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科學家找到動物「馴化基因」

2020-12-04 科學網
《遺傳學》:科學家找到動物「馴化基因」
使馴養更多品種的野生動物成為可能

 

人類馴化動物的歷史已有上千年,科學家近日發現,一種動物能否被馴化並和人類很好相處,取決於這種動物的遺傳特性。

 

一個由德國、俄羅斯和瑞典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最近在《遺傳學》(Genetics)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決定動物馴服的遺傳特性,動物學家和動物繁殖專家藉助這一新發現,可以更好地認識和馴化動物。

 

他們的這項研究可以追溯到1972年,當時研究人員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發現了一種老鼠,這些田鼠在帶入實驗室後被為分為兩組:那些最溫順的、不攻擊人類的田鼠被劃為「溫順型」,而那些最具侵略性、不斷尖叫甚至攻擊撕咬研究人員的田鼠則被歸為「攻擊型」。從那時起,這些老鼠被成對飼養。現在,兩組田鼠對待人們的方式非常不同。溫順型田鼠能夠容忍人們的觸碰,從不攻擊人;而攻擊型田鼠在人企圖觸碰它時則不斷尖叫、逃離或者撕咬。通過使兩種類型田鼠交配,科學家們最後研究確定了導致田鼠更溫順或更具侵略性的「馴化基因」的位置。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列出了這個老鼠對比試驗的45個特徵,如馴服和好鬥性、害怕的特徵、器官重量和血清等,最後在老鼠的兩組基因區段中識別出對老鼠行為差異起決定作用的遺傳基因。

 

項目負責人、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弗朗克·愛伯特表示:「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動物馴化細節。也許我們可以進行一些迄今還沒有成功的野生動物馴化,例如非洲的水牛。」

 

