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我國學者在可控基因治療納米藥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1-28 騰訊網

近日,Science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傑課題組在可控基因治療納米藥物領域的研究進展「Gold-DNA nanosunflowers for efficient gene silencing with controllable transformation」。

該工作不僅為構建可變形納米載體用於調控基因表達提供了新策略,而且為金納米藥物的成藥性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證

近年來,梁興傑課題組一直圍繞納米藥物在生物體系中的構效機制開展相關研究,旨在優化納米藥物的成藥性並且用於臨床研究。前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尺寸較小的納米藥物顆粒在腫瘤組織的滲透和攝取方面顯示出更多優勢,同時具有更長的體內循環時間;而尺寸較大的納米藥物顆粒具有更優的被動靶向效果,其中50 nm左右的藥物顆粒在實現腫瘤被動靶向的同時,也具備良好的腫瘤穿透效果。相關研究成果進一步明確了該領域多年來關於納米藥物在實體腫瘤部位是否存在尺度效應的爭論,為納米藥物及載體的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指導性參考(ACS Nano, 2012, 6, 4483; Cancer Research, 2013,73, 319)。

此外,梁興傑課題組著重研究了小尺寸納米藥物顆粒在生物體系中的作用規律和生物學機制,填補了該領域對小尺寸納米藥物的內吞機制、細胞核靶向、體內分布代謝等納米生物學規律的系統研究空白,為選擇性調控腫瘤細胞與納米藥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ACS Nano, 2014, 8, 5852; ACS Nano, 2015, 9, 9986; Bioconjugate Chemistry, 2017, 28, 1, 239)。與此同時,該課題組還開發了一系列用於癌症治療的新型Au納米藥物及載藥系統,取得了將鉑類藥物靶向輸送到前列腺癌細胞(ACS Nano, 2014, 8, 4205)、高效的細胞核靶向(ACS Nano, 2014, 8, 5852)、線粒體靶向(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9, 14, 379)等研究成果。

基於前期的一系列研究,該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綜合考慮了納米藥物顆粒在體內的多種生物學行為特性,打破常規,設計構建了可變形的多級次納米藥物遞送系統(NanoSunflowers),結合體外近紅外光的調控響應,同時實現了:大尺寸顆粒(~200 nm)被動靶向到腫瘤部位,中等尺寸顆粒(~50 nm)滲透進腫瘤內部,小尺寸顆粒(

國家納米中心已畢業學生霍帥東宮寧強為該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霍帥東梁興傑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國際合作項目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0/eaaw6264

