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0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痤瘡,俗稱青春痘,是因皮脂腺與毛孔的堵塞,使皮脂外流不暢所致的一種常見炎症性皮膚病。痤瘡的發病由多基因共同調控,也可受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多方面的影響,是一種複雜性疾病。根據Pillsbury分類法在臨床上將痤瘡分為輕中型(Ⅰ~Ⅲ級)和重型(Ⅳ級)。其中,重型痤瘡由於皮損嚴重、易復發、易形成瘢痕,往往造成患者永久的損容。2014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團隊和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黎團隊與國內多個機構開展合作,運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S),首次在中國人群中發現了兩個和重型痤瘡相關的易感基因SELL和DDB2,這兩個基因分別與雄激素代謝通路、炎症過程及疤痕形成有關(He et al.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傳統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針對的是人群中的常見遺傳變異 (common variants)。進入後GWAS時代,研究人員開始探討稀有變異(rare variants)對疾病遺傳易感性的貢獻。例如,一些疾病相關的稀有變異由於發生時間較晚,可能局限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這些稀有突變的單倍型沒有被重組事件打斷,導致單倍型的同源一致性 (identity-by-descent, IBD)片段在患者中分布的概率要大於在正常對照中的概率。基於此,張亞平團隊和何黎團隊合作運用IBD定位的策略,對中國人群重型痤瘡GWAS數據進行了深度挖掘。除了檢測到此前報導的DDB2基因,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新的重型痤瘡相關的風險基因F13A1。已有的研究表明F13A1突變可上調白細胞介素6水平,從而參與痤瘡發病機制中的免疫應答。相關結果在獨立擴大樣本的基因分型實驗中得到了支持。

  該研究成果以Identity-by-descent analysis reveals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severe acne in Chinese Han cohort 為題,於3月25日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雲南大學博士生楊興豔、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教授吳文娟和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彭旻晟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何黎和張亞平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402223,81460469,81760559,81360234)、雲南省科技廳項目(2017HA010,D-201612)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文章連結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進展

  痤瘡,俗稱青春痘,是因皮脂腺與毛孔的堵塞,使皮脂外流不暢所致的一種常見炎症性皮膚病。痤瘡的發病由多基因共同調控,也可受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多方面的影響,是一種複雜性疾病。根據Pillsbury分類法在臨床上將痤瘡分為輕中型(Ⅰ~Ⅲ級)和重型(Ⅳ級)。其中,重型痤瘡由於皮損嚴重、易復發、易形成瘢痕,往往造成患者永久的損容。2014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團隊和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黎團隊與國內多個機構開展合作,運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S),首次在中國人群中發現了兩個和重型痤瘡相關的易感基因SELL和DDB2,這兩個基因分別與雄激素代謝通路、炎症過程及疤痕形成有關(He et al.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傳統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針對的是人群中的常見遺傳變異 (common variants)。進入後GWAS時代,研究人員開始探討稀有變異(rare variants)對疾病遺傳易感性的貢獻。例如,一些疾病相關的稀有變異由於發生時間較晚,可能局限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這些稀有突變的單倍型沒有被重組事件打斷,導致單倍型的同源一致性 (identity-by-descent, IBD)片段在患者中分布的概率要大於在正常對照中的概率。基於此,張亞平團隊和何黎團隊合作運用IBD定位的策略,對中國人群重型痤瘡GWAS數據進行了深度挖掘。除了檢測到此前報導的DDB2基因,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新的重型痤瘡相關的風險基因F13A1。已有的研究表明F13A1突變可上調白細胞介素6水平,從而參與痤瘡發病機制中的免疫應答。相關結果在獨立擴大樣本的基因分型實驗中得到了支持。
  該研究成果以Identity-by-descent analysis reveals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severe acne in Chinese Han cohort 為題,於3月25日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雲南大學博士生楊興豔、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教授吳文娟和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彭旻晟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何黎和張亞平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402223,81460469,81760559,81360234)、雲南省科技廳項目(2017HA010,D-201612)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文章連結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進展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我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遺傳易感基因找到
    痤瘡的發病由多基因共同調控,也可受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多方面的影響,是一種複雜性疾病。記者3日獲悉,雲南大學、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合作,在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治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找到了遺傳易感基因。
  • 漢族人長痘痘是因為兩個基因變異
    原標題:漢族人長痘痘是因為兩個基因變異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怡)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黎教授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團隊共同合作,運用系統全面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策略,開展大樣本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易感基因研究,發現了兩個和痤瘡相關的遺傳變異。
  •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新聞...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2018年10月3日,英國政府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開展五百萬人基因組計劃,並表示從2019年起,全基因組測序將被作為標準之一輔助重病患兒、患有難治癒或罕見疾病成年患者的治療。這標誌著精準醫學研究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 缺失中國人群關鍵樣本 易感基因檢測報告準確性存疑
    無獨有偶,另一家基因檢測公司吉因加也在「腫瘤遺傳風險基因檢測」產品頁面的顯著位置,提到了會採用名為「吉因加基線」的私有資料庫,並稱該資料庫中包含超萬例腫瘤患者遺傳突變樣本數據,為消費者提供「基於中國人群遺傳背景下遺傳風險與癌種對應關係的綜合分析」。「這些私有資料庫可能並不像宣傳的這樣可靠。」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之四|缺失中國人群關鍵樣本 易感基因檢測...
