角質爪手指和腳趾,長長的尾巴,尾部的肋骨上存在眾多尾椎骨,沒有肺。

  據了解,吉林爪鯢發現於吉林省南部鴨綠江流域的臨江市和集安市,是一種古老罕見的物種。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1988年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將爪鯢列為「瀕危級」保護物種。它與其他小鯢科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指(趾)端具有黑色的角質爪,也沒有其他小鯢科動物所具有的呼吸器官——肺,這在兩棲動物中是不多見的。

  吉林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處處長李成說:「最初發現吉林爪鯢樣本是在2007年,經過多年的研究及基因鏈對比,不同於俄羅斯、遼寧等其他爪鯢物種,最終確定其為一個新物種,並被科學家命名為吉林爪鯢。」

  據介紹,吉林爪鯢生活在海拔300米左右的長白山區落葉闊葉混交林中的潮溼、陰涼的小山間溪流區域內,棲息地都有一層厚厚的鵝卵石河床及苔蘚覆蓋的巖石,便於其藏身與棲息,同域分布的物種有東北小鯢、東北林蛙、東方鈴蟾、蟾蜍等兩棲類動物。

  「爪鯢的生活環境非常特殊,棲息地必須是深山流動的溪流中,因此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非常苛刻,這種特定環境的棲息地的保護尤其重要。」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學科組研究員車靜說。

