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od:一種先天免疫性缺陷疾病被基因治療100%治癒
故ADA缺陷導致成熟T、B淋巴細胞的嚴重不足,引發SCID,ADA缺乏症約佔遺傳性SCID的20%,未治療的患者很少存活至孩童期,患者的症狀可能過注射ADA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通過移植相容的正常骨髓得到糾正。該病是1990年第一個實施體細胞基因治療的人類遺傳缺陷性疾病。經過長達13年的追蹤,目前結果出爐,令人吃驚的是。
-
遺傳性失明新療法——基因療法
一項新研究利用基因療法,成功地改善了幾十位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患者的視力。很特別的是,儘管研究對象都只有一隻眼睛接受治療,但是78%的患者兩隻眼睛的視力都得到明顯改善。
-
基因缺陷是過敏元兇
英國和瑞士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過敏元兇——基因缺陷,並希望藉此開發醫治花粉過敏等過敏症的新療法,為患者帶去福音。 關鍵基因 過敏症狀來自免疫系統錯誤識別如沙礫、花粉、花生以及貓毛等過敏原,將其視為威脅,並指揮人體產生組胺抗體,對人體的一些正常細胞和組織發起攻擊,並引發諸如瘙癢、哮喘及打噴嚏之類症狀。
-
常見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胚胎胸腺移植有效,但T細胞可能在胸腺外組織中成熟,故隨年齡增長病性可自然緩解,5歲前常可恢復正常。無胸腺的裸鼠是T細胞選擇性缺陷的天然動物模型。 (二)T細胞活化和功能缺陷 近年才有此方面報導,其機制可能有:T細胞受體(TCR):CD3複合物表達缺陷;TCR:CD3複合物信號傳導異常;IL-2和IFV-γ等細胞因子產生缺陷;IL-2或IL-1受體表達缺陷。
-
基因編輯讓嬰兒對愛滋病免疫?消息引發倫理安全性大討論
基因編輯讓嬰兒對愛滋病免疫?消息引發倫理安全性大討論金羊網 作者:林園 郭起 沈婷婷 2018-11-26 金羊網訊 記者林園 郭起 沈婷婷報導:「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遺傳性 CARD9 基因缺陷可引起致命性深皮膚真菌感染
>研究要點: 深度皮膚真菌感染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CARD9基因缺陷相關,其可能是CARD9基因缺陷的一個重要臨床表現。 CARD9基因發生兩個新的突變,一個是R101C的錯義突變,另一個為Q289X的無義突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角質形成細胞的缺陷可能是引起皮膚真菌侵襲CARD9缺陷患者真皮的原因,因為Q289X的突變導致了表達缺失,R101C的突變引起患者單核細胞衍生的樹突狀細胞較低的表達水平。
-
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
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但未經醫學倫理報備》推薦閱讀據人民網今天報導,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基因編輯嬰兒有沒有可能成為「超人」或「怪胎」?
知名的疫苗科普人陶醫生發文說: 我預測,這件事將在 24 小時後引爆全球,中國政府將發表聲明,聯合國可能召集緊急會議,出臺對人類自身轉基因研究的嚴格限制法規。 知乎熱榜上有大V評論說: 這是歷史性的突破,只不過,這次突破的,是人類倫理的底線。
-
350餘種免疫缺陷病基因圖譜新添一員
今天(12月12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全新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本文通訊作者之一、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免疫科主任王曉川教授坦言,此項研究對於因免疫相關性疾病導致的不明原因發熱患兒來說將帶來全新的診治思路和有效診治方法。
-
既能改變性別出生比例,又能快速檢測新冠,基因編輯有多厲害?
>線粒體遺傳疾病、鐮狀細胞病等也都將被治癒; 基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紙,能夠大大提高檢測效率並且降低操作難度和檢測成本…… 2020年「火了」,因為新冠疫情,世界仿佛瞬間停止了,又緩慢啟動了,成千上萬的生命科學家在努力研究新冠病毒是如何對人體造成嚴重破壞
-
折耳貓基因缺陷有什麼症狀?基因缺陷發病期是什麼時候?
