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CRISPR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且永久有效

2020-12-04 健康界

隨著科技進步和醫學發展,許多過去讓人們束手無策的疾病如今都逐一被緩解,甚至徹底治癒。然而,癌症——作為「眾病之王」,卻仿佛一道難以攻克的天塹,至今仍未完全被人類所戰勝。

從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再到如今新興的腫瘤治療方法——靶向藥物、溶瘤病毒以及免疫治療,科學的進步為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遺憾的是,這些方法並不能徹底解決癌症這一難題。

因此,這也迫使人類不斷開發更新、更高效的癌症治療方法!

2020年11月18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題為: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using targete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為世界首例證實CRISPR/Cas9系統可以有效治療活體動物轉移性癌症的研究。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基於脂質納米顆粒(LNP)的CIRSPR遞送系統——CRISPR-LNP,並在兩種侵襲性和不可治癒的癌症類型——膠質母細胞瘤和卵巢癌中表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

CRISPR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乃至人類世界。目前,CRISPR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基因編輯、基因治療、核酸定位及核酸檢測等領域。

2020年10月7日,兩位在CRISPR基因編輯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A.Doudna更是被授予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近年來,分子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等的興起極大地改善了癌症反應,降低了藥物毒性和不想反應。然而,大多數類型癌症的高復發率和耐藥性的發展促使我們不斷開發新的治療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從原理上可以永久破壞腫瘤生存基因,從而克服傳統癌症療法的重複劑量限制,提高治療效果。

但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用於癌症治療一直受到腫瘤細胞編輯效率低和現有遞送系統潛在毒性的阻礙。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報導了用於治療性基因組編輯的靶向非病毒脂質納米顆粒(LNP)遞送系統的開發,並在膠質母細胞瘤和卵巢癌這兩種侵襲性和不可治癒的癌症模型中對其進行了評估。

該研究得通訊作者DanPeer教授表示,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證明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可以在活體動物身上有效治療癌症的研究,必須強調的是,這不是化療,沒有副作用,並且用這種方法治療的癌細胞將永遠不會再活躍起來。Cas9的分子剪刀切斷癌細胞的DNA,從而去除它,永久阻止癌細胞複製。

為了確定這項技術在治療癌症上的可行性,DanPeer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選擇了兩種最致命的癌症——膠質母細胞瘤和轉移性卵巢癌。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侵襲性最強的腦癌,診斷後預期壽命為15個月,5年生存率僅為3%。研究人員證明,僅用CRISPR-LNP進行一次腦內注射治療,就可以使患有膠質母細胞瘤的小鼠的平均壽命增加一倍,抑制腫瘤生長50%,提高生存率30%!

與此同時,卵巢癌是女性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致命的癌症。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卵巢癌晚期,此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儘管近年來取得了進展,但也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活下來。

為了治療擴散性卵巢癌,CRISPR-LNP也被研究團隊設計用於抗體靶向遞送,腹腔注射EGFR靶向的CRISPR-LNP可選擇性攝取到播散性卵巢腫瘤,體內可進行高達80%的基因編輯,抑制腫瘤生長,並提高小鼠80%的總生存率!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夠識別和改變幾乎任何基因片段,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以個性化的方式破壞、修復甚至替換基因的能力,儘管CRISPR在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臨床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因為需要一個有效的傳遞系統來安全、準確地將CRISPR傳遞到靶細胞。

而該研究中開發的CRISPR-LNP遞送系統,可以高效靶向腫瘤生存基因,這是一種創新療法,用於治療目前一些尚無有效療法的惡性腫瘤。

值得一提的是,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癌症治療,並非DanPeer團隊的「一家之言」,例如2020年3月9日,武漢大學程巳雪團隊就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Materials雜誌(IF=25.809)發表了題為:Aptamer/Peptide-Functionalized Genome-Editing System for Effective Immune Restoration through Reversal of PD-L1-Mediated Cancer Immunosuppression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天然聚合物的基因治療遞送系統,能夠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質粒特異性遞送至腫瘤細胞核,進而敲除β-catenin,下調腫瘤細胞上PD-L1表達,逆轉PD-L1介導的腫瘤免疫逃逸,增強T細胞對腫瘤的殺傷力!

