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雜誌最新發布!350餘種免疫缺陷病基因圖譜新添一員

2020-12-05 健康界

作者:長三角健康

作者:高雅靜 羅燕倩

儘管檢測手段和方法不斷進步,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至今仍是常見而且重要的臨床難題之一。今天(12月12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全新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本文通訊作者之一、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免疫科主任王曉川教授坦言,此項研究對於因免疫相關性疾病導致的不明原因發熱患兒來說將帶來全新的診治思路和有效診治方法。

復旦兒科供圖,下同

據悉,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醫生和浙江大學及哈佛大學基礎研究科學家通力協作取得的研究成果,闡明了受體相互作用絲氨酸/蘇氨酸激酶1(RIPK1)基因突變導致RIPK1無法被切割引起的炎症和周期性發熱,並對這一基因突變在炎症產生、細胞死亡等機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這種類型的變異。

臨床引起不明原因發熱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腫瘤及免疫相關性疾病。隨著疾病譜改變,免疫相關性疾病逐漸成為不明原因發熱重要因素之一,王曉川介紹,「我們已明確一些免疫相關性發熱與基因突變有關,這意味著『宿主』有出生免疫缺陷的基礎。」

2歲的童童(化名)出生後2月齡起出現反覆發熱,每次發熱持續數天,間隔8-10天再次反覆,在當地多次住院治療仍不能明確原因。2017年10月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免疫科住院治療,全面臨床評估後,排除感染、風溼以及腫瘤性疾病所致發熱。此外還有淋巴增殖,多種促炎症細胞因子增高,上述信息提示患兒的免疫系統可能存在固有缺陷。

論文第一作者、復旦兒科醫院免疫科孫金嶠教授表示,在臨床發現問題後,復旦兒科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周青教授團隊和哈佛大學袁鈞瑛教授團隊,進一步分析患兒的基因測序數據並開展了一系列的基礎研究。最終發現患兒RIPK1的p.D324V位點存在新發變異。

「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這種類型的變異。」孫金嶠教授表示,RIPK1(Receptor-Interacting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1)是受體相互作用蛋白(RIP)激酶家族的一員,參與了決定細胞「生死存亡」的多種重要信號通路,其激酶活性在RIPK1依賴的細胞凋亡和細胞程序性壞死進程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實際上,通過以往的研究發現,小鼠RIPK1對應位點(Asp325)突變會引起胚胎致死,主要是由於增多的細胞凋亡和程序性壞死,同時敲除Ripk3和Fadd,或者Mlkl和Fadd可以逆轉這一致死表型。然而,人類RIPK1該切割位點變異對這些重要信號通路及人類健康的影響未有報導。

團隊通過一系列深入的免疫評估指向了自身炎症性發熱的可能;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取患兒成纖維細胞培養所獲得的結果與其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及MEFs結果相反,患兒在TNF的刺激下成纖維細胞的死亡和促炎症因子IL-6的產生均較正常對照減少;並且成纖維細胞RIPK1和TNFR1的表達也被下調。

這一結果表明人與小鼠的結果並不完全相同,也解釋了RIPK1 p.D324V變異在人與小鼠致病的差異,同時表明RIPK1參與細胞和機體炎症調控的組織差異和複雜性。結合研究成果,復旦兒科團隊在今年3月起給患兒採取了託珠單抗治療,他的發熱頻率和持續時間均較前好轉。

12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課題組、哈佛大學醫學院袁鈞瑛教授團隊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王曉川課題組聯合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A dominant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non-cleavable variants of RIPK1」,本研究首次發現人類RIPK1非切割變異導致自身炎症性疾病並解析其發病分子機制。

結果表明不能切割的RIPK1可以促進其激酶活性,導致細胞凋亡、細胞程序性壞死增加、炎症因子上調,為臨床提供更加合理、科學的治療建議,從而極大緩解病人的臨床症狀;同時還發現病人不同種類細胞響應外來刺激的異質性,豐富了RIPK1在調節不同種類細胞死亡中的作用。

根據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專家組2017年版分類,可分為9大類,共354種疾病,明確致病基因344個。近年來隨著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每年都有數十種新的致病基因被發現,而此項研究是由中國臨床醫生和基礎科學家通力協作主導發現的全新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希望通過臨床發現問題,再由基礎科學家介入,最終找到有效的治療手段和辦法幫助到更多患兒。」王曉川教授表示。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

