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家養動物起源與馴化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21 中國生物技術網

家養動物的馴化是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促進了人類生活方式從狩獵向畜牧的轉變。闡述家養動物的起源與馴化相關問題,對有效保護和利用家養動物,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史和疾病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家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馴化最早的鳥類之一。根據不同的需求,人類已經培育出數百種不同用途的家雞品種,例如用來食用的蛋雞、肉雞,用來打鬥娛樂的鬥雞,用來觀賞的觀賞雞等。目前為止,家雞的飼養範圍最廣、數量最大,其數量甚至超過其它家養動物的總和,在國民經濟和人類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家雞在何時、何地起源這一基本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定論。雖然已有研究確定紅原雞(Gallus gallus)是家雞的主要祖先,但紅原雞分為五個亞種,分別為Gallus gallus murghi、Gallus gallus spadiceus、Gallus gallus juboullei、Gallus gallus gallus和Gallus gallus bankiva,並不清楚家雞起源於哪個紅原雞亞種。不同研究基於不同的研究材料、分子標記和方法得出不同的結論,認為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北方都可能是家雞的起源地。

為系統性地解析家雞的起源和馴化,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張亞平課題組、吳東東課題組聯合國內外研究人員,獲得全部5個紅原雞亞種的基因組數據,以及分布於東南亞、南亞、中東、東亞、歐洲等地區家雞的全基因組數據,通過大量的群體遺傳學分析,發現家雞並不是以前認為的多地獨立起源,印度、中國北方等並非家雞的起源地。家雞是由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亞種馴化而來。目前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亞種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泰國北部、緬甸等地區,說明該地區很可能是家雞的馴化中心。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家雞基因組中所受人工選擇作用,發現大量生殖相關基因在家雞馴化中受到人工選擇作用,進一步支持人類馴化促進家養動物生殖行為的改變。  

該研究以863 genomes reveal the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hicken為題,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在線發表。加州大學博士後王明山為文章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亞平、吳東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韓建林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動物分庫等支持。  

此外,Science雜誌發表了題為The chicken first crossed the road in Southeast Asia, 『landmark』 gene study finds的點評文章,系統介紹了該研究成果。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49-y