總而言之,本研究基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脂質納米顆粒(LNP)開發的聯合系統——CRISPR-LNP在治療膠質母細胞瘤和轉移性卵巢癌小鼠模型上展示出驚人的潛力。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它將為治療其他類型的癌症、罕見的遺傳疾病和慢性病毒疾病(如愛滋病)開闢了無數新的可能性。

據悉,DanPeer教授團隊現在計劃繼續對血液類癌症以及杜氏肌萎縮症等遺傳疾病進行相關實驗,DanPeer教授表示,這種創新療法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用於人類,但對此持樂觀態度。正如12年前,當我們第一次談到基於mRNA的治療時,人們還以為這是科幻小說。

文章轉載自Bio生物世界,撰文|nagashi。

相關焦點

  • CRISPR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內成功治療癌症,且永久有效
    CRISPR-Cas9基因編輯具有永久破壞腫瘤存活基因的潛力,可以克服傳統癌症療法的重複劑量限制,提高治療效果。但Cas9和sgRNA的體積較大,對常規病毒和非病毒遞送系統來說具有一定障礙,且當前用於非肝臟組織和腫瘤的遞送系統所導致的基因編輯率相對較低。因此,需要實質上更高的編輯效率的新型遞送系統來提高癌症治療的有效性。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治療惡性腫瘤取得重大突破 活體動物上徹底摧毀...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治療惡性腫瘤取得重大突破 活體動物上徹底摧毀癌細胞  Emma Chou • 2020-11-19
  • 金斯瑞解讀|CRISPR/Cas9系統可以有效治療活體動物癌症
    CRISPR本身是指原核生物基因組內規律間隔成簇短回文重複序列,該序列衍生的RNA可引導蛋白質結合特定DNA片段,從而引起目標DNA上的雙鏈斷裂,以達到準確有效地編輯生命體內的部分基因的目的。近年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謂是生命科學領域熱手可熱的投資風口,有人將其形容為生命科學中的規則改變者。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6期: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
    CRISPR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 且永久有效近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基於此,開出了一種基於脂質納米顆粒的新型遞送系統CRISPR—LNP,可專門針對癌細胞並通過基因操作將其破壞該系統攜帶的一個遺傳信使(信使RNA),可對CRISPR酶Cas9進行編碼,Cas9作為剪切細胞DNA的分子剪刀會剪切癌細胞的DNA,從而使其失效並永久防止複製。最安全基因治療載體AAV 竟有潛在致癌性《自然·生物技術》的一項研究顯示AAV 基因療法有可能提升患癌風險。
  • Science子刊:CRISPR-Cas9基因編輯可以永久摧毀癌細胞,不再複製
    CRISPR-Cas9基因編輯有潛力永久破壞腫瘤存活的基因,其可以克服傳統癌症治療的重複給藥的限制,提高治療效果,並且需要較少的處理。2020年11月18日,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using targete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證實了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可以有效治療活體動物癌症。
  • 你可能不相信,CRISPR基因編輯科普第一人,其實是王力宏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收錄於話題#CRISPR基因編輯68個治療後18個月,兩名患者的骨髓和血液中等位基因編輯水平仍保持較高,骨髓中保持超過76%的編輯效率,血液中的編輯效率也保持在60%。且患者不再依賴輸血,循環血液中表達胎兒血紅蛋白HbF的細胞佔比達到99%。詳情:愛滋病治療
  • 既能改變性別出生比例,又能快速檢測新冠,基因編輯有多厲害?
    這是基因編輯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年,一方面是獲得了科學界最耀眼的獎項,另一方面是在治療各種疾病上取得了進展: 通過編輯基因可以改變動物性別,讓生雄性提升了25%的概率; 另外,令人頭疼的
  • 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
    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但未經醫學倫理報備》推薦閱讀據人民網今天報導,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世界上第一種基於CRISPR/Cas9的方法成功幹預哺乳動物的遺傳基因
    1月23日,據外媒報導,美國生物學家開發了世界上第一種基於CRISPR/Cas9的方法來控制哺乳動物的遺傳基因。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使用CRISPR/Cas9在各種動植物物種中編輯遺傳信息。
  • 對人胚胎進行CRISPR/Cas9基因編輯導致大片段DNA缺失
    這些研究人員對去年發表的一項似乎證實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可高度有效地修復大多數胚胎中的一個缺陷基因的北美研究(Nature, 24 Aug 2017, doi:10.1038利用CRISPR–Cas9成功校正人胚胎中的致病性突變)進行了調查。Thomas說,他們的研究為那項北美研究中實現的基因校正提供了另一種解釋:這種基因編輯技術並沒有修復小錯誤,而是產生了更大的錯誤。Thomas說,「基因編輯技術仍然是相對較新的,而且這個研究領域的一部分包括了解這些缺陷,這最終將讓我們能夠為遺傳疾病開發出最為安全的療法。」
