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機器魚幫忙,科學家研究了動物的集體行為模式

2020-09-17 科學大觀園雜誌


和孔雀魚在一起的機器魚。

動物群體一起移動所創造的壯觀景象一直吸引著人類。近日,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萊布尼茨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發現動物的速度是集體行為模式的基礎,速度越快的個體對群體層面行為的影響越大。

這項研究對自然界複雜的集體行為模式提出了新見解,將來可能有助於開發集體移動的機器人系統(如機器人群、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群)。該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16日發表於《生物學快報》雜誌。

此前,科學家們通過行為實驗、計算機模擬和實地觀察的結合發現,許多看似複雜的動物集體行為模式實際上可以用相對簡單的規則解釋:如果同伴距離太近,就遠離它們;如果同伴距離太遠,就加速靠近它們;或者以同樣的速度和同伴保持一致。

論文第一作者、康斯坦茨大學的科學家Jolle Jolles博士表示:「由於動物的行為差異很大,除了了解個體在與同伴互動時所遵循的規則,我們還需要考慮個體的行為和特徵,並確定它們對集體結果的影響。」

為弄清個體差異在集體行為中的作用以及集體行為背後的機制,研究小組製作了一種「機器魚」。它的外表和行為都和真正的孔雀魚相似,還能自然地與活魚互動。

研究人員將機器魚和不同的孔雀魚配對,並對其進行編程,使其始終跟隨同伴並模仿其動作,然後使用高清視頻跟蹤和閉環反饋系統,讓機器魚對活魚的動作做出實時反應。

論文另一作者David Bierbach博士說:「利用與魚群保持恆定的距離這一簡單的互動規則,機器魚會通過加速和減速來保持與活魚的距離。沒有自身運動偏好的機器魚也讓我們有機會研究活魚的個體行為差異是如何導致群體水平差異的。簡而言之,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發現魚的移動速度對集體行為有何影響。」最終的結果顯示,速度快的孔雀魚與機器魚配對時,集體的行為更加一致、協調,但集體凝聚力較差。因此,速度快的活魚成為了明確的領導者,這也最終導致了群體層面屬性的差異。

該研究表明:個體速度是集體行為模式產生的一個基本因素。由於個體速度差異與動物群體中廣泛的表型特徵(如尺寸及年齡)有關,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有助於理解類似的異質性在動物群體中的作用。

