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在90後的童年記憶裡,都會有一個長著奇怪的眉毛,愛唱大象歌,喜歡到處問漂亮姐姐愛不愛吃青椒的小男孩。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日本,這個叫「小新」的動漫形象都被很多孩子熟知和喜愛。然而在日本剛開始播出的時候,《蠟筆小新》經常被視為「低俗動漫」的代表,那麼它是如何成為如今老少鹹宜的國民漫畫的呢?
今年是《蠟筆小新》連載開始30年周年,以此為契機,日本媒體採訪了蠟筆小新編輯室室長鈴木健介。他從2002年在雙葉社的《月刊漫畫町》開始負責編輯臼井義人的作品,之後擔任了主編一職。
《蠟筆小新》(日語: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是日本漫畫家臼井儀人創作的漫畫,於1990年夏天在《周刊漫畫アクション》開始連載。1992年在朝日電視臺播出動畫版之後,非常受家庭觀眾的歡迎,並於1993年推出了首部由東寶製作的電影版。至今,動畫版已有超過30種語言配音,並已連續放送28年。
故事舞臺是在埼玉縣春日部市,講述主人公野原新之助(小新)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小新是日本漫畫代表性人物之一,是一個年僅5歲、正在幼兒園上學的小男孩。他個性張揚,喜歡漂亮的姐姐和辣妹,總是因為搞不清楚狀況而造成一些令人發笑的場面。蠟筆是幼兒園小朋友常用的繪圖用具,表示作品是描述幼兒園時期的小新。
據鈴木先生介紹,連載《蠟筆小新》的《周刊漫畫アクション》是一本比較硬核的成人漫畫雜誌,所以故事內容是面向成年人創作的。「現在回想起來,有很多插科打諢的地方都不太合適,比如偷偷去掀女老師的裙子什麼的。」鈴木先生笑著說。不過原本《周刊漫畫アクション》的受眾讀者也是以成年人為主的,超現實主義的內容比較多,一開始的反響就非常好。
在《蠟筆小新》逐漸開始火爆之時,也出現了來自家長對漫畫內容「低俗」,「不想讓孩子看」等批評的聲音。對此,鈴木先生表示,直到最近也有這樣的批評,編輯部也曾經常接到抗議的電話。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會受到批評,也說明《蠟筆小新》還是很有趣,很受歡迎的,並沒有被大家遺忘。當然,如果一直被稱之為「低俗的漫畫」,還是會受到一定影響的。
隨著從小看《蠟筆小新》一代人的長大,曾經被父母認為「不能看」的漫畫,慢慢變成了「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欣賞的作品」。鈴木先生認為,這是因為《蠟筆小新》的故事「雖然低俗,但令人感動,催人淚下」。《蠟筆小新》一開始是作為搞笑漫畫來創作的,所以強調的是如何引人發笑。「不過我覺得在一部作品中,不僅要有強烈的幽默感,還要有足夠感人的情感因素,這才會被人們所欣賞。」
談到這30年來《蠟筆小新》的變化時,鈴木先生說道,「比如說野原家的電視機從老式變成了液晶屏,從撥號盤式電話機變成了按鈕電話。」當然,故事的笑點和人物特徵依然如故。
今年是《蠟筆小新》誕生的30周年,也是《新蠟筆小新》系列的10周年。蠟筆小新編輯室決定出版在20周年時推出的,《蠟筆小新大全》的增補版,並在書店舉辦紀念活動。此外,編輯室將請30位左右的漫畫家自由繪製 "慶典紀念漫畫",之後在網上發布。「小新已經30歲了,可能也有人不知道這個漫畫還在繼續。」鈴木先生稱,漫畫和動畫的設定在某些方面是不一樣的,彼此之間的表達方式也是不同的。希望大家在看了漫畫和動畫之後,能對「小新」有新的認識。(原標題:「少兒不宜的」《蠟筆小新》是如何變得老少鹹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