    無獨有偶,另一家基因檢測公司吉因加也在「腫瘤遺傳風險基因檢測」產品頁面的顯著位置,提到了會採用名為「吉因加基線」的私有資料庫,並稱該資料庫中包含超萬例腫瘤患者遺傳突變樣本數據,為消費者提供「基於中國人群遺傳背景下遺傳風險與癌種對應關係的綜合分析」。   「這些私有資料庫可能並不像宣傳的這樣可靠。」一位從事生物信息解讀的資深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 《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9修訂版》解讀
    1.在痤瘡的發病機制方面,新版指南強調了遺傳背景。指出遺傳因素在痤瘡尤其是重度痤瘡發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關於痤瘡的遺傳背景,我在之前有撰文探討過。看看痤瘡高達95%的發病率,可想而知,導致痤瘡的基因在我們人群中是多麼普遍了。關於痤瘡的遺傳因素,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從父母那裡遺傳的攜帶易感基因決定了我們是否會患上痤瘡。如果你患有痤瘡,基因可能來自父母一方。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漢族分7個亞群,山東人酒量不突出
    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此次發表意味著,通過中國人自己的儀器、平臺、分析方法,對中國人的基因組特徵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
  • 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作者 鄭瑩瑩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 基因治療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2.基因治療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已取得重要進展截止到2017年4月,全球在Clinical Trial網站上登記了2463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方案(圖2),其中進入Ⅱ/Ⅲ期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方案近500項,共有7個基因治療產品已經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上市。
  • 我國基因組深度注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9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對複雜的基因組進行深入研究,確定哪些基因翻譯蛋白質,哪些基因不翻譯蛋白質,以及對這些基因的分布和結構進行精準描述等,是國際學界探尋生命奧秘的前沿課題之一。我國科研人員在該課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全新的研究成果已在線發布於國際期刊《分子植物》。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
    王衛慶教授解釋,該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使用華大基因-華大智造的國產自主高通量測序平臺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大科學計劃概述:人類基因組計劃
    中國成為該計劃的第六個參與國,唯一的發展中國家。1999年12月國際基因組計劃聯合小組宣布,已完整譯出人第22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人類首次完成人體染色體基因完整序列的測定。2000年4月美國塞萊拉(Celera)基因研究公司宣布,該公司已破譯出一名實驗者的完整遺傳密碼。但不少歐美科學對此表示質疑,因為該公司的研究沒有提供有關基因序列的長度和完整性的可靠數據。
  • 中國科大企鵝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企鵝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2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Emslie合作,在企鵝古生態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Oceanographic mechanisms and penguin population increases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e southern Ross Sea, Antarctica為題,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家雞矮小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央廣網昆明9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家雞矮小化研究中獲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進化生物學領域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人類的馴化和選育使得家雞成為表型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動物之一。
  • 華中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育種團隊在基因組預測領域取得進展!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準確性高且計算高效的基因組預測方法,該方法利用機器學習的策略解析基因組和表型組大數據之間的隱藏關係,並根據表型的遺傳複雜程度智能化選擇最優預測模型來提高基因組預測的準確性。基因組預測是指利用覆蓋於基因組的高密度遺傳標記對未知表型(或育種值)進行預測的技術。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實際上就是DNA分子中核苷酸種類、數量和順序的改變,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而致病。  來源:生物工藝與技術基因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2020.6.19中國愛荷華大學卡佛醫學院和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簡單的工具來克服這一瓶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基因療法,可以將任何實驗小鼠轉化為可以感染SARS-CoV-2並發展為類似COVID的肺部疾病的小鼠。在《細胞》雜誌上的報導中,研究人員表明,用這種基因療法的小鼠可用於評估疫苗和幾種潛在的COVID-19療法,其中包括一種稱為poly I:C的預防策略。
  • 動物所等在結晶樣視網膜變性病的基因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結晶樣視網膜變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 BCD)是一類會對視力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單基因遺傳病,以患者眼底的大量黃白色閃亮結晶沉積為代表性特徵。它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相對於其他人群,BCD在東亞人群中具有顯著增高的發病率。
  • 人類首次找到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科研成果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6月8日,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這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