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狐狸可使其成為人類溫順寵物:分離攻擊基因

2020-12-08 快科技

目前,科學家成功地將狐狸體內一段與攻擊性相關的基因序列分離出來,這段基因序列被稱為「SorCS1」,他們認為,未來狐狸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寵物。

這項研究聚焦於赤狐,赤狐已被人類飼養了100多年,科學家現發現103個與狐狸行為有關的基因區域。專家稱,理解基因和行為之間的關聯性將有助於揭曉其它動物的社交行為,其中包括人類在內。這些基因標記也與人類行為狀況密切相關,例如:自閉症和躁鬱症(雙向情感障礙)。

赤狐已在世界一些地區成功馴養,但是不同於它們的近親犬類物種,被飼養的狐狸通常表現出對人類的恐懼和攻擊性。俄羅斯細胞學和遺傳學研究所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長達60年的研究項目,研究人員對馴養狐狸進行試驗,並培育出兩種狐狸品種,一種非常馴服、一種具有攻擊性。其中一種狐狸品種熱衷於與人類交流,另一種狐狸品種則傾向於向人類採取暴力行為。在實驗中,三分之一的狐狸充當了控制組,並沒有被選中進行任何特定行為。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安娜·庫科娃說:「我們期待這個測試工具非常非常長的時間了,在我們之前的工作中,曾試圖確定狐狸負責控制順從和攻擊性行為的基因組,但是這些研究需要一個參考基因組,所有這些基因組我們使用狗的基因組進行替代。」

對我們而言,狐狸基因組對基因分析其行為提供更好的資源,研究人員從每個實驗群體中挑選10隻狐狸進行基因測序,然後將它們與完整的狐狸基因組和其它實驗個體進行對比分析。最終,他們發現了103個被選擇性育種計劃改變的基因區域。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將動物當作寵物?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將動物作為寵物的行為方式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依據英國牛津大學古基因組學和生物考古研究系統主任格雷格·拉爾森的觀點,人類很可能在其文明形成之初就有馴養動物的行為,並且與這些馴養動物保持親密關係。但是這些動物如何被馴化仍存在諸多爭議,科學家僅能通過化石碎片和DNA進行分析。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狗是第一種馴化動物。它們性情溫順,用於完成人類任務,或者供人類食用。2011年,美國緬因州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狗可以被馴養,而且被人類食用,9400年前居住在現今德克薩斯州境內的遠古人類就已馴養狗,吃狗肉。

2017年,一項研究表明,狗被馴化家養的歷史可追溯至歐亞大陸生活的遠古人類。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進化學副教授克裡希納·維拉馬赫博士稱,我們現已掌握到狗被馴化的確鑿證據,其歷史可追溯至20000-40000年前。2017年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狗可能被馴化過兩次,但是我們的結論是沒有雙重馴養的證據,為狗馴化歷史尋找證據是一件大事,因為它有助於理解人類是如何馴化動物的。克裡希納發現狗從野狼馴化成一支獨立物種的歷史可追溯至20000-40000年前,但是他並不清楚它們是如何最初成為人類的寵物,並與人類保持親密關係。

2018年,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通過對比現代家兔和野兔的基因組(或者完整的基因序列),來觀察它們分化需要多長時間。使用某些生物分子 的已知突變速率作為「分子時鐘」,他們發現不可能確定兔子馴化的一個準確日期或者事件。

但是一些歷經馴化累積效應的小狗品種,其馴養歷史可追溯至羅馬時代,甚至是石器時代。格雷格告訴新聞媒體記者,動物馴化的故事並不是從野生動物至家養動物的一個線性發展,該過程存在連續性,第一隻寵物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像這樣的問題有點兒像在問什麼時候生命開始誕生?

在這項最新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遺傳標記,用於負責控制不同狐狸物種所表現出的馴服和攻擊性行為。安娜博士說:「目前我們首次可以確定部分染色體,讓狐狸變得溫順或者咄咄逼人,我們可以識別控制這些行為特徵的特定基因。」

一些基因區域也與人類狀況和行為有關,103種基因中有一種與威廉-博伊倫綜合症相關,有一種基因特徵是外向友好,表現出溫和行為。安娜博士說:「奇怪的是,我們發現存在威廉-博伊倫綜合症傾向的狐狸具有攻擊性,而不是溫和友好,這與之前的預測情況恰恰相反。」

這項神秘發現證實了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不同基因區域在不同動物群體是如何工作的。SorCS1基因序列涉及大腦突觸的形成和操作,突觸是大腦中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間隙,很明顯該基因序列與狐狸的一種特殊行為有關。人類處理與狐狸的交互行為是在非常可控的模式下進行的。

