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劉彥谷
自四川文旅資源普查後,廣元市朝天區上報了諸多優質文旅資源,為了做好這些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日前,該區專門又聘邀了「探險中國」專業探險隊,對曾家山的溶洞資源進行調查挖掘,續寫文旅資源普查「後半篇文章」。
記者獲悉,探險隊在疊洞河溶洞進行科探時,發現一種「神秘生物」。當曬出這種「神秘生物」的照片後,很快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娃娃魚啊!」「這不是熊出沒裡面的『洞螈』嗎?」……看到這組照片後,有人說是娃娃魚,也有人說是洞螈……大家眾說紛紜。
「娃娃魚體大而扁平,軀幹粗壯,頸褶明顯,體側有寬厚的縱行膚褶和若干圓形疣粒,從外形看,排除這種可能。」「探險中國」團隊的隊長王林分析說,「洞螈頭上有角,尾長不足身體的一半,頭型瘦。這種頭上沒有角,黑灰色的類似這種曾被發現,命名為中國小鯢。」
「以前我們在探洞的過程中發現過白化盲魚、白化紅點齒蟾,這種生物從未見到過。我們諮詢了幾位洞穴專家,網上查閱了很多資料也沒找到相對應的生物,與之最近似的是無斑山溪鯢,但形態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顏色上差別更大。」王林介紹,「如果僅僅發現一隻,可能是進洞後白化的,這種一次發現了多隻,很可能就是真洞穴生物,所以極有可能是新物種,最終還要靠DNA分子檢測來確定。」
有資料顯示,洞螈是世界上最大的穴居動物,至少在地球上存活了1500萬年,而最早被人類發現是在17世紀,被自然學家Johann Weikhard von Valvasor(1641-1693)發現。當時的發現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以為找到了「龍」的幼體(baby dragons)......後來在18世紀,科學家們初步對洞螈研究並將其命名為「普羅透斯(Proteus,一個蛇身的希臘海神的名字)」。
而中國小鯢則是一個距今3億年的古老物種,與恐龍處於同一發展時代。1889年,一名外國人Günther最早在湖北宣昌發現它,定名為「中國小鯢」,堪稱珍貴的「生物活化石」,被譽為研究古生物進化史的「金鑰匙」。
究竟是娃娃魚、還是洞螈?還是中國小鯢?廣元市朝天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國章表示,目前,該區正對接生物專家,進行進一步研究確認中。
據了解,自11月26日起,探險隊一行8人進駐朝天區,他們將用10天左右時間,完成該區漢王洞、疊洞河、雪溪洞、川洞天坑、天星洞等溶洞的科探工作,並對這些洞穴的體量大小、資源豐度、地質結構、開發價值進行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此次科考探險,主要針對該區在資源普查中發現出的眾多溶洞資源優勢進行前期科考探險,為下階段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景區景點拓展打造提供科學支撐。截止目前,探險隊已進行了為期5天的探險之旅。
朝天區地質景觀獨特、自然生態良好,素有「棧道之都,養生朝天」之美譽。近年來,該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論,積極推進「廣元建設中國生態康養旅遊名市」朝天實踐,以生態康養為核心,以創建天府旅遊名縣為契機,將曾家山作為全區文旅產業發展引擎,深入推進文旅、農旅、體旅、醫旅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全域旅遊新格局,致力將曾家山打造成中國知名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成渝地區生態康養後花園。(圖據朝天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