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研究魚如何遊泳 解決機器魚難題

2021-01-10 中國青年網

  網易科技訊7月1日消息,據《連線》網站報導,從動物身上獲得靈感而設計的機器人家族已經有了足夠多的種類,甚至可以建立起一個機器人動物園。目前出現的動物機器人有:獵豹機器人、海豹機器人、黃蜂機器人和霸王龍機器人。但就實用性、優美和在外星球海洋中尋找地外生命的潛在能力上,沒有哪種機器人可以與能像魚一樣遊泳的機器人媲美。

  但問題是,設計水中機器人的專家會無法想出如何解決像魚一樣遊泳的技術。雖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首個機器人魚就已經下水,這就是麻省理工的「robotuna(機器人金槍魚)」。但儘管此後技術有了很大改進,但魚遊泳的原理依然搞不清。幸運的是,這一切正在改變。今天一個物理工程師小組在《Chaos》雜誌上公布了一種計算魚遊泳方式並建模的新技術。

  該小組得出的結論是,遊泳的複雜程度超越人們的想像。哈佛大學動物運動學專家和該論文的聯合作者馬蒂亞·加左拉(Mattia Gazzola)表示:「這是很奇怪的運動方式,每個人都多少知道些魚怎麼遊泳的,但真正的機制原理實際上相當精妙。」魚在水裡是靠製作「結構」運動——這種結構就是三維流體渦(whorls of fluid)。魚用身體中凹下的、彎曲的部分捕捉渦流然後用力推,最後用尾巴將渦流甩掉,向前快速遊動。

  研究人員還無法量化渦流推動背後的力。但研究起來著實不容易。未參與當前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生物推進實驗室主任約翰·達比利(John Dabiri)表示:「可以在風洞中放入一個飛機模型,然後安裝壓力傳感器。但在動物身上我們一般沒有這種實驗能力。」加左拉的小組通過對魚水互動建模來解決這個問題。新的研究瞄準他們製作的電腦化魚和渦流之間的動能交換,用數字充實他們以前的理論工作。量化這些球(被稱為拉格朗日相關結構)運動的研究允許機器人設計者進行逆向工程。

  科學上的任何進步都是好事。魚是世界上最會遊泳的生物,在速度和能量效率上遠超機器。阿拉斯加大學安克雷奇分校機械工程師彭及風(Jifeng Peng)表示,拉格朗日結構是很好的研究路線。他稱,下一步是用活體魚來證實這種模型,「魚不會完全按照模型來運動」。(木秀林)

