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等在結晶樣視網膜變性病的基因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結晶樣視網膜變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 BCD)是一類會對視力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單基因遺傳病,以患者眼底的大量黃白色閃亮結晶沉積為代表性特徵。它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相對於其他人群,BCD在東亞人群中具有顯著增高的發病率。據估計,中國人群中BCD的發病率約為1/24000,佔全部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的1/6至1/10。大多數BCD患者於20-40歲發病,出現夜盲和視力下降等症狀,在50-60歲發展為法定盲人。

雖然是一類危害嚴重的致盲性遺傳眼病,但與一些西方媒體高度關注的「明星遺傳病」相比,針對BCD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都較為匱乏。迄今BCD仍然缺乏有效的動物模型,導致一方面無法進一步了解BCD病程的影響因素;另一方面也無法驗證潛在的治療藥物。在義大利醫生G.B. Bietti首次臨床觀察到並為這種疾病命名的八十年之後,BCD依然無藥可治。

CYP4V2是人體內的ω-氫基化酶基因,在多種代謝通路中發揮作用。遺傳自父方和母方的CYP4V2基因同時發生突變,導致了BCD的發病。相對於正常水平而言,BCD患者體內的脂類水平有著顯著異常。通過敲除小鼠中包含整個Cyp4v3CYP4V2的小鼠同源基因)的完整基因座,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Cyp4v3完全缺失的小鼠模型。進一步研究發現,高脂肪飼料餵養的Cyp4v3缺失小鼠模型,展現出眼底結晶和視力功能下降的雙重BCD疾病表型。作為六大營養物質之一,脂肪在日常飲食中無法避免。以上的研究結果表明,過高的脂類水平不僅是BCD疾病的異常表徵,還是能加速BCD疾病進程的危險因素。這提示了控制日常脂肪攝入,可能是改善BCD疾病護理、延緩疾病進程的重要手段。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是將外源基因導入細胞,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或基因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的新型治療手段,在對遺傳性疾病的治療上具有重大潛力。動物所研究團隊通過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將腺相關病毒 (Adenovirus associated virus, AAV)包裝的人CYP4V2基因注射到高脂肪飼餵的Cyp4v3敲除小鼠模型眼底,進一步驗證基因治療對BCD的適用性。研究發現,經過基因治療的小鼠眼底厚度顯著增加,視覺功能(眼底的電生理反應水平)也得到改善。這些結果首次在活體動物模型中展現了基因治療對於BCD治療的有效性。

相關成果於6月1日在國際學術期刊Gene Therapy 發表。該研究工作由中科院動物所、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和北京協和醫院合作完成。動物所研究員李偉和北京協和醫院教授睢瑞芳為論文的通訊作者;曲彬、吳世靖、焦貫怡、鄒絢、李治琨、郭璐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受到科技部、基金委及中科院戰略科技先導專項等的資助。

圖:高脂飲食加速BCD疾病進程,基因治療改善模型鼠視覺功能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4-020-0159-3