相關焦點

  • ...研究成果:中國臨床、基礎科學家協作發現一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12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全新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  初步的全外顯子高通量基因測序和免疫分析排除了各種已知的免疫缺陷病,患兒的反覆發熱情況並未改善,作為本文第一作者、上海市援青幹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免疫科孫金嶠教授坦言,在臨床發現問題後,復旦兒科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周青教授團隊和哈佛大學袁鈞瑛教授團隊,進一步分析患兒的基因測序數據並開展了一系列的基礎研究。最終發現患兒RIPK1的p.D324V位點存在新發變異。
  • 科學家發現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發現的一種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2日電 (陳靜羅燕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12日披露,該院臨床醫生攜手浙江大學、哈佛大學基礎研究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
  • 基因編輯新突破 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症可能有救了
    據外媒消息,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修復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症——X 連鎖慢性肉芽腫病(X-CGD)患者造血幹細胞中的缺陷基因。科學家將修復的幹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這些幹細胞會發育成具有正常功能的白細胞,這也證明可以使用這一方法治療患有 X-CGD 疾病的患者。
  • 我國兒童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臨床特徵被闡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免疫科主任陳同辛帶領課題組,首次闡明了我國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臨床特徵,並發現了11種新型突變基因。
  • 常見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一)性聯低丙種球蛋白血症  首例病於1952年由Bruton報導,故亦稱Bruton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為最常見的先天性B細胞免疫缺陷病。  患兒血清Igs水平很低或測不出,外周血和淋巴組織中b 細胞減少或缺乏,淋巴結中無生發中心,組織中無漿細胞。
  • 【病例報告】白細胞介素7受體α基因缺陷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一例
    ,診斷為白細胞介素7受體α(IL7R)基因缺陷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父母非近親婚配,胞姐5歲,體健,家族中無免疫缺陷病史。患兒2處基因突變分別來自雜合子的父母,父母健康,符合家系共分離。診療與隨訪:結合患兒既往史、臨床表現、ALC、淋巴細胞分類與計數以及基因檢測,根據泛美免疫缺陷組織和歐洲免疫缺陷協會的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CID)診斷標準,患兒IL7R基因缺陷導致SCID診斷成立。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Blood:一種先天免疫性缺陷疾病被基因治療100%治癒
    腺苷脫氨酶缺乏病是一種嚴重的免疫缺陷症,腺苷脫氨酶的缺乏可使T淋巴細胞因代謝產物的累積而死亡,從而導致嚴重的聯合性免疫缺陷症(SCID)。通常導致嬰兒出生幾個月後死亡。腺苷脫氨酶(ADA)基因位於20q13-qter,編碼一條含363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鏈。ADA缺陷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測定紅細胞的ADA水平,在雜合子中ADA僅為正常的一半。
  • 關注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 讓愛不再罕見
    上海2019年4月22日 /美通社/ --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是由於先天因素或遺傳因素導致免疫系統缺陷,機體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組臨床病症。在過去的20多年中,已有354種 PID 被逐步發現,隨著對免疫缺陷的研究不斷深入,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
  • 基因缺陷是過敏元兇
    過敏看似小病,嚴重時卻可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英國和瑞士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過敏元兇——基因缺陷,並希望藉此開發醫治花粉過敏等過敏症的新療法,為患者帶去福音。 倫敦帝國學院和瑞士變應性疾病和哮喘研究所的科學家在12月27日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找到了調節性T細胞無法生成的原因。 研究者通過分析調節性T細胞生成機制及它們和相關基因的聯繫,發現一種GATA—3基因。
  • 細胞免疫缺陷病
    細胞免疫缺陷病系胸腺發育不良、核苷磷酸化酶( PNP ) 缺乏等致使T淋巴細胞發育和代謝障礙所致,臨床上常見者為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症,除胸腺發育不良外,常常同時伴有甲狀旁腺發育不良。
  • 先天免疫缺陷病診療有福音流式細胞術向全國推廣
    圖說:流式學院培訓班第一期迎來正式開課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李若楠/攝【新民網·最新報導】對於確診免疫缺陷的患兒君君(化名)而言,雖然需要終身注射,但他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身體上也並未留下後遺症,很多家庭因為遲遲沒有得到確診而付出了殘疾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 國內首個魚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破譯
    國內首個魚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破譯2014-02-13 10:5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青島日報        瀏覽量: 1874 次 我要評論   國內首個完成的魚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也是國際首個比目魚基因組——半滑舌鰨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日前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自然·遺傳》發表。這也是我國漁業領域在此雜誌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鳥基因組圖譜、新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該研究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轉錄因子是先天免疫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後汪激揚和王如意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寧約瑟等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起源再添新證據!科學家發現,帕金森病和腸道...
    帕金森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帕金森病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和死亡,導致多巴胺水平降低。乍一看只是大腦的問題,但其實在過去的研究中,就有研究人員指出,帕金森病和免疫系統還有腸道都有關聯。
  • 基因工程專業英語詞彙
    gene 基因擴增 gene amplification 基因表達 gene expression 基因圖譜 gene mapping 基因庫 gene pool 基因治療 gene therapy 基因轉移 gene transfer 遺傳密碼 genetic code (ATGC) 遺傳諮詢 genetic counseling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癌變及遺傳性疾病等是因體內某種基因缺乏、缺陷或突變引起的,因此對這種基因進行替代、修復和增補,就能治療這些疾病,從而控制這些疾病的發生,故稱基因治療。因此,潘氏細胞是針對腸道腫瘤的基於免疫的新細胞靶標。該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通訊生物學》上。DOI:10.1038 / s42003-020-0989-y2020.6.17癌細胞對半乳糖不耐受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普通癌細胞中的一個弱點:糖缺乏彈性。
  • 基因相關詞彙(英漢)
    gene  基因擴增 gene amplification  基因表達 gene expression  基因圖譜 gene mapping  基因庫 gene pool  基因治療 gene therapy  基因轉移 gene transfer  遺傳密碼 genetic code (ATGC)
  • 中國發布首個海洋生物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首張貝類
    新華網青島7月31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中國科學家31日在青島宣布,他們繪製完成了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組序列,也是世界上首張貝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國範介紹說,根據繪製成功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發現牡蠣基因組由8億個鹼基對組成,大約包含2萬個基因,基因組數據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遺傳多樣性的結論。據張國範介紹,牡蠣全基因組序列的完成對牡蠣養殖和減少牡蠣所帶來的海洋生物汙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而且也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