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PIK3CD基因缺陷患兒幹細胞移植治療成功

2021-01-13 看看新聞Knews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血液科移植病房裡,12歲的浩浩今天完成幹細胞移植從層流倉裡轉到普通病房了。

浩浩自出生後就出現反覆的腹瀉、肝脾淋巴結腫大和肺部感染,又逐漸出現了腎臟損害、甲狀腺功能異常的臟器損害。反覆在國內多家醫院住院檢查,卻始終不能明確病因,直到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浩浩被確診患有PIK3CD基因缺陷,這是一種原發免疫缺陷的罕見病。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已診斷了25例此類疾病的患者,成為國內最早診斷並且累積病例最多的醫院,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兒科醫院幹細胞移植團隊和免疫科在發現浩浩對靶向藥物治療不敏感後,決定採取幹細胞移植治療,9月底,浩浩接受幹細胞回輸,經過近四周的移植後反應及排異反應,新的細胞在他的身體裡一點一點的成長,今天浩浩順利走出移植倉,也成為國內首例PIK3CD基因缺陷經幹細胞移植治療成功的患兒。

今天,是浩浩在幹細胞成功植入後從層流病房轉到普通病房觀察的重要日子,經過檢測,浩浩體內的基因缺陷得以糾正,疾病得到了根治。錢曉文教授表示,目前浩浩沒有出現移植後的排異反應,也沒有其他移植相關的併發症,血常規也恢復了,再經過1個多月的觀察,就可以出院了。

王曉川教授表示,血細胞恢復後免疫功能就開始慢慢恢復,但一般要1年多才能恢復到正常人水平。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瞿軼羿 攝像:陸駿 實習編輯:陸熠)