相關焦點

  • 基因治療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2.基因治療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已取得重要進展截止到2017年4月,全球在Clinical Trial網站上登記了2463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方案(圖2),其中進入Ⅱ/Ⅲ期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方案近500項,共有7個基因治療產品已經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上市。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鮑威爾研究了一種名為SHANK3的基因,這種基因的改變在約0.5%的ASD患者中可見。基因治療提供了一種可能改變疾病進程的必要選擇。這項研究發表在eNeuro上。DOI:10.1126 / scitranslmed.aaz04632020.6.4通過基因療法恢復視力巴塞爾分子與臨床眼科研究所(IOB)的科學家與德國靈長類動物中心(DPZ)-哥廷根的萊布尼茲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同事一起,開發了一種基於基因療法的全新治療方法。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研究獲進展
    央廣網昆明10月11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神經發育與進化研究組在BMP信號傳導及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揭示了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的小核蛋白ZC4H2調控BMP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及其在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系統發育中的功能。
  • 張力教授:BRAF V600E突變在肺癌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張力教授:BRAF V600E突變在肺癌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膠質母細胞瘤難以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高度異質性。遺傳突變的多樣性是其異質性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現有以組織病理特徵為標準的分級方法無法解釋腫瘤異質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具有相同病理學分級的病人經過相同的治療手段後產生不同的藥物反應和預後,因此要改善對膠質母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需要尋找新的分類方法。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此外,嚙齒類動物是大量動物病原的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對其基礎研究的不足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潛在威脅。已有研究表明,與人類伴居的褐家鼠、小家鼠等的進化歷史同人類發展歷史密切相關。
  • 動物所在蝗蟲群體防禦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率領的飛蝗(Locusta migratoria)研究團隊結合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群居飛蝗防禦天敵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團隊發現群居型飛蝗大量釋放揮發物性化合物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而散居型幾乎不合成苯乙腈,它是兩型飛蝗差別最大的信息化合物。
  •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2018-01-26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輝瑞披露肝豆狀核變性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即日,這家宇宙大藥企在發布基因治療罕見病的進展時稱,在威爾遜病(Wilson,中國名為肝豆狀核變性)方面也在緊鑼密鼓臨床研究. 披露信息稱,威爾遜病的這個基因治療, VTX-801(維維特治療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研究中獲進展 2016-06-21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已有研究報導爪蟾TRα敲低或敲除時,爪蟾蝌蚪發育加快但變態個體明顯變小,而TRα的這些功能在其它物種中是否保守還不清楚;同時過去對於變態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的推論中,TRα作為轉錄因子開啟變態發育的發生,但是敲除TRα的個體依然能夠進行變態發育,這暗示了在變態發育中存在其它的轉錄因子調控變態發育。
  •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0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2014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團隊和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黎團隊與國內多個機構開展合作,運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S),首次在中國人群中發現了兩個和重型痤瘡相關的易感基因SELL和DDB2,這兩個基因分別與雄激素代謝通路、炎症過程及疤痕形成有關(He et al.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湖南湘雅醫院基因治療慢性疼痛動物實驗成功
    據統計,受慢性疼痛困擾人口的比例在全世界發達國家人口中高達30%,在我國,至少有1億以上慢性疼痛患者。記者從湖南湘雅醫院獲悉,湘雅麻醉科鄒望遠博士在導師郭曲練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基因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動物實驗研究獲得成功,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一種針對PKCγ基因RNA幹擾的重組慢病毒載體構建及其應用」已獲國家發明專利。
  • 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研究獲進展
    研究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sgRNA(single-guide RNAs)表達,結合SPH-OminiCMV(CRISPR-activator Suntag-P65-HSF1 and OminiCMV-mCherry)螢光報告系統,實現低豐度基因和lncRNAs(Long non-coding RNAs)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低表達基因和lncRNAs
  • 神八搭載蛋白質在太空中「結晶」(圖)
    此時,北京航天城,中德兩國科技工作者,已等候五六個小時,大家等著查看從太空中歸來的黑匣子,期盼各自的實驗有好的「收穫」。神舟八號飛船在軌飛行期間,地面監測表明,有效載荷在軌運行狀態良好,各項科學實驗進展順利。根據實驗要求,黑匣子從飛船返回艙取出後,應在7.5小時內運抵實驗室。黑匣子開啟後,專家將對樣品在軌實驗情況進行初步評估。後續各科學實驗項目將對實驗樣品進行研究分析。
  • Science子刊:我國學者在可控基因治療納米藥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Science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傑課題組在可控基因治療納米藥物領域的研究進展「Gold-DNA nanosunflowers for efficient
  • 劉光慧研究組在骨關節炎基因治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對於骨關節炎患者,目前尚無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間充質幹細胞的衰老和耗竭被認為是骨關節炎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揭示間充質幹細胞衰老的分子機制將為有效幹預骨關節炎提供線索和靶標。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合作,首次揭示表觀調節蛋白CBX4具有穩定人間充質幹細胞核仁異染色質結構、維持細胞年輕化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基於該蛋白過表達的基因治療可在小鼠中顯著緩解骨關節炎的病理表型。
  • 患了膽固醇結晶,嚴重嗎?需要怎麼治療?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B超檢查普及,膽囊「膽固醇結晶」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由於相關研究和科普知識較少,在日常門診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患者或朋友拿著體檢報告諮詢膽固醇結晶相關問題。膽固醇結晶是什麼?
  • BMP-2在唇顎裂牙槽嵴裂及其他骨缺損治療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BMP-2在唇顎裂牙槽嵴裂及其他骨缺損治療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