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2021-01-13 澎湃新聞
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2020-12-28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收錄於話題#最新研究169個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耳聾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感覺障礙,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穎的療法可以在各種突變導致耳聾的兒童治療上取得突破。

耳聾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感覺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當今全球約有十億人存在聽力受損,每20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聽力障礙,而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1名聾人。這些情況中大約一半耳聾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

目前,大約有100種與遺傳性耳聾相關的基因。

科學家能夠防止患有耳聾基因突變的小鼠聽力逐漸下降。於是他們認為,這種新穎的療法可以在各種突變導致耳聾的兒童治療上取得突破。

這項研究是由TAU薩克勒醫學院和薩戈爾神經科學學院人類分子遺傳與生物化學系的Karen Avraham教授領導。於2020年12月22日《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發表了論文,題為:「Neonatal AAV gene therapy rescues hearing in a mouse model of SYNE4 deafness」。

「幾年前,我們在兩個以色列家庭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耳聾疾病,此後在土耳其和英國也發現了這種耳聾疾病。這種耳聾表現為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缺陷基因,出生時聽力正常,但是在兒童時期他們逐漸失去聽力。這種突變會導致耳蝸內毛細胞中細胞核的定位錯誤,而且它們是聲波受體,對聽力至關重要。這種缺陷導致毛細胞變性並最終死亡。於是我們重點研究了由SYNE4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耳聾。」 Avraham教授報告說。

一隻被治療的老鼠的毛細胞的3D翻譯。核染成藍色,細胞骨架染成綠色,Nesprin 4染成紅色。圖片提供:特拉維夫大學Shahar Taiber

「我們實施了一種創新的基因療法技術,我們創造了一種無害的合成病毒,然後將病毒注射到小鼠的內耳,使其進入毛細胞並釋放其遺傳有效載荷。這樣做,我們修復了毛細胞中的缺陷,並使它們發育成熟發揮正常功能。」,Shahar Taiber說。

這項研究的合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傑弗裡·霍爾特教授說:「孩子出生後不久進行該治療,然後使用生理和行為測試監測小鼠的聽力,發現經過治療的小鼠的聽力恢復正常,其敏感性幾乎與健康小鼠相同。」

科學家們現在正在為其他突變引起的耳聾開發類似療法。

NIDCD / NIH內耳基因治療計劃和醫學博士Wade Chien教授說:「這項重要研究表明,內耳基因治療可以有效地應用於SYNE4耳聾的小鼠中,挽救其聽力。這項研究是越來越多的文獻中的一部分,表明基因治療可以成功地應用於遺傳性聽力受損的小鼠,並且表明了基因治療作為耳聾治療的巨大作用。」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scientists-gene-therapy-deafness.html