相關焦點

  • 治療多種疾病的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科學家們近期在抗體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2】Science:揭示超強效的合成納米抗體中和新冠病毒機制doi:10.1126/science.abe325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篩選酵母表面展示文庫(含有大於2×109種合成納米抗體序列)中與S蛋白胞外結構域(ectodomain)結合的納米抗體序列,分離出中和SARS-CoV
  • 基因治療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1.發達國家和製藥巨頭加大基因治療研發投入美國對基因治療領域的資助持續增加。2014年6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2500萬美元,用於傳染性疾病(瘧疾和流感)的基因治療研究。2015年底,美國白宮發布《美國創新新戰略》,明確把包括基因治療在內的精準醫療作為未來發展戰略,未來10年將投入48億美元重點資助。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儘管這些遞送載體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但它們卻不太適合直接用於臨床。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有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病毒載體由於長時間的表達基因編輯酶,會帶來安全性上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納米材料則面臨效率上的挑戰。
  • ...林莉《Science 》子刊——新型藥物遞送系統治療缺血性急性腎損傷
    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作為一種天然藥物遞送體系在近年來持續受到科研人員的關注。細胞外囊泡,如外泌體和微囊泡,是細胞分泌的小膜顆粒(粒徑在40-1000納米)。細胞外囊泡是細胞重要的通訊手段,其通過在鄰近細胞間運送核酸及蛋白質來幫助細胞間完成交流活動。
  •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這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資助。
  • 他汀類藥物治療牙周炎的研究進展
    他汀類藥物已被學者們嘗試運用於牙周疾病的臨床治療中,並且獲得了較好的療效,他汀類藥物作為治療牙周炎的新型藥物具有良好的前景。隨後,Meisel等又基於人群進行了一次為期5年的牙齒缺失的隨訪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有助於防止牙齒脫落。此外,Fajardo等對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一項可控的雙盲研究試驗,研究阿託伐他汀對牙槽骨骨質疏鬆的預防效果。結果表明,阿託伐他汀有助於防止牙槽骨丟失和減少牙齒鬆動。以上以人群為基礎的研究證明,他汀類藥物對牙槽骨丟失、牙齒鬆動及牙齒脫落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 Science子刊:利用M3mP6多肽高負荷納米顆粒有望治療心臟病
    2020年7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藥,可以防止血凝塊(blood clot),同時不會導致出血風險增加,而出血是目前所有抗血小板藥物的常見副作用。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嘗試新的白血病治療方法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患有骨髓增生性腫瘤(一種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他們在實驗模型的一組中改變了JAK2V617F基因,另一組作為對照組,抑制了一種特定的蛋白質(α5beta1整合素),以減少大型骨髓細胞(巨核細胞)的數量。
  • 我國新型高效糖尿病治療藥物開發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糖尿病藥物治療以控制血糖、延緩相關併發症發生為主,並不能徹底治癒糖尿病,其主要原因在於糖尿病治療藥物作用機制絕大多數圍繞胰島素具有的降血糖功能展開,而沒有針對糖尿病真正的病因——胰島素抵抗,治標不治本。因此,開發能夠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治療藥物將有助於更好地治療糖尿病。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4.Science: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在水貂和人類之間雙向傳播doi:10.1126/science.abe590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鹿特丹大學醫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荷蘭16個水貂養殖場爆發疫情的SARS-CoV-2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顯示,這種病毒在人與水貂之間以及水貂與人之間傳播。
  • 2016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這一突破為科學家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如何發揮功能提供新的機會。Hell解釋道,「我們利用MINFLUX實現1納米的解析度,這是單個分子的直徑---在螢光顯微鏡中可能實現的最終解析度限制。我深信MINFLUX顯微鏡有潛力成為細胞生物學最為基礎的工具之一。基於此,在分子細節上繪製細胞圖譜和實時觀察它們內部快速發生的過程將是可能的。
  • 海內外專家學者相聚武漢 交流斑馬魚研究新進展
    當天,來自中國、美國等地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遺傳與發育、化學生物學與藥物篩選等主題,交流探討了在斑馬魚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斑馬魚是一種小型的熱帶淡水魚,其基因和人類的相似度高達87%,可用於人類藥物的篩選,是開展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素有「水中小白鼠」之美譽。
  • Science子刊:CRISPR-Cas9基因編輯可以永久摧毀癌細胞,不再複製
    然而,大多數類型的癌症的高復發率和耐藥性的發展凸顯了對新治療方法的需求。大多數抗癌藥物需要重複給藥,這增加了治療相關的毒性和治療成本,並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CRISPR-Cas9基因編輯有潛力永久破壞腫瘤存活的基因,其可以克服傳統癌症治療的重複給藥的限制,提高治療效果,並且需要較少的處理。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近日,該科研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再次取得突破,三項相關研究成果分別聚焦於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催化腫瘤治療、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以及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先後發表於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2篇)及Angewandte
  • 我國基因組深度注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9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對複雜的基因組進行深入研究,確定哪些基因翻譯蛋白質,哪些基因不翻譯蛋白質,以及對這些基因的分布和結構進行精準描述等,是國際學界探尋生命奧秘的前沿課題之一。我國科研人員在該課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全新的研究成果已在線發布於國際期刊《分子植物》。
  • Science子刊:要有光!AAV基因治療一隻眼睛,竟能拯救雙眼視力——附...
    專家點評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首家眼科基因藥物研發公司——武漢紐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紐福斯) 正是在眼科遺傳病基因治療領域做出了卓越成就。早在今年4月份,紐福斯完成了由多家投資機構領投的1.3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 新研究:科學家開發基因治療方法,先天耳聾可被治癒
    新研究:科學家開發基因治療方法,先天耳聾可被治癒  CHEN • 2020-12-25 10:40:05 來源:前瞻網 E2123G0
  • Science 子刊:馬兜鈴酸和肝癌發生相關 這些草藥需提防
    而在我國同一時間段,也出現了著名的「龍膽瀉肝丸」事件,據新華社報導僅中日友好醫院一家醫院,在 1999~2001 年間,就有超過 100 名患者因尿毒症就診。最終所有矛頭指向了這些草藥背後的馬兜鈴酸。同時有研究顯示,馬兜鈴酸不但可以導致尿毒症,還會導致腎癌、膀胱癌、尿道上皮腫瘤等一系列腫瘤。2001 年世界衛生組織中提出對馬兜鈴酸藥物的藥物警報。
  • 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
  • CRISPR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且永久有效
    2020年11月18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題為: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using targete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