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濱鷸 楊睿攝
日本鷹鴞 雷進宇攝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陳希)「池鷺完成三個360度空中轉體,穩穩落在樹上,太贊了!」昨日,武漢動物園墨水湖畔,市民李女士仰望空中飛翔的鳥群時,對一隻身姿瀟灑的池鷺讚不絕口。
「池鷺是來武漢報到比較早的夏候鳥。」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目前正值候鳥遷徙季,北遷的鳥兒們在江城上演著「大匯演」。
普通市民固然大飽眼福,專業的觀鳥人士也喜獲豐收。剛剛過去的一周,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們觀鳥的種數和數量,都比前期多,其中包括難得一見的大濱鷸和日本鷹鴞。
「太難得了!」顏軍說。他介紹,武漢上次觀察到大濱鷸,是2010年在湯遜湖的一個小湖汊;日本鷹鴞上次現身武漢,是在2018年10月的武漢理工大學校園。
上周日一大早,4名觀鳥會員到沉湖國際重要溼地做月度鳥類監測。在一片藕塘中,會員朱覓輝通過望遠鏡發現一隻大濱鷸。「目前處於大濱鷸的繁殖期,其羽色變化明顯,背上有幾塊紅色斑紋;而在非繁殖期,其羽色都是灰色的。」顏軍解釋。
大濱鷸是世界瀕危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每年發布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同樣是上周日,上午9時許,在武昌江灘月亮灣附近,觀鳥愛好者雷進宇發現一隻日本鷹鴞站在一棵楓楊枝頭,腳下牢牢抓著一隻蟻鴷(啄木鳥的一種)。他站在樹下仰拍,這隻日本鷹鴞並沒飛走,還淡定地盯著他看。
「日本鷹鴞難得一見,蟻鴷也很珍貴。」顏軍說。
「稀客」匯集江城,不是件容易的事。顏軍介紹,每年冬季,大濱鷸沿著我國海岸線遷徙,飛往澳大利亞越冬,第二年四五月份重返西伯利亞繁殖。武漢的這隻大濱鷸估計是掉了隊,和其它鴴、鷸鳥類一同飛抵武漢,在此短暫歇腳,之後繼續趕回西伯利亞。
鳥兒是機靈的,它們選擇沉湖國際重要溼地作為中轉補給站,是因為這裡的生態環境適宜它們休整。「近幾年,沉湖加強治理,退漁還湖,保護生態得力,為鳥兒們提供了舒適的環境。」顏軍說。僅上周日,4名會員就在沉湖觀測到85種鳥,其中水鳥42種,遠超平常觀鳥種數。
顏軍表示,他們觀鳥收穫大,與武漢持續加大園林綠化、提升生態環境密不可分。同時,疫情期間,人類活動對鳥的幹擾也大大減少。
每年4月、5月和9月、10月,是鳥類遷徙的高峰。去年,武漢全年觀鳥種數為342種,其中僅4月就有229種。「現在正是觀鳥最佳時機,不要錯過哦!」顏軍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