  科學家認為,這一瀕危新物種的發現,提高了人類對爪鯢屬物種多樣性的認知,有助於人類了解爪鯢物種在亞洲的分布和分化情況,更有助於研究相關物種的演化歷程,其科研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美國評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種 中國科學家發現其一
    環境科學和林業科學學院院長昆丁·惠勒說,發現新物種讓人驚喜,可每年新命名大概1.8萬種,至少就會有2萬種滅絕,如果現在不及時發現,可能它們就永遠消失了。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美國聖地牙哥水族館發現了一種「自成一派」的單細胞原生生物,它屬於早期的真核生物,與任何已知譜系都沒有親緣關係。
  • 太陽島發現一隻東北小鯢
    鄂延軍發現的東北小鯢。「起初還以為是一隻壁虎,可它身上有黏液,溜滑兒的手抓不住。」這時,他發現在自己救出的蟾蜍裡面有一隻「另類」:體長約10釐米、四隻腳,黑乎乎的會爬動。起初他以為是只壁虎,可拿在手裡發現這隻小東西身上有黏液,而且爬行速度挺快。鄂延軍常年在太陽島風景區工作,見過溼地內的大量野生動物,但這樣長相奇特的小東西還是第一次發現。他憑經驗判斷這是水陸兩棲動物,於是將其單獨放進水盆裡,找專業人士諮詢。
  • 廣東發現瀕危兩棲爬行動物「四腳怪魚」中國小鯢
    中新社梅州十月三十日電(何龍卜瑜)一支由廣東梅州市蕉嶺縣森林公安民警組成的業餘科考隊,日前在蕉嶺一人跡罕至的深山溝發現傳說中的
  • 娃娃魚VS洞螈VS中國小鯢?四川朝天曾家山探洞驚現「神秘生物」
    這種頭上沒有角,黑灰色的類似這種曾被發現,命名為中國小鯢。」「以前我們在探洞的過程中發現過白化盲魚、白化紅點齒蟾,這種生物從未見到過。我們諮詢了幾位洞穴專家,網上查閱了很多資料也沒找到相對應的生物,與之最近似的是無斑山溪鯢,但形態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顏色上差別更大。」
  • 「活化石」中國小鯢在東莞觀音山遇生存危機?記者實地探訪
    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小鯢科動物有多種被納入「極危」「瀕危」等級,如安吉小鯢、掛榜山小鯢為「極危」物種,中國小鯢、貓兒山小鯢等已經「瀕危」。據中新社此前報導,廣東省東莞市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一小溪巖縫曾發現「中國小鯢」。中國小鯢有何特點?其保護狀況如何?11月26日,《環境與生活》記者前往觀音山一探究竟。】
  • 研究確認: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成長臂猿科新物種
    新華社昆明1月14日電(記者嶽冉冉)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命名了長臂猿科的一個新物種——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由此,長臂猿科的物種數達到20種。這一成果於2017年1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在國際著名靈長類期刊《美國靈長類學報》上發表。這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  長臂猿是一類小型類人猿,以一夫一妻制為主。
  • 100餘尾安吉小鯢「回家」
    本報杭州7月30日訊 7月30日,在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塘山區域,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浙江自然博物院科研團隊,將100餘尾仿生態人工繁育的安吉小鯢亞成體放歸野外。這是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放歸安吉小鯢。安吉小鯢隸屬兩棲綱有尾目小鯢科小鯢屬,是我國特有物種。
  • 黃巖發現四腳怪魚 疑似瀕危動物「中國小鯢」
    9月2日,在黃巖區頭陀鎮劃巖山飛鷹巖徒步的幾名驢友,發現了一條疑似中國小鯢的怪魚。從照片上看,這條怪魚頭部扁平,滿布大小顆粒,周身為棕色,與中國小鯢長相類似。據了解,中國小鯢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與國寶大熊貓一同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廣元發現疑似新生物,純黑蝙蝠,4足乳白物種,環境保護生效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黑蝙蝠,對於大多數蝙蝠而言,都是褐色、灰色狀態,但是本次發現的「黑蝙蝠」是純黑,體型也比較巨大,身體高度大約15cm左右,頭部像小狗,翅膀比普通蝙蝠長很多。6年洞穴科考探險的專家對該生物也表示第1次見到,而疑似白化小鯢的生物更加稀缺,以前都沒有看到過。
  • 這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稀,它叫安吉小鯢,今天又有100餘尾放歸野外
    2017年開始,在省林業局支持下,浙江自然博物院兩爬類動物專家陳蒼松領銜的科研團隊,成立了安吉小鯢搶救性保護項目團隊,對主要棲息地和產卵水坑進行調查和研究,利用野外發現的卵膠囊,在仿生態人工繁殖場成功繁育,並於2019年首次野外放歸人工繁育的安吉小鯢。
  • 法國貓科新物種 能確認的僅16隻…兇萌兇萌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法國貓科新物種 能確認的僅16隻兇萌兇萌的 法國最近爆出了一條萌萌噠的大新聞 其東南部的科西嘉島上,發現了一種疑似貓科新物種的野貓!法國發現貓科新物種:貓狐,能確認的僅16隻兇萌兇萌的 大家都想一睹其真面部,然而,這種喵星人的照片爆出來以後,乍看上   原標題:法國貓科新物種 能確認的僅16隻…兇萌兇萌的     法國最近爆出了一條萌萌噠的大新聞——     其東南部的科西嘉島上,發現了一種疑似貓科新物種的野貓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看浙江新物種圖鑑 帶你一起漲姿勢
    近年來,浙江不斷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成效顯著,發現一大批珍稀瀕危物種和新物種。今天小編選取了幾張「新面孔」,一起來了解下。近年來,浙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上,成績斐然。麗水新發現兩種蛙 華南虎產下三胞胎浙江動植物資源豐富,素有「東南動植物寶庫」之稱。由於生態環境比較複雜,很多動植物尚未被發現、識別。
  • 亞馬遜發現千種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近日公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在過去十年中,亞馬遜地區共發現了1200多種植物和脊椎動物新物種。這些新物種包括637種植物、257種魚類、216種兩棲動物、55種爬行動物、16種鳥類和39種哺乳動物。這些發現表明,亞馬遜地區仍然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地區之一。  1.
  • 美評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種 「加西莫多」蝦上榜
    新華社華盛頓5月28日電(記者周舟)新的類人猿、像頭髮一樣的細菌、靠螞蟻行走的蟲子……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和林業科學學院近日評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種。該機構從2017年各科學期刊上公布的新物種中選出最與眾不同的10種。
  • 澳大利亞發現豆娘新物種
    原標題:澳大利亞發現豆娘新物種   新華社雪梨10月23日電 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23日發布新聞公告說,該博物館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豆娘物種,對評估特定生態系統變化有重要意義。
  • 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
    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時間:2020-07-26 23: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 隨著世界各國間的密切交流往來,各種原本不屬於本地的外來入侵物種也變得防不勝防。
  • 安徽發現新物種
    近期一次小型獸類科考中在安徽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內新發現了黃山小麝等小型獸類尤為令人驚喜的是這次科考還發現了一個新物種科考人員從山腳海拔300米開始至1700米海拔範圍內共設置了7個樣帶,發現小型獸類465隻,包含2目4科12屬15種,分屬嚙齒類11種,食蟲類4種。其中黃山小麝鼩、安徽麝鼩、豬尾鼠為新發現種。
  • 兩個全新物種被發現,為何自然界不斷有新物種出現?
    科學家是如何發現新物種的?我國雲南,自古以來就是物種繁茂之地,無論是對於遠古生物的研究,還是對於現生物種的尋找,科學家們在雲南也經常會有收穫。比方說在去年,雲南地區就發現了不少新物種,例如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小飛鼠」,它被取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屬於比氏鼯鼠種群的一員,不過發現它的時候,這種「小飛鼠」就已經是瀕危物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