相關焦點

  • 藉助機器魚幫忙,科學家研究了動物的集體行為模式
    近日,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萊布尼茨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發現動物的速度是集體行為模式的基礎,速度越快的個體對群體層面行為的影響越大。這項研究對自然界複雜的集體行為模式提出了新見解,將來可能有助於開發集體移動的機器人系統(如機器人群、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群)。該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16日發表於《生物學快報》雜誌。
  • 中科院自動化所仿生機器魚團隊: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新聞—科學網
    日前,該團隊完成的項目「仿生機器魚高效與高機動控制的理論與方法」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本報記者 沈春蕾 彭科峰 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潛心研究魚的遊泳方式,力圖做出活靈活現的仿生機器魚。
  • 這裡有條混入魚缸的機器魚,能帶著整個魚群跑路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最近就研發出了一種,它們會學習如何跟魚類相互溝通,和它們一起遊泳,還能改變它們遊泳的方向,在水中carry全場。圖片來源:EPFL「我們想研究機器魚將如何混入魚群,如何跟它們進行互動交流並做出決定」,EPFL的博士後研究員弗蘭克·博內特(Frank Bonnet)對Digital Trends說。
  • 新型機器魚速度和能效大幅提高
    研究人員開發的機器魚,是一種探索魚類遊泳性能空間的高頻實驗平臺。一國際研究團隊在最近的《科學·機器人》雜誌上刊文,介紹了一種遊泳速度和能量效率俱佳的新型機器魚,其速度可達每秒1米,而在此速度下,一個10瓦時電池組可支持其續航4.2公裡。  魚在遊泳時,會產生沿著身體從頭到尾的波浪狀運動,增加這種波動的頻率,就會提高其行進的速度。
  • 探索動物的集體行為模式,機器魚來幫忙
    近日,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萊布尼茨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發現動物的速度是集體行為模式的基礎,速度越快的個體對群體層面行為的影響越大。這項研究對自然界複雜的集體行為模式提出了新見解,將來可能有助於開發集體移動的機器人系統(如機器人群、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群)。該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16日發表於《生物學快報》雜誌。
  • 麻省理工(MIT)用軟體機器魚監視珊瑚礁的魚
    這種柔軟的機器魚是環境友好的,不會嚇倒真正的魚。沒有多少動物能與人類和平相處,魚兒是其中之一。人類的存在會影響魚兒的行為。為了最小化幹擾,動物行為研究員通常會藉助機器人去觀察他們的研究對象。MIT 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發表論文,報告他們利用一種軟體機器魚去監視生活在斐濟珊瑚礁裡的魚。機器魚 SoFi 大小和行為與真魚儘可能的相似,通過超聲使用一個防水遊戲手柄近距離控制,電池續航力約 40 分鐘,而人類潛水員在水下的時間一般也很少超過一個小時,所以時間是足夠了。和真魚一樣,SoFi 使用尾巴驅動,每秒遊行速度 21.7 釐米。
  • 科學家培育發光斑馬魚 便於觀察進入魚體汙染物
    他們希望通過觀察這種斑馬魚來查出汙染物會在魚體內部如何作用,會對魚體產生哪些影響,從而解決一些醫學難題。網易探索4月25日報導 英國科學家日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一種身體內外都能發出綠光的斑馬魚。他們希望通過觀察這種斑馬魚來查出汙染物會在魚體內部如何作用,會對魚體產生哪些影響,從而解決一些醫學難題。據悉,很多工業產品都含有內分泌幹擾物成分,例如塑料製品和多種避孕藥。這些化學成分若是進入人體或者動物體內,會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性激素的角色,從而導致出現一系列生育問題。
  • 龍魚遊泳泳姿的秘密——除了美,原來還有其它含義!
    大家都知道,在人類社會中,判斷一個人的遊泳水平如何,除了有遊泳距離,遊泳時間的衡量,遊泳姿勢的美、醜也是一個重要標準,龍魚也是如此。但是龍魚因為其生存在水中,遊泳泳姿往往不光是其展現自己觀賞價值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其表達方式中的一種肢體語言。那麼龍魚的遊泳泳姿,到底想對外想表達什麼呢?
  • 【Science封面】哈佛大學開發出活體機器魚,模擬遊泳之優美驚豔全球
    它們分布於全世界各處的水域,雖然種類很多,但是看起來大同小異,都是扁平的身體,寬大的胸鰭,細長的尾巴,以及靠胸鰭波浪般的運動的招牌式遊泳方式。  這次的研究團隊想要功課的難題就是造出一條人工刺魟,並且讓它像一條鰩一般遊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對活體鰩的胸鰭構造進行分析。
  • 奇思妙想:PVC塑料DIY一隻機器魚
    大家好,今天硬創邦給大家帶來的是機器魚的教程。整個魚的框架由PVC塑料水管制成,而控制它動作的則是防水的伺服器和搭載Arduino Pro mini的控制器。廢話不多說,開始!第四步:製作魚尾魚尾對於機器魚至關重要,因為只有它正常工作,魚才能正常前行。請按照按照設計圖在PVC上切出所需的零部件。整個魚尾由八個部分組成(魚骨),最後我們要將這八塊零件由大到小連接起來。
  • 鼠類的遊泳健將,遊泳速度刷新科學家認知,戰鬥力連龍蝦都比不了
    它們的樣子和一般老鼠差不多,但是和常見的家鼠不同的是,它們善於遊泳,能潛入水下進行獵殺行動,所以它們還有個別稱叫水耗子 水鼩鼱的體型雖然很小,但戰鬥力卻非常強,科學家曾進行過一次抓捕行動,這次行動是想觀測星鼻鼴是如何捕殺水中獵物的,結果行動中卻意外抓到一隻水鼩鼱。行動的最終結果不但沒有不讓科學家失望,反而讓科學家得到了意外的收穫,如果沒有這次的意外,科學家可能不知道水鼩鼱具有如此之強的捕獵能力。
  • 美媒:怪不得說中國人奇葩,總是用雞鴨魚鵝去搞定世界難題
    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具有創造性以及開拓性,往往能夠將最困難的事情簡單化,就比如說,曾經在外國人眼裡非常難解決的環境難題,在中國人手裡卻迎刃而解,就有美媒表示:怪不得說中國人奇葩,總是用雞鴨魚鵝去搞定世界難題。
  • 古老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關嶺組是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中三疊統地層,從下至上可分為松子坎段和獅子山段,其中上段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足跡點區域關嶺組松子坎段為灰色和淺灰色薄至中厚層白雲巖、灰巖與白雲質灰巖和泥質灰巖互層,被第四系黃褐色和灰黑色粘土、粉質粘土及礫石所覆蓋,富含雙殼化石,屬於瀉湖或淺海沉積。
  • 香港大學教授袁孟峰研究B肝新藥:解決患者終身服藥難題
    來源:澎湃新聞B肝治療不敢停藥難題如何破解?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給出了答案。香港大學B肝專家袁孟峰 香港大學網站 圖據《星島日報》12月25日報導,香港大學B肝專家袁孟峰及其研究團隊針對B肝的難治性,正研發一種針劑類新藥,以解決病人需要終身服藥才能控制病情惡化的問題。袁孟峰介紹,現時B型肝炎「沒可能被完全根治」,為醫療系統帶來壓力,團隊只能向幫助患者停藥的目標研究。
  • 美的用27年解決4000年煮粥難題
    即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絕大多數電飯煲仍難以解決如何快速煮出米油粥的難題。而如今,美的找到了解決難題的鑰匙。傻瓜式操作,45分鐘一鍋米油粥米油粥之所以難做,因為其極其繁複的步驟,且需要恰到好處的火候。而這一切,都被美的新九曲壓力燜香電飯煲迎刃而解——45分鐘煮出米油粥。
  • 美國海軍新兵:跟金槍魚一模一樣的機器魚
    這種機器魚既可遙控操作,也能自行工作。 有意思的是,這種機器魚不但外觀跟金槍魚幾乎一模一樣,而且在水下活動時,也和金槍魚那樣,靠擺動魚鰭前進,能輕鬆完成急轉彎動作。由於它在水下活動時非常安靜,未來還將承擔多種攻擊任務。 從尺寸上看,這種機器魚身長1.52米,體重約90斤,可在水深30釐米到100米的海域活動。
  • 科學家發現億年前會遊泳棘龍化石 骨骼完整(圖)
    化石的完整程度之高,就連科學家也是前所未見,骨齡達到9500萬的殘骸更是證實了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的假設:棘龍不僅是已知最大的肉食性恐龍,還是最早會遊泳的恐龍。棘龍像划槳一般平整的腳以及如同鱷魚腦袋頂上的鼻孔成為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圖為與實物大小一致的棘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