《遺傳學》雜誌主編馬克·約翰斯頓指出,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馴養動物,伴隨這一過程,產生了許多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而這一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動物馴養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為動物的馴化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解釋。同時,這一研究結果也告訴我們,通過操控基因,或許有朝一日人類可以馴養繁育那些曾被認為是不可馴服的動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動物"馴服"基因 未來可馴服非洲水牛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每日科學》網報導,人類對動物 進行馴服,使它們為人類服務,但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被成功 馴服,比如非洲水牛等,日前,科學家發現了動物「馴服」基因 ,未來可通過基因改變,馴服非洲水牛等動物。  這可能是動物育種中的一個新的突破。
  • 親近人的小鼠揭示馴化動物基因奧秘
    新華社東京7月5日電(記者華義)野生動物大多遠離人類,家畜和寵物狗等卻會親近人類。為探究背後原因,日本和英國研究人員最新培育出一群親近人類的小鼠,並發現了其中的基因奧秘。這一成果有望用於動物的育種與馴化。
  • 科學家發現野生動物難馴化或與基因有關
    科學家發現野生動物難馴化或與基因有關
  • 康奈爾大學費章君團隊《自然-遺傳》揭示蘋果馴化的遺傳學歷史
    由費章君和仲幹遠共同領導的全球性跨學科研究團隊,通過應用最先進的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算法,分別為馴化的蘋果(Gala)及其兩個主要野生祖先種(塞威士蘋果和森林蘋果)裝配了完整的兩條染色體,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比較三個完整的參考基因組可以讓科學家了解到,現代蘋果基因組中的某一段遺傳物質究竟來自於哪個祖先種,從而確定哪個祖先種貢獻了蘋果馴化後性狀的基因。
  • 線粒體基因測序表明7500年前野雞沒有被馴化
    研究還表明,野雞曾經與人類生活在一起,這也為野雞的早期馴化過程提供了線索。 勞卡斯·巴頓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環境諮詢機構杜德克的考古學家,同時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他表示:「我們很難找到鹿與狩獵採集者生活在一起的證據。但是,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似乎看到『野生動物』生活在人類的生活圈中。」 在中國北方距今8000年的歷史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很多鳥骨、豬骨、狗骨以及農具。
  • 線粒體基因測序表明 7500年前野雞沒有被馴化
    研究還表明,野雞曾經與人類生活在一起,這也為野雞的早期馴化過程提供了線索。勞卡斯·巴頓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環境諮詢機構杜德克的考古學家,同時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他表示:「我們很難找到鹿與狩獵採集者生活在一起的證據。但是,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似乎看到『野生動物』生活在人類的生活圈中。」在中國北方距今8000年的歷史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很多鳥骨、豬骨、狗骨以及農具。
  • 通過對863個基因研究,科學家找到了它的老祖宗
    相比起糾結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許多科學家更傾向於探索現代家雞的祖先。根據國內媒體報導,前段時間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院張亞平聯合國內外多為研究人員在《細胞研究》上發表關於雞起源的最新研究。
  • 基因改造狐狸可使其成為人類溫順寵物:分離攻擊基因
    目前,科學家成功地將狐狸體內一段與攻擊性相關的基因序列分離出來,這段基因序列被稱為「SorCS1」,他們認為,未來狐狸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寵物。這項研究聚焦於赤狐,赤狐已被人類飼養了100多年,科學家現發現103個與狐狸行為有關的基因區域。專家稱,理解基因和行為之間的關聯性將有助於揭曉其它動物的社交行為,其中包括人類在內。
  • 雞的祖先被找到!科學家研究了863個基因組,鎖定滇南亞種原雞
    雞的祖先被找到!科學家研究了863個基因組,鎖定滇南亞種原雞 據報導,日前科學家們通過對863個基因組的研究分析,終於搞清楚了家雞的起源問題,並發現大約在9500年之前,古人類就開始馴化家雞了,將它從滇南亞種原雞中分離出來,這項成果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研究》雜誌上。
  • 人類馴化狼有了狗,可為啥沒能馴化老虎?
    狗狗是人類馴化的動物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也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之一。有數據研究表明,狗就是由狼馴化而來的。要知道,狼可是一種非常非常兇猛的動物,既然人類能將它馴化,為什麼沒能將老虎馴化,或者說嘗試去馴服老虎呢?
  • 狗如何被馴化成寵物?科學家帶你重溫狗的馴化史
    狗如何被馴化成寵物?科學家帶你重溫狗的馴化史 2018-08-12 05:33:41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昆明動物所家養動物起源與馴化研究取得進展
    家養動物的馴化是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促進了人類生活方式從狩獵向畜牧的轉變。闡述家養動物的起源與馴化相關問題,對有效保護和利用家養動物,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史和疾病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 狼何時何地被馴化成狗存四假說,沒有一種現代狼基因更接近狗
    既然犬與狼的食性不同——狼是食肉動物,而犬是雜食動物,那麼只要破解犬最早從什麼時候由肉食轉變為雜食,不就可以知曉其起源了?他們採用的是對犬和狼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的方法,比較了二者參與食物消化的基因。從狼演化到犬的一個關鍵點是,犬逐漸產生並擁有了消化澱粉食物(碳水化合物)的基因。
  • 動物所等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有「南美洲脊梁」之稱的安第斯山脈是重要的物種馴化搖籃之一,許多馴養動物起源於此,其中包括羊駝(Vicugna pacos)和美洲駝(Lama glama)這兩個具有經濟價值的駱駝科馴化物種。7月2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詹祥江團隊與山西農業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華大基因、智利比奧比奧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科學家合作,在Genome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Genomic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post-Spanish conquest evolution of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這種魚10天就能變性,科學家嘗試研究人類的可能性,發現基因限制
    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科學家們還拋出了另一些問題——鑑於魚類與哺乳動物共享決定性別的基因,對這一點的理解是否能為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性行為提供新的視角?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是否也可以自然地轉變性別?首先,科學家們在研究藍頭瀨魚是如何改變性別時,發現引發藍頭瀨魚和其他一些物種性別變化的誘因是群體性的。當雄魚被移走時,最大的雌魚立即感覺到它的不在,並在同一天採取完全的雄性繁殖行為。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古老頭骨幫科學家揭秘狗的馴化
    原標題:古老頭骨幫科學家揭秘狗的馴化   對被認為來自於最早馴化的狗的頭骨的再次分析表明,它們實際上是狼不是狗。近日,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這項發現給確定狗的馴化時間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狗到底是在舊石器時期人類過著狩獵採集生活時,還是在新石器時期人類開始定居並且進行農業耕作時被馴化的,是一個不斷爭論的話題。
  • 科學家從肺魚的基因中找到線索
    了解這些脊椎動物斷肢再生的分子機制,可能是開發新型再生醫學的關鍵,使科學家們有可能找到治癒人類損傷的脊柱和其他嚴重受損組織的方法。最近,來自芝加哥大學和聯邦大學帕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首次探索了西非肺魚尾巴的這種再生能力,並發現這個過程與蠑螈的尾巴再生有許多相同的特徵。
  • 貓的馴化
    相對於狗的祖先狼是群居動物,貓的祖先是徹頭徹尾的獨行俠,所以科學家認為貓的馴化有別於其他動物的馴化。但是很不幸,非洲野貓馴化過程中的化石記錄並不理想大部分的化石保存的不夠好,無法用於基因分析,部分原因是科學家並不清楚家貓的馴化工作是如何展開的。現在想想你讓你家的貓聽你的話有多不容易就能想到馴化過程有多複雜。馴化是將野生的動物和植物的自然繁殖過程變為人工控制下的過程。而且它必須某種程度上依賴人類,例如食物或者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