相關焦點

  • 湖南首例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腫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順利出倉
    紅網時刻1月7日訊(通訊員 梁輝 賀俊)「姐姐,我想你」「你要快點好起來,早點和爸爸媽媽回家過年」1月6日上午,湖南首例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腫患兒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經過在移植病房25天的治療,10歲的吉吉於2020年1月6 日順利出倉,轉入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隔離病房,這意味著他的生命即將邁向新的裡程。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以下數據表明,國外已經做過了大量的這種幹細胞移植,包括XP、IL-10RA缺陷等等,這些患者通過異基因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同樣可以達到臨床緩解的目的。對於IL-10RA缺陷,可能是我們臨床對於幹細胞移植選擇的比較多的案例。這組數據表明 IBD的患者,尤其是及早發炎症性腸病合併IL-10RA缺陷的,可以有通過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獲益。
  • 海南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兒童實體腫瘤 3歲女童重獲新生
    治療後病情反覆,孩子受盡折磨。去年底,王先生了解到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治療該腫瘤有很大優勢,於是決定讓孩子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兒童血液腫瘤年發病率為每年100/100萬—130/100萬,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就是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
  • 省內最小WAS症候群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17日上午9時40分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液科、遼寧省造血幹細胞移植醫學中心淨化倉門口,時隔26天,薛先生和愛人終於可以擁抱兒子茁茁了。出倉,意味著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這名5個月大的嬰兒,終於擺脫了罕見的家族遺傳病。
  • 救治三月齡基因缺陷炎症性腸病嬰兒 復旦兒科啟動首次國際會診
    日本醫生懷疑孩子患有先天基因缺陷,進行高通量基因測序,結果證實是白介素10受體A基因突變所致的極早髮型炎症性腸病。腸鏡檢查發現腸道內有很多潰瘍,有的潰瘍又深又大。據悉,白介素10受體A基因突變所致炎症性腸病在日本總共報導4例(其中2例死亡),京都醫生認為治療該病經驗有限,家長想回國治療,但限於疫情等原因無法成行,女嬰的診治陷入困境。
  • 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成功實施2例「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4例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後,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血液病診療中心白觀臣醫師團隊再次實現技術突破,近日分別為2例惡性血液病患者實施同胞全相合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和同胞單倍體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至此,泰安市中心醫院實現了白血病治療手段從化療到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再到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飛躍,填補了泰安市空白。
  • Blood:一種先天免疫性缺陷疾病被基因治療100%治癒
    故ADA缺陷導致成熟T、B淋巴細胞的嚴重不足,引發SCID,ADA缺乏症約佔遺傳性SCID的20%,未治療的患者很少存活至孩童期,患者的症狀可能過注射ADA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通過移植相容的正常骨髓得到糾正。該病是1990年第一個實施體細胞基因治療的人類遺傳缺陷性疾病。經過長達13年的追蹤,目前結果出爐,令人吃驚的是。
  • 遺失的保護傘,走近原發性免疫缺陷患兒
    實際上,PID種類繁多,目前共發現200多種已明確致病基因的PID。其病因錯綜複雜,主要是遺傳因素,另外胚胎、受精卵時期新發生的基因突變也是重要因素。由於過去的醫療條件沒有確診的PID家庭, 接連發生PID患者連續出生的悲劇也在不斷上演。 「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兒童接種卡介苗後全身感染,除去疫苗的問題,更有可能是孩子本身免疫系統有缺陷。」
  • 接受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侵襲性真菌病的管理_騰訊新聞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發生細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感染性併發症的風險較高,為患者帶來嚴重痛苦,延長治療時間。感染是血液系統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發生感染時常需中止化療。本文以近年來發布的指南為依據,總結接受化療或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患兒的侵襲性真菌感染(infectious mold infection, IMI)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 4歲男孩走路像個「小老頭」,臍血移植助「粘寶寶」獲新生
    患兒因體內缺乏粘多糖降解酶,導致粘多糖不能被分解,積聚在體內,對骨骼和臟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寧寧的IVa型是以生長遲緩、步態異常和骨骼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如果不治療,大多無法活過16歲。寧寧的爸爸先生說:「確診以後孩子他媽就離開了。但既然我生了他,就要對他負責,我想治好他。」上海的醫生告訴寧寧爸爸,粘多糖病的治療有兩種,一種是長期的酶替代,一種是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 我國兒童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臨床特徵被闡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免疫科主任陳同辛帶領課題組,首次闡明了我國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臨床特徵,並發現了11種新型突變基因。
  • 從「幹細胞治癒近視眼」上熱搜 看幹細胞治療眼疾的進展
    白內障治療手段包括了藥物與手術治療,但藥物治療的成效不盡人意,手術治療為目前較為常規的治療手段。手術治療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導致重症炎症和併發症,甚至是不可逆性眼盲。幹細胞研究的進展為白內障患者帶來了一種有希望的方法。文獻顯示,國內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研究團隊利用內源性幹細胞對紐西蘭兔、食蟹猴和先天性白內障患兒進行治療,成功地實現了功能性晶狀體的再生[1]。
  • 我省成功實施首例脊髓性肌萎縮症患兒治療
    ▲醫生正在為患兒進行鞘內注射治療。省兒童醫院供圖罕見病病種繁多且病因複雜,存在著診斷難、治療難的問題,日前,省兒童醫院成功實施了我省首例嬰幼兒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患者的基因修飾藥物-諾西那生鈉鞘注治療,意味著我省在該罕見病的治療上由無藥可醫轉變為有法可治,我省罕見病診療面進一步擴大。琪琪(化名)9個月大時被母親發現運動能力差,隨後在省兒童醫院被確診為脊髓性肌萎縮(SMA)。
  • 復旦兒科首次遠程國際多學科會診一名有基因缺陷的炎症性腸病嬰兒
    於是李寶在大阪一家綜合性醫院的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住院治療,6月17日還出現了嚴重的口腔潰瘍,之後還有廣泛的皮膚紅斑,治療40天後,李寶的體溫和超敏C反應蛋白一直居高不下。7月16日,李寶被轉到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醫生給予地塞米松、環孢黴素、丙球等治療,但效果欠佳,李寶仍有反覆腹瀉,間斷髮熱。
  • 【病例報告】白細胞介素7受體α基因缺陷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一例
    女,4.5月齡,以「腹瀉2周、咳嗽10 d、發熱1 d」就診,結合既往史、臨床表現及外周淋巴細胞絕對計數、淋巴細胞亞群、基因檢測,診斷為白細胞介素7受體α(IL7R)基因缺陷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患兒2處基因突變分別來自雜合子的父母,父母健康,符合家系共分離。診療與隨訪:結合患兒既往史、臨床表現、ALC、淋巴細胞分類與計數以及基因檢測,根據泛美免疫缺陷組織和歐洲免疫缺陷協會的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CID)診斷標準,患兒IL7R基因缺陷導致SCID診斷成立。
  •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進展_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_血液病_移植抗...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療各種惡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
  • 基因編輯新突破 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症可能有救了
    據外媒消息,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修復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症——X 連鎖慢性肉芽腫病(X-CGD)患者造血幹細胞中的缺陷基因。科學家將修復的幹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這些幹細胞會發育成具有正常功能的白細胞,這也證明可以使用這一方法治療患有 X-CGD 疾病的患者。
  • 基因缺陷修正首次在幹細胞中實現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對遺傳疾患皮膚細胞中的基因缺陷進行了修補,進而將這些組織轉化成了能扭轉疾患病情的幹細胞,從而在基因重組過程中,製造出了無遺傳缺陷、功能強大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