飼養員在狐狸圈圍欄附近站一分鐘,將圍欄門打開一分鐘,與狐狸接觸一分鐘時間,然後關上圍欄門,並在圍欄附近站最後一分鐘。這樣的行為反覆操作,結果顯示有一些狐狸渴望與人類進行交互,研究人員在這些狐狸體內發現SorCS1基因,並且它們體內並沒有擅長攻擊的基因序列。

安娜博士說:「我們認為這種基因會讓狐狸變得更加溫順,但我們也不想過分強調這樣,事實上性情溫順並不完全與某組基因有關,洞悉動物性情變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任務。」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改造自身基因將催生「超級人類」? 專家:想多了
    改造自身基因將催生「超級人類」?  本報記者 操秀英  36歲的Josiah Zayner近期搞出個大新聞。  據報導,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員Zayner自行設計了一套基因療法,試圖通過注射去除抑制自己左臂肌肉發育的蛋白質,獲得超強臂力。
  • 基因改造老鼠愛上貓
    不過,日本科學家卻通過基因改造逆轉了老鼠的天性,讓它不僅敢與貓「大眼瞪小眼」,還能玩得親密無間,甚至敢親吻貓的耳朵,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老鼠愛上貓》。  日本研究人員在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老鼠等哺乳動物害怕天敵的氣味並非後天遇險後學到的結果,而是天生嗅覺中具備的神經迴路在發揮作用。
  • 澳科學家發現「聰明」基因 可左右人類記憶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腦研究所的基因學家貝本•本雅明認為,單獨一個「聰明」基因對整個人的影響十分有限,但所有的「聰明」基因加起來,區別就相當明顯了。本雅明表示,假設人的平均智商是100,某個人即便同時擁有3個「聰明基因」,其智商得分也只能提高1.8。本雅明說:「這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什麼差別。這告訴我們,所謂的1個基因決定一個人的全部智力是不可能的。」
  • 科學家惡搞基因實驗 蜘蛛羊可產「絲牛奶」(圖)
    美國懷俄明大學的科學家蘭迪·萊維斯把一些蜘蛛DNA轉置到山羊的DNA中,使其產出的羊奶經過提煉、乾燥後變成與蜘蛛絲質地一模一樣的絲綢。  蜘蛛絲以比鋼還強韌,又兼具輕巧和彈性的特性,可用於研製人造韌帶、肌腱和防彈衣,有「神奇之絲」之稱。然而,體積小吐絲量也小的蜘蛛難以通過農業養殖滿足大規模絲綢生產的需要。
  • 為改造人類基因,他為人移植了動物的生殖器,結果怎麼樣?
    他是優生學的狂熱信徒,優生學是通過遺傳以及基因的方式改變人種質量的學說,也就是說基因好的血統就應該多的養育後代,而基因差的人種就應該少養育、甚至不養育後代,以防止壞的基因遺傳下來,導致整個人類人口質量降低。 正是這樣的思想使得利奧·斯坦利成為了一個非常強烈的種族主義者,在他的心裡信奉基督教的白人種族比其他種族優越得多。
  • 基因治療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迄今,美藥管局一共批准三種基因療法,另兩種療法於今年早些時候獲批。與Luxturna不同的是,另兩種均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通過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的方式,分別用於治療特定白血病患者和特定淋巴癌患者。  戈特利布認為,基因療法現在正處於一個「轉折點」,「我相信基因療法將成為治療甚至治癒許多重病難病的支柱」。
  • 通過沙門氏菌基因改造發明新型癌症靶向免疫療法,「BACMUNO」要讓...
    據BACMUNO公司COO兼臨床研究項目總監黃園介紹,YB1的基本原理可分為兩層:首先, 它對沙門氏菌(具有溶噬腫瘤功能)進行基因同源重組改造, 使其僅靶向攻擊實體癌細胞厭氧區消滅癌細胞。因為只有癌細胞可以做到厭氧區——0.5%以下,人體組織細胞的氧氣分布2-15%不等。
  • 來自新世界:這部動漫中基因編輯成真,人類慘變老鼠
    具有超能力的人們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修改無超能力者的基因,使其成為又醜又矮的化鼠(外貌和老鼠相似)。同時,為了避免使超能力者中的強大者危害人類,倫理委員會規定不能過於孤獨,封閉自大。傳說過於孤獨的人將成為業魔,業魔無法控制超能力,會破壞社會安定。
  • 《遺傳學》:科學家找到動物「馴化基因」
    《遺傳學》:科學家找到動物「馴化基因」
  • 人類基因解碼的探索轉向個體
    在婚姻的選擇方面,內在的基因信息還沒有成為大家改善家庭婚姻質量可以依賴的信息依據。基因解碼技術的發展,發現婚姻相合的決定因素之一是兩個人的基因,基因是否合適將逐漸成為組建家庭一個科學判斷依據。  佳學基因據此設計了婚戀基因解碼,可以在婚姻、生育之前發現性格、秉性不合的暗礁,迴避不良的、錯誤的基因組合。
  • 詳解《侏羅紀世界》中經過基因改造的暴虐霸王龍