折耳貓基因缺陷的注意事項: 1、明明是折耳貓是好動的,可它1歲前卻不愛動,老是坐在同一地方。折耳貓是天生頑皮,若出動到毛毛棒他也不為所動的話,可能是因為折耳貓感到痛楚所以避免走動。 2、折耳貓很乖,從沒有跳上主人的床、窗臺、餐桌或者椅子上。
-
治療耳聾將遺傳物質輸送到內耳的細胞中「取代」了缺陷基因
特拉維夫大學(TAU)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一種創新的耳聾治療方法,將遺傳物質導入內耳細胞。遺傳物質「取代」了基因缺陷,使細胞能夠繼續正常運轉。 科學家們能夠防止對耳聾有基因突變的小鼠聽力的逐漸惡化。他們堅持認為,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可能導致在治療兒童出生的各種突變,最終導致耳聾的突破。 這項研究由TAU的Sackler醫學院和Sagol神經科學學院人類分子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系的KarenAvraham教授領導。這篇論文發表在EMBO分子醫學2020年12月22日。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如果被證明對人類安全有效,該技術可以為諸如溼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等常見疾病的患者提供一種新的,更持久的治療選擇,並且它有可能替代遺傳性視網膜疾病患者的缺陷基因。這種由兩部分組成的方法涉及將一個編碼免疫激活物的基因注射到腦瘤部位中並服用一種激活這個基因的藥物,從而導致免疫激活物---白細胞介素12(IL-12)---的產生和免疫細胞滲入到腫瘤組織中。這些結果還提示著這種治療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
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科學家能夠防止患有耳聾基因突變的小鼠聽力逐漸下降。於是他們認為,這種新穎的療法可以在各種突變導致耳聾的兒童治療上取得突破。這項研究是由TAU薩克勒醫學院和薩戈爾神經科學學院人類分子遺傳與生物化學系的Karen Avraham教授領導。
-
基因解碼研究新突破:魚鱗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此外,魚鱗病的發病機制複雜多樣,也可能由於某種症候群導致,看似沒有關聯的疾病可能是由相同或者不同的基因突變導致。 因此,不同類型的基因突變引發的魚鱗病,如果能儘早查明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可提高患者預後。
-
基因缺陷引起的嬰幼兒肺間質疾病
少數SP-B缺陷為部分缺陷,造成SP-B產生減少或SP-B前體不能進一步加工成成熟的SP-B。小鼠實驗證實,當SP-B水平降低至生理水平20%-25%時,將發生肺疾病。部分缺陷的嬰兒開始症狀輕微、無需機械通氣和進一步治療,臨床診斷可能延遲,可能存活數月至數年。
-
科學家發現大腦基因缺陷導致自閉症
近日,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取得突破,發現大腦發育中一個重要基因的功能缺陷可導致自閉症。自閉症譜系障礙是由腦發育異常導致的常見精神疾病,簡稱自閉症。其臨床表現為重複刻板行為、社交障礙及語言發育遲滯。科學家發現自閉症具有很高的遺傳性,並為此開展了大規模的測序研究。但在已經確認的數以百計潛在的自閉症相關基因中,只有少數基因得以確認,致病機制的研究更為缺乏。
-
科學家發現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發現的一種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2日電 (陳靜羅燕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12日披露,該院臨床醫生攜手浙江大學、哈佛大學基礎研究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
-
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報導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與傳統的核酸編輯技術需要向細胞同時遞送編輯酶(如Cas蛋白)及嚮導RNA不同,LEAPER系統僅需要在細胞中表達嚮導RNA即可招募細胞內源脫氨酶實現靶向目標RNA的編輯。利用該技術,研究人員在一系列疾病相關基因轉錄本中實現了高效、精準的編輯,並成功修復了來源於Hurler症候群病人的α-L-艾杜糖醛酸酶缺陷細胞。該技術的建立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疾病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工具。
-
AJHC:科學家發現一種新代謝疾病的基因缺陷
這種疾病是罕見的,但可能是毀滅性的。遺傳學家Tamim Shaikh博士說:患此種罕見疾病的人不能正確處理維生素B 12 。這些人會有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發育遲緩,癲癇,貧血,中風,精神病和老年痴呆症等。這一發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幫助醫生診斷疾病,最終可能導致預防或治療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