原創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生物學快報》

期刊編號:1744-9561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extremely-social-robotic-fish-unravel.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探索動物的集體行為模式,機器魚來幫忙
    近日,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萊布尼茨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發現動物的速度是集體行為模式的基礎,速度越快的個體對群體層面行為的影響越大。這項研究對自然界複雜的集體行為模式提出了新見解,將來可能有助於開發集體移動的機器人系統(如機器人群、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群)。該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16日發表於《生物學快報》雜誌。
  • 這裡有條混入魚缸的機器魚,能帶著整個魚群跑路
    換句話說,研究人員希望通過設計機器人與動物群落相融合來更多地了解這些動物的交流方式,從而達到解密它們的行為模式與社會結構的目的。這些可以融入真實魚群的「秘密特工」長約七釐米,比建模時參照的魚稍長,但形狀和比例無差。機器魚體內裝有磁鐵,並與安裝在水族箱下面的小型發動機相連,以提供它在水中遊泳的動力。
  • 麻省理工(MIT)用軟體機器魚監視珊瑚礁的魚
    這種柔軟的機器魚是環境友好的,不會嚇倒真正的魚。沒有多少動物能與人類和平相處,魚兒是其中之一。人類的存在會影響魚兒的行為。為了最小化幹擾,動物行為研究員通常會藉助機器人去觀察他們的研究對象。MIT 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發表論文,報告他們利用一種軟體機器魚去監視生活在斐濟珊瑚礁裡的魚。機器魚 SoFi 大小和行為與真魚儘可能的相似,通過超聲使用一個防水遊戲手柄近距離控制,電池續航力約 40 分鐘,而人類潛水員在水下的時間一般也很少超過一個小時,所以時間是足夠了。和真魚一樣,SoFi 使用尾巴驅動,每秒遊行速度 21.7 釐米。
  • 新型機器魚速度和能效大幅提高
    研究人員開發的機器魚,是一種探索魚類遊泳性能空間的高頻實驗平臺。  圖片來源:《科學》網站  科技日報華盛頓9月22日電(記者劉海英)仿生學對機器人研發至關重要,機器魚就是將仿生學用於機器人科學的典型例子。雖然目前機器魚在速度、靈活性等方面還無法比擬真正魚類,但差距在逐步縮小。
  • 普渡大學研究團隊根據蜂鳥的身體構造和行為模式,製造了一款仿生...
    普渡大學研究團隊根據蜂鳥的身體構造和行為模式,製造了一款仿生蜂鳥機器人。無論從形態、動作,都非常逼真。使用機器學習算法進行訓練,仿生機器人「知道」如何像蜂鳥一樣自行移動,例如辨別何時執行逃生機動。 蜂鳥是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鳥。
  • 中科院自動化所仿生機器魚團隊: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新聞—科學網
    一番交流後受到啟發,譚民帶領團隊開始了仿生機器魚的研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2001年算是仿生機器魚研究的探索起步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對魚類的跟蹤模仿。」 到2003年前後,仿生機器魚團隊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三維仿生運動階段。為了提高任務的環境適應性,需要機器魚具有水中的三維運動能力,也就是需要機器魚除了推進外還要能夠上浮下潛,甚至維持某一深度。
  • 貓科動物集體向高處遷移,科學家警告:人類早該重視
    前段時間,有人拍到奇怪的一幕,大多數貓科動物都往高處遷徙,這種異常行為引起眾人的深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地球危險了?貓科動物集體向高處遷移,科學家警告:人類早該重視了。 科學家表示出現這種情況的不僅是雲豹,老虎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它們都屬於貓科動物,同樣都開始向高處遷移,科學家們也解釋了相關的原因
  • 科學家對於魚類和甲殼類動物求偶的研究探索
    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動物的繁殖和求偶行為,尤其是魚類和甲殼類動物,它們求偶相比哺乳動物差異較大,科學家一直都在研究探索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的求偶行為。利用色彩求偶馬西亞斯・加西亞現在墨西哥國立大學生態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他計劃進行引進動物的求愛儀式如何影響本土動物的求愛的研究,他是一位專門研究魚類求偶的科學家。
  • 動物行為實驗方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一篇)
    動物行為實驗方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各種行為的功能(function) 、機制 ( mechanism) 、發展 ( development) 和進化( evolution) 的一門學科[1]。動物行為學最初的研究對象是正常動物,後來擴展為實驗動物,從而對生命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 以獅子為例,為何有些動物會集體餵養幼崽?
    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群體,經常被人們用各種形式讚揚和傳頌,同時也催生出許多相關的詞句,比如「養兒方知父母恩」,做母親已經非常辛苦了,但是如果同時還要幫助別的母親帶孩子,則是一件更加辛苦的事情,但是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人類之外,很多動物也會有異母哺乳、集體育嬰的行為,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獅子
  • 《遺傳學》:科學家找到動物「馴化基因」
    《遺傳學》:科學家找到動物「馴化基因」
  • 李運明教授:神經科學研究中動物行為學實驗需考慮的四個問題
    人類是唯一能夠口頭表達自我認知的動物。研究者只有通過觀測其他動物的行為,才能了解它們的感覺和認知過程。早在1871年,達爾文就研究比較了人類與動物的行為。經過神經科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科學家對動物行為學100多年的研究,已開發出大量的動物行為學實驗模型[3-6];同時,新的針對特種動物行為和神經疾病的行為學實驗也層出不窮[7, 8]。
  • 最新研究再引爭議:動物真的可以預測地震?
    奶牛和其他家畜身上的傳感器可以檢測地震前的活動(圖片來源:馬普動物行為研究所)地震前,動物的行為會出現異常嗎?如果反常行為存在,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行為預測地震嗎?長久以來,科學家試圖建立兩者間的關係,但至今沒有可信的結論。
  • AI面部識別技術破解動物行為研究難題
    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長期開展野外觀察研究,20年前經過艱難探索實現了對野生金絲猴的肉眼個體識別,推動了中國靈長類行為生態學的快速發展。近日,該團隊郭松濤教授通過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家深度合作,建立動物AI研究團隊,採集和挖掘前期動物行為研究中所積累的海量數據,利用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動物特徵的檢測、追蹤和識別,提出具有關注機制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圖1),通過系統建模和調試,率先開發出具有完全國產自主智慧財產權的 Tri-AI動物個體識別系統(圖2),實現了適用於多物種的個體識別的研究目標。
  • 中國動物行為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
    來自包括臺灣在內的58家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以及法國、英國、新加坡、荷蘭和日本的動物行為學者專家15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本次盛會。  ABSC掛靠在中科院動物所。該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有助於進一步推動我國動物行為研究、促進學科發展,並有助於展示中國科學家對科學的貢獻。
  • 美科學家研究魚如何遊泳 解決機器魚難題
    網易科技訊7月1日消息,據《連線》網站報導,從動物身上獲得靈感而設計的機器人家族已經有了足夠多的種類,甚至可以建立起一個機器人動物園。目前出現的動物機器人有:獵豹機器人、海豹機器人、黃蜂機器人和霸王龍機器人。
  • 科學家指出給實驗動物命名或為一種有益研究手段—新聞—科學網
    數月之後,Freckle有了一個新名字:Ivan——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恐怖伊凡四世」的簡稱。 現居住在Melinda Novak位於麻薩諸塞大學的靈長類動物研究實驗室中的Freckle或Ivan可能會因為擁有兩個名字而有些不同尋常,但Novak表示,它所有的鄰居幾乎都有至少一個綽號。「如果你說『Kayla和Zoe今天在演出』,大家都知道它們是誰。」
  • 科學家發現最早的動物蛻皮行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見習記者池涵 通訊員熊曉芬)有些動物在生長期間會出現蛻皮現象,蛻皮動物包括泛節肢動物和有吻動物(如鰓曳動物、兜甲動物和動吻動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