    原創躍馬酒館小招待 距離納布拉爾島的侏羅紀公園慘案已經過去了22年,聯合基因公司(InGen)如今被馬斯拉尼國際集團收購,島上的公園被重新整理開發,改名為侏羅紀世界,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遊覽勝地。
  • 全球科學家大討論:改造基因生完美寶寶,這樣好嗎(上)
    Annelien Bredenoord:我不太喜歡用「不可避免」這個單詞,因為未來,最終將會是人類決策的結果。我傾向於認為可遺傳的基因修改已經近在眼前,但也許改造生殖細胞的第一次應用會在線粒體捐贈技術(也被稱為線粒體基因轉移或線粒體基因療法)方面,它並不涉及基因編輯技術。
  • 萊塞塔檔案曝光,人類基因被改造過?
    它向人類揭示了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目前人類所接受的說法是隕石墜落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恐龍由於食源缺少、棲息地破壞才慢慢滅絕。但是萊塞塔卻聲稱,恐龍滅絕是由於戰爭造成的。在6500萬年前,爬蟲族是地球上的一分子,生態環境還算穩定,但是有兩個外星文明盯上了地球的銅資源,為了爭奪銅資源,這兩個外星文明發動了戰爭,地球生態受到嚴重破壞,一時間籠罩在黑暗之下,恐龍慢慢滅絕,只有一種小型恐龍得以倖存,隨著自然演變,成為了蜥蜴人的祖先。
  •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nbsp&nbsp&nbsp&nbsp1986年3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物學家雷納託·杜爾貝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癌症研究的轉折點——人類基因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產生新蛋白最近,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病毒的最新論文,揭示了病毒的一個全新特性:一支跨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會把自己的基因與人類基因拼接在一起,產生同時帶有病毒和人類遺傳信息的未知融合蛋白!
  • 專家:美或搜集華人基因 欲用基因戰不戰而勝
    參與者透露,亞洲華人、歐洲亞利安人、中東阿拉伯人的基因,均屬於美軍的搜集範圍。大量的非軍方機構參與了美國基因戰項目,如美國的孟山都公司、MCRC公司(合成核酸,製造基因結構)、國家醫藥總局等。美國的基因戰項目包括:通過研究競爭對手的基因組成,發現其基因特徵,進而研究誘變基因的藥物、食物,通過改基因食物、藥物,使某一特定的人種群體的基因發生突變,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 狗如何被馴化成寵物?科學家帶你重溫狗的馴化史
    狗如何被馴化成寵物?在這種情況下,「溫順」的品種指的是,不會攻擊手指卡在籠子裡的人的狐狸。每一代赤狐中最溫順的小傢伙長大後相互進行交配,最終它們的後代開始主動尋找人類並對人類表現出友善。它們甚至開始表現出家養狗的一些標誌性生物特徵,比如卷尾和鬆軟而下垂的耳朵。(是的,有些人把它們當寵物養。)
  • 饒毅:中國的人類基因研究為什麼弱?
    過去很長時間重要性體現在發現新基因(特別是人類的基因)、闡明基因的功能(特別是人類基因的功能),而最近有所突破的是基因治療等核心技術。其次,基因測序固然是核心技術之一,但其關鍵技術仍在國外。明星企業「華大基因」長於購買國外儀器、用國外方法,為市場提供民工式的科技服務。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正如同著名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杜伯克所說:「人類的DNA序列是人類的真諦,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與這一序列息息相關,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基因直接或間接有關…」人類基因組計劃揭示生命奧秘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繼曼哈頓原子計劃
  • 用水熊蟲DNA改造太空人基因,長途太空旅行可以防禦致命輻射
    據太空網(Space.com)11月7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認為,利用水熊蟲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對太空人進行基因改造,可以使太空人在長途太空旅行中防禦致命宇宙射線的輻射。據報導,紐約維爾康那大學(Weill Cornell University)的基因科學家、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副教授克裡斯·曼森(Chris Mason)認為,如果人類要登陸火星,利用水熊蟲的DNA進行人類基因改造,可以防禦致命輻射。據悉,在太空中,宇宙射線的強度比地球上大700倍。為此,曼森副教授提出了多種基因改造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