  • 湖南湘雅醫院基因治療慢性疼痛動物實驗成功
    記者從湖南湘雅醫院獲悉,湘雅麻醉科鄒望遠博士在導師郭曲練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基因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動物實驗研究獲得成功,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一種針對PKCγ基因RNA幹擾的重組慢病毒載體構建及其應用」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慢性疼痛是一個世界性的醫療難題。」鄒博士介紹說,慢性疼痛是指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疼痛,也有人將其比喻為「不死的癌症」,常伴有情緒和心理異常變化。
  • 賴良學:全球第一條基因編輯克隆犬的誕生
    我和我的團隊成功培育出了中國第一隻基因編輯克隆犬「龍龍」。「龍龍」是基因編輯技術與體細胞克隆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這也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賴良學  克隆羊「多莉」的誕生,標誌著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的克隆技術成為現實。隨後,克隆豬、克隆牛等紛紛問世。
  • 國內首例PIK3CD基因缺陷患兒幹細胞移植治療成功
    反覆在國內多家醫院住院檢查,卻始終不能明確病因,直到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浩浩被確診患有PIK3CD基因缺陷,這是一種原發免疫缺陷的罕見病。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已診斷了25例此類疾病的患者,成為國內最早診斷並且累積病例最多的醫院,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 「瘋狂實驗」還是科技曙光 面對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網民...
    今天一條「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對此,微博評論區的網友眾說紛紜。
  • 基因解碼:量身訂做癌症治療
    癌症長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然而現在即使是晚期癌症,隨著致癌途徑的基因不斷被解碼,腫瘤科專家指出,未來每個癌症患者可以找到更符合自己的標靶藥,讓癌症治療朝向量身訂做。不過,目前沒有其他癌症像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般,只用1種標靶藥就可以控制得這麼好。鄭安理說,這顯示癌症往往不只1種基因突變在主導,必須嘗試不同的治療組合;且愈來愈多與癌症相關的生物標記被發現,有助於把患者量身分類,對應到更合適的藥物,而不是亂槍打鳥。
  • 治療多囊腎病重大突破全球首例阻斷致病基因寶寶誕生
    治療多囊腎病重大突破全球首例阻斷致病基因寶寶誕生 來源:新民網      記者:李若楠
  • 揭秘能有效治療多種癌症的「完美組合」!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墨菲特癌症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進行臨床研究鑑別出了一種能有效抵禦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新型藥物組合。研究者Gen-Sheng Feng說道,肝癌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地多,最近我們發現,剔除標準的癌基因會加重肝癌,肝臟擁有非常特殊的免疫耐受微環境,這也就是為何研究人員無法通過阻斷致癌信號來有效治療肝癌的原因了,利用在世界範圍內多項臨床試驗中使用的檢查點抑制劑免疫療法或許也會因為患者反應不良而產生不確定的結果。【4】Nature:重大突破!
  • CRISPR成功在靈長類中編輯類HIV病毒
    更重要的是,HIV作為一種逆轉錄病毒,它可以將其基因組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上,這意味著僅依靠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是不可能徹底治癒愛滋病患者的。這也迫使科學家們不斷尋找新的愛滋病治療方法。
  • 學術頭條:3周大嬰兒感染新冠9天康復,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
    日研究所稱現階段日本新冠病毒或來自歐洲 基因特徵接近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通過研究發布,3月以後在日本國內急速蔓延的新冠病毒有很大可能是通過歐美地區進入日本。他們對國內核酸檢測呈陽性的560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同時,該研究所也從世界各地收集了約4500人的的病毒數據,從而對基因特徵進行了分析。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然而遺憾的是,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快速進化,其遞送技術的發展極其緩慢和困難。而遞送之於基因編輯治療的重要性如同火箭之於登月。由於遞送技術的滯後發展,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應用困難重重,整個領域都在期待遞送技術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