Science點評連結: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6/chicken-first-crossed-road-southeast-asia-landmark-gene-study-finds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家雞矮小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央廣網昆明9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家雞矮小化研究中獲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進化生物學領域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人類的馴化和選育使得家雞成為表型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動物之一。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研究獲進展
    央廣網昆明10月11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神經發育與進化研究組在BMP信號傳導及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揭示了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的小核蛋白ZC4H2調控BMP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及其在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系統發育中的功能。
  • 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從魚類進化到四足動物,這已是進化論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魚類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登上陸地,如何獲得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構造卻是科學家們長年探索的課題。內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在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伯格博士通過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解答。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央廣網昆明7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異常的快速增殖、極強的浸潤性及高度異質性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特徵。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膠質母細胞瘤難以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高度異質性。
  • 動物所等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有「南美洲脊梁」之稱的安第斯山脈是重要的物種馴化搖籃之一,許多馴養動物起源於此,其中包括羊駝(Vicugna pacos)和美洲駝(Lama glama)這兩個具有經濟價值的駱駝科馴化物種。the llama and alpaca的研究論文,解答了羊駝和美洲駝的起源問題,發現兩個物種之間存在大範圍的不對稱基因漸滲現象。
  • 863個基因組揭示家雞的起源和馴化史
    然而,家雞在何時、何地起源這一基本問題,一直沒有確切的定論。為系統解析這一問題,國內外研究人員通力合作,通過解析多年獲得的863個基因組,終於搞清家雞源自哪裡、哪個亞種,還澄清了以前的一些錯誤認識。   紅原雞(圖源:科學你我他)   「弄清家養動物的起源與馴化相關問題,對家養動物的保護和利用,以及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史和疾病發生都具有重要意義。」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
    王明山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實驗室採集大圍山微型雞的實驗樣品 雞、鴨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家養動物這些成果為人類深入認識家雞、家鴨的馴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並有助於人類了解農業發展史,解讀這一地區人類與自然界的生態關係。 發現家雞真正的「祖先」 「家雞是目前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其數量超過現有豬、狗、牛等家養動物的總和。據統計,家雞有約240億隻,比其它所有鳥類還多出一個數量級。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王明山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實驗室採集大圍山微型雞的實驗樣品 雞、鴨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家養動物,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家禽種類,在飲食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像雲南汽鍋雞這些成果為人類深入認識家雞、家鴨的馴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並有助於人類了解農業發展史,解讀這一地區人類與自然界的生態關係。 發現家雞真正的「祖先」 「家雞是目前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其數量超過現有豬、狗、牛等家養動物的總和。據統計,家雞有約240億隻,比其它所有鳥類還多出一個數量級。
  • 家雞是從哪兒起源怎麼馴化的?全基因組DNA測序揭開謎底
    家雞是當今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但其起源和馴化過程仍存在巨大爭議。自達爾文以來,這個問題一直頗受關注。問:在家雞馴化起源問題上,考古學都有哪些發現?答:進入20世紀後,有關家雞馴化的考古學證據得到了快速積累,這類研究有助於人們理解史前人類是如何涉足動物馴化的;認識過去地理、地貌、氣候條件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用史前動物骨骼還可輔助相關遺存材料的年代判斷。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樹鼩是一種與實驗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動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在生物醫學研究中頗具潛力。樹鼩繁殖周期短(~6周),每胎產仔數2-5隻,飼養成本低,作為在某些方面替代非人靈長類的實驗動物,具有獨特的優勢。
  •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中國,古生物學家布林於1937年曾報導過發現於青藏高原北部柴達木盆地一批保存較好的早期牛科動物的化石,當時布林已注意到這些化石中的某些類群與現代青藏高原上的某些羊亞科,如塔爾羊(Hemitragus)、藏羚羊(Pantholops)在角心形態上的相似之處,但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並沒有把這些材料與羊亞科的起源聯繫起來。
  • 研究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為了進一步了解羊駝和美洲駝在馴化史上發生了什麼故事,研究人員通過對兩個方向的滲入片段構建「重組-衰減」模型,發現漸滲發生的時間大約為500年之前,與1530年代西班牙殖民南美洲時期相吻合,從馴化起源的角度揭示了西班牙徵服南美洲後對當地傳統畜牧業管理方式所造成的改變和衝擊。研究工作由中國、英國、智利、秘魯、丹麥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完成。
  • 昆明動物所揭示家雞體型的遺傳機制
    該研究表明,BMP10是決定元寶雞體型小的重要基因,為今後的育種提供重要的靶點,同時該研究也揭示比較群體基因組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揭示家養動物複雜性狀變異的遺傳機制的手段。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王明山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員張亞平和副研究員吳東東為共同通訊作者。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未來50年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會持續增加。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此外,嚙齒類動物是大量動物病原的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對其基礎研究的不足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潛在威脅。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揭示褐家鼠的東亞南部起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課題組、吳東東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李海鵬課題組,利用高通量大規模測序平臺對全球多地區110個褐家鼠樣本進行測序
  •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0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雲南大學博士生楊興豔、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教授吳文娟和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彭旻晟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何黎和張亞平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402223,81460469,81760559,81360234)、雲南省科技廳項目(2017HA010,D-201612)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 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張虎才:中國東北是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
    新華網昆明11月11日電(記者吉哲鵬)中國東北是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這將改變此前普遍認為中東地區是全球動物馴化單一起源地的傳統觀點。11日,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張虎才及其研究團隊在昆明通報了這一研究結果。
  • 雲南學者發現中國東北為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
    雲南學者發現中國東北為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  【解說】11月11日,記者從雲南師範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張虎才帶領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首次以多學科的科學證據提出:中國東北是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改寫了學術界傳統觀點,其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2017-06-01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家畜的起源與馴化
    廣義上的家畜是指馴化的動物,包括各種畜禽,還包括家蠶、蜂、家魚等。狹義的家畜是指馴化的哺乳動物,一般的六畜是指:馬、牛、羊、雞、豬、狗。舊石器時代,以狩獵採集經濟為主,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先民很難產生馴養動物的意識,隨著生產性經濟的發展,狩獵採集經濟成為輔助性經濟,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剩餘產生之後,家畜馴養才開始發展起來。可以說家畜飼養與私有制和人類的定居生活密切相關,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一、家畜的起源在我國,家畜的起源當在農業起源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