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利用M3mP6多肽高負荷納米顆粒有望治療心臟病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7月23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藥,可以防止血凝塊(blood clot),同時不會導致出血風險增加,而出血是目前所有抗血小板藥物的常見副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15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igh-loading Gα13-binding EXE peptide nanoparticles prevent thrombosis and protect mice from cardia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論文通訊作者為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藥物學教授和

再生醫學

教授Xiaoping Du博士。

圖片來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0, doi:10.1126/scitranslmed.aaz7287。

這項新的研究描述了這種藥物及其遞送機制,並指出它在動物模型中也是治療心臟病的有效方法。

Du說,「不幸的是,目前的抗血小板藥物可以防止導致心臟病和

中風

的血凝塊形成,但如果血管發生破裂,它們也會破壞血小板的止血能力。在某些情況下,嚴重的出血會危及生命。這種新藥物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防止血凝塊,但不會讓人容易出血,而其他藥物卻做不到這一點。」

在之前的一項研究中,Du和他的同事們發現的一種信號轉導機制在血凝塊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並不是血小板粘附到傷口上並阻止出血所必需的。基於這一發現,這些研究人員獲得一種靶向這種信號轉導機制的多肽,並設計了一種成功地將這種多肽遞送到血小板中的

納米

顆粒。

隨後,這種多肽衍生的

納米

顆粒藥物---稱為M3mP6多肽高負荷

納米

顆粒(high-loading peptide nanoparticle, HLPN)---作為一種潛在的心臟病治療方法在小鼠身上進行了測試。

Du說,心臟病發作會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導致心力衰竭和死亡。其一,來自於血凝塊造成的初始損傷,這會阻斷血流,減少氧氣供應。這通常是通過進行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和使用支架來打開動脈,並結合抗血小板藥物來防止它再次形成血凝塊來加以治療。Du說,然而,動脈重新打開後,流入受損心臟組織的新鮮血液會引發炎症,從而導致小血管滲漏和凝血,因而進一步造成心臟損傷。

Du說,「這稱為再灌注損傷(reperfusion injury),這是心臟病發作導致心力衰竭或死亡的第二種方式。我們希望這種不會導致血管滲漏的新藥物能夠幫助限制再灌注損傷,降低心力衰竭和死亡的機率,我們的假設經證實是正確的--我們從這項研究中看到了非常有前景的結果。」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在以注射藥物方式接受治療的小鼠中,它們的心臟損傷減少,凝血減少,炎症下降。此外,它們的心臟功能得到改善,它們的生存率也提高了。

Du說,「在實驗室中看到如此有希望的結果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我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人類中進行臨床測試。」(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Aiming Pang et al. High-loading Gα13-binding EXE peptide nanoparticles prevent thrombosis and protect mice from cardia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0, doi:10.1126/scitranslmed.aaz7287.

2.New antiplatelet drug shows promise for treating heart attack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7-antiplatelet-drug-heart.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我國學者在可控基因治療納米藥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Science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傑課題組在可控基因治療納米藥物領域的研究進展「Gold-DNA nanosunflowers for efficient
  • ...林莉《Science 》子刊——新型藥物遞送系統治療缺血性急性腎損傷
    細胞外囊泡,如外泌體和微囊泡,是細胞分泌的小膜顆粒(粒徑在40-1000納米)。細胞外囊泡是細胞重要的通訊手段,其通過在鄰近細胞間運送核酸及蛋白質來幫助細胞間完成交流活動。與現有的載藥體系相比,細胞外囊泡因其天然屬性而能夠逃避吞噬作用、延長藥劑體內半衰期以及降低免疫原性。
  • 基於角鯊烯的納米顆粒可用於治療中毒性休克及非可控性炎症
    科技日報記者 李宏策隸屬於巴黎-薩克雷大學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蓋倫研究所近期發現了可以用於治療多種嚴重炎症的有效納米顆粒。這些炎症出現在多種病理中,尤其是由於新冠肺炎引起的感染。此項成果於4月27日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
  • Science子刊:重新利用金屬離子螯合劑有望拯救蛇咬傷中毒者
    這種疾病很難治療,這是因為抗蛇毒血清價格昂貴,在偏遠地區無法獲得,而且每種蛇類都有其特殊性。抗蛇毒血清是治療蛇咬傷中毒的唯一特效藥物,但特異性差,由於其靜脈注射和不良反應率高,必須在臨床環境中使用。這種要求導致資源匱乏地區的治療時間大大延誤,並嚴重影響了患者在蛇咬傷中毒後的治療效果。二巰基丙醇化學結構式。
  • Science子刊:利用細菌治療癌症取得新的突破
    在此之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探究細菌性癌症療法。這項新的研究是這類研究的最新一起。它揭示出一種導致由細菌觸發的癌症殺傷活性的免疫機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Susan Erdman(未參與這項研究)在一封發給《科學家》雜誌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對利用菌群消除癌症非常感興趣。這項研究利用細菌或它們的產物激活有益的宿主免疫反應來抑制和阻止癌症發展和生長,是一個有前景的科學前沿部分。」在腫瘤內,缺氧的壞死核心是對沙門氏菌、梭菌和李斯特菌等厭氧菌有吸引力的環境。這些細菌的感染能夠讓它們在腫瘤中定植。
  • 治療多種疾病的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4】Science:美洲駝納米抗體有望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強大武器doi:10.1126/science.abe4747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從美洲駝(llama)身上提取小型的但極其強大的SARS-CoV-2抗體片段的新方法,這種抗體片段可以被製成可吸入的治療劑,具有預防和治療COVID
  • Science子刊:中性粒細胞偏好吞噬杆狀顆粒,或有助治療COVID-19患者...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杆狀顆粒可讓它們脫離循環。此前,Eniola-Adefeso及其研究團隊已發現注射到小鼠血液中的塑料微顆粒可以分散中性粒細胞的注意力,使得它們遠離肺部中存在嚴重炎症的區域。中性粒細胞會抓住這些顆粒,並前往肝臟進行處理。以這種方式使用的塑料微顆粒緩解了小鼠的ARDS。但任何類型的吞噬細胞都可能會攝取球狀物,這意味著基於球狀物的治療很可能會影響這種免疫反應的其他部分。
  • Science子刊:抑制CPSF3蛋白有望治療隱孢子蟲感染
    唯一批准的治療隱孢子蟲病的藥物是硝唑尼特(nitazoxanide),它在最脆弱的患者群體(包括營養不良的兒童)中療效有限,並且對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無效。他們證實oxaborole AN3661選擇性地阻止了人HCT-8細胞中的隱孢子蟲生長,並且用AN3661口服治療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感染模型和新生小鼠感染模型中均降低了腸道中的隱孢子蟲負擔,其療效優於硝唑尼特。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畸形和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疾病背後的「罪魁禍首」)能夠從腸道移動到大腦中,從而在大腦中擴散並聚集成為致命的塊狀結構—路易小體(Lewy bodies),隨著這些塊狀結構積累,其就會導致大腦細胞死亡。
  • 2016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開發出解析度僅為一納米的螢光顯微鏡doi:10.1126/science.aak9913光學顯微鏡的最高目標是改善這種方法的解析度以至於一個人能夠單個地區分彼此間挨得非常近的分子。如今,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諾貝爾獎得主Stefan Hell和同事們實現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他們開發出一種新的被稱作MINFLUX的螢光顯微鏡,從而首次允許利用光學手段區分彼此間相隔幾納米的分子。
  • Science子刊:CRISPR-Cas9基因編輯可以永久摧毀癌細胞,不再複製
    然而,大多數類型的癌症的高復發率和耐藥性的發展凸顯了對新治療方法的需求。大多數抗癌藥物需要重複給藥,這增加了治療相關的毒性和治療成本,並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CRISPR-Cas9基因編輯有潛力永久破壞腫瘤存活的基因,其可以克服傳統癌症治療的重複給藥的限制,提高治療效果,並且需要較少的處理。
  • 納米藥物輕鬆殺死癌細胞 癌症有望成慢性病
    (荊楚網)金報綜合消息 美國密執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用於癌症治療的納米藥物。動物實驗顯示,納米藥物能有效地將藥物送到癌細胞中,保護健康細胞不受到藥物的傷害,納米藥物的療效比正常藥物要高十倍,而且毒副作用非常少。納米藥物的分子直徑小於5納米,小到足以能穿越細胞膜,科學家讓納米藥物攜帶了抗癌成分甲氨蝶呤,還有葉酸及一種螢光劑。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於是雙硫侖在瘤內原位與銅離子螯合,一方面明顯增強其毒性,同時產生的一價銅離子催化腫瘤內高表達的過氧化氫的歧化反應,產生大量的高細胞毒性的羥基自由基,從而達到低毒副作用的腫瘤特異性協同治療。進一步以普魯士藍納米顆粒作為載體,實現光熱輔助的化療-納米催化協同腫瘤治療。
  • Science子刊詳解:臨床試驗表明靶向GD2的CAR-T細胞有望治療神經母...
    目前對侵襲性神經母細胞瘤兒童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化療、幹細胞移植、放療和抗體治療。儘管進行了強化治療,但長期生存率在50%~60%之間。在CAR-T細胞療法中,T細胞經過基因改造後在它們的表面上表達一種稱為嵌合抗原受體(CAR)的分子,可以特異性識別癌細胞。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在實驗室實驗中,肺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的納米海綿都導致SARS-CoV-2病毒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 利用「量子光」在納米尺度測量溫度的新技術誕生啦!
    由雪梨科技大學(UTS)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合作團隊開發了一種高度敏感的納米溫度計,它利用鑽石納米顆粒中的原子狀夾雜物來精確測量納米尺度的溫度,該傳感器利用了這些原子狀金剛石夾雜物在量子水平上的特性。而在量子水平上,經典物理學的極限不再適用。鑽石納米粒子是非常小的顆粒,比人類頭髮的寬度小一萬倍,在雷射照射下會發出螢光。
  • 科技話題:「天問一號」探測器、離子治癌技術、白灰蝶、納米顆粒...
    科技話題:「天問一號」探測器、離子治癌技術、白灰蝶、納米顆粒、「行星之王」、木星圖像 2020-09-22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球形、板狀、棒狀、角狀、海綿狀納米顆粒
    球形、板狀、棒狀、角狀、海綿狀納米顆粒納米粉體也叫納米顆粒,一般指尺寸在1-100nm之間的超細粒子,有人稱它是超微粒子。它的尺度大於原子簇而又小於一般的微粒。按照它的尺寸計算,假設每個原子尺寸為1埃,那麼它所含原子數在1000個-10億個之間。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6.Science:美洲駝納米抗體有望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強大武器doi:10.1126/science.abe4747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從美洲駝(llama)身上提取小型的但極其強大的SARS-CoV-2抗體片段的新方法,這種抗體片段可以被製成可吸入的治療劑,具有預防和治療COVID-19的潛力。
  • 東京大學宣布可利用納米膠囊狙擊癌細胞,業內專家怎麼看?
    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原腫瘤內科主任謝強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該納米膠囊的治療方法本質上是放療——利用γ(伽馬)射線殺死癌細胞,使癌組織減小,該療法的確具有臨床應用價值,但不是這樣癌症就治癒了,或根治了,仍要考慮腫瘤的復發和轉移等問題,而腫瘤的復發和轉移是很多癌症患者放療之後仍然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