【2】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5252/emmm.202013259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治療耳聾將遺傳物質輸送到內耳的細胞中「取代」了缺陷基因
    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5億人聽力受損,這一數字預計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翻一番。每20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聽力障礙,每1 000名兒童中就有1名為聾人。在這些病例中,大約一半的耳聾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目前約有100個與遺傳性耳聾相關的不同基因。
  • 新研究:科學家開發基因治療方法,先天耳聾可被治癒
    60%的聽力損失病例可以確定是由遺傳原因引起的,超過120個基因與人類非症候群性聽力損失相關。儘管在聽覺系統生理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仍然沒有針對人類聽力損失的生物治療方法。學界正在加緊開發各種類型聽力損失的基因、細胞和藥物療法,但目前的治療選擇仍主要限於聲音放大和耳蝸植入等物理形式。
  • 遺傳性失明新療法——基因療法
    一項新研究利用基因療法,成功地改善了幾十位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患者的視力。很特別的是,儘管研究對象都只有一隻眼睛接受治療,但是78%的患者兩隻眼睛的視力都得到明顯改善。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這些發現為開發治療遺傳性心律失常的單劑量基因療法提供了可能,而且也可能為治療更為常見的心律失常(比如心房顫動)的單劑量基因療法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irculation期刊上。 研究者Vassilios Bezzerides博士說道,「我們希望能夠提供長期發揮作用的單劑量基因療法。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初步發現表明該療法可提供功能改善大於照護標準下觀察到的改善。DOI:10.1126 / scitranslmed.aaz04632020.6.4通過基因療法恢復視力巴塞爾分子與臨床眼科研究所(IOB)的科學家與德國靈長類動物中心(DPZ)-哥廷根的萊布尼茲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同事一起,開發了一種基於基因療法的全新治療方法。
  • 聽力受損耳朵不好使,選擇助聽器還是人工耳蝸
    聽覺障礙可能除了影響社交,還可引起頭暈、頭痛、失眠等症狀,甚至導致一些精神心理疾病,對於幼兒,更有可能因聾致啞,影響一生。聽力受損耳朵不好使了到底怎麼辦?先來說下,人是怎麼聽到聲音的:聲波帶動空氣振動傳入耳道,撞擊鼓膜,帶動中耳內的聽小骨一起振動;振動經過耳蝸後帶動聽毛細胞振動,同時轉化為電化學信號;聽神經把這個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一解析,就得到聲音了。
  • 耳聾可以逆轉,科學家們找到新方法讓人重新長出受損的耳毛細胞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如何再生耳朵中對聽力至關重要的細胞。 羅切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病毒、基因甚至現有的藥物都可能引發內耳小毛髮生變化。 這些毛髮是拾取聲音的第一步,它們不會隨著年齡增長或過度暴露在聲音,而自然地新陳代謝。 一旦失去它們,人類就不會再生毛細胞,從而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傷。
  • 基因療法有望治療因HBB基因突變導致的多項血液疾病
    鐮刀細胞貧血症(sickle cell anemia)和β-地中海貧血(β-thalassemia)都是由於編碼成人血紅蛋白β亞基的HBB基因上出現突變而導致的遺傳性貧血症。這些疾病患者可能終生需要接受輸血或者其它療法的治療。已有研究表明,在成人中重新表達胎兒血紅蛋白可以起到緩解貧血症狀的作用。但是編碼胎兒血紅蛋白的基因在胎兒出生之後就停止表達了。
  • 聽力受損年輕化作息不規律成主因 拖延病情致耳聾
    近年來,聽力受損患者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過度的娛樂活動、作息不規律已成為病發的主要原因。此外,挖耳朵、長期戴耳機聽音樂等不良習慣也容易導致發病。
  • 基因編輯新突破 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症可能有救了
    據外媒消息,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修復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症——X 連鎖慢性肉芽腫病(X-CGD)患者造血幹細胞中的缺陷基因。科學家將修復的幹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這些幹細胞會發育成具有正常功能的白細胞,這也證明可以使用這一方法治療患有 X-CGD 疾病的患者。
  • 耳鼻咽喉科名醫李勇保護聽力秘訣 不戴入耳式耳機·都市快報
    打球時與隊員撞了一下,雙耳失聰了 頭上被扇一個巴掌,也可致耳聾 正上小學五年級的小顧,前不久,打籃球時,不小心與隊員頭和頭撞在了一起,當時覺得頭暈,耳朵像被東西蒙住了一樣,完全聽不到了。可小顧到第二天才去醫院,檢查確診為「前庭導水管擴大」。 前庭導水管是內耳的一個重要的功能通道,它異常擴大或發育不全,是造成部分先天性耳聾或內耳眩暈症的直接原因。
  • 基因治療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11月13日,一次革命性的醫學試驗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開展,目的是為44歲的布萊恩·馬德治療亨特氏症候群。這是科學家首次嘗試在人體內直接進行基因編輯。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12月19日宣布,已批准美國火花基因療法公司的Luxturna基因療法,用於治療特定遺傳性眼疾的兒童和成人患者。
  • 耳朵在訴說
    咽鼓管是連接中耳與鼻咽部的通道,正常情況下,它是打開的,能使內耳壓力與外部氣壓達到穩定狀態。打哈欠時,咽鼓管是閉著的,這就會引起耳部通氣不順暢,耳內氣壓不足,產生跟坐飛機、乘高空纜車時一樣的悶脹感,感覺聽到異響。7、耳朵會影響味覺。研究表明,28%~80%的中耳手術患者會出現味覺異常問題。這是因為穿過中耳的鼓索神經連接著味蕾和大腦,一旦耳朵受損,就很可能影響味覺的判斷能力。
  • 美批准遺傳病基因療法上市 針對罕見失明症患者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新媒體專電;美媒稱,美國火花基因療法公司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首個在美國上市的遺傳病基因療法。這種療法能夠用功能正常的基因替換有缺陷的致病基因,其價格可能超過100萬美元。
  • 掏耳朵享受有風險 患者檢查發現蟑螂爬進耳朵
    更加可怕的一種情況是,有的外行採耳手勢不對,很有可能導致鼓膜受傷,輕則疼痛,重則鼓膜出血,帶來聽力下降的問題,嚴重的甚至需要手術進行修補。看來,耳屎,可能是對人類最友善的屎了。耳機讓耳朵迅速衰老有很多朋友發現自己耳朵有瑕疵,是在考駕照的時候。
  • 耳朵常常出現的症狀有哪些類型?
    聽力損失的類型 (1)傳導性耳聾:常見病因有耵聹堵塞耳道、中耳炎、耳硬化症、聽骨鏈中斷等使聲音不能有效傳遞。受損部位:外耳或中耳。治療方法:一般症狀都能以藥物或手術治癒或減輕,否則可使用助聽器,效果大都良好。
  • 路上戴耳塞聽歌 不知不覺耳朵「老了」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耳朵也會老,首先會聽不清高頻音。長期高音量聽耳機的年輕人,受損的也是高頻聽力。除了年齡和噪聲,傷耳的還有哪些因素?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張宏徵給大家逐一介紹。目前醫學界已知的耳聾基因有100種以上,國人常見的耳聾基因的主要有4種:GJB2、GJB3、SLC26A4和線粒體基因突變,約70%的遺傳性耳聾由這些基因突變導致。張宏徵提醒,若男女任一方家族有先天性耳聾患者,在婚前或計劃懷孕前,雙方都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  還有一些找不到遺傳的線索,稱為先天性非遺傳性耳聾,原因包括孕期病毒或細菌感染或不正確用藥等導致胎兒發育問題。
  • 基因解碼研究新突破:魚鱗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佳學基因研究發現,基因因素是導致魚鱗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導致魚鱗病的致病基因有數百種,這些基因編碼皮膚最外層(表皮)蛋白質。與魚鱗病有關的皮膚異常破壞了表皮的正常形成,導致調節體溫、保水性、抵抗感染等機制出現障礙。
  • 常興點評|Nature裡程碑:鹼基編輯療法獲突破!治療早衰症,小鼠壽命...
    2003年,NHGRI的高級研究員Francis Collins團隊發現,早衰症是由名為LMNA(lamin A)的基因突變所致,該基因序列第1824位點發生了C·GT·A鹼基突變,即有一個DNA鹼基C突變成了T。這種點突變增加了毒性蛋白progerin的產生,progerin可通過破壞細胞核結構來損傷細胞,從而導致快速的衰老過程。
  • 愛耳日:小兒中耳炎不可拖延 及早治療可恢復聽力
    核心提示:中耳炎的常見症狀包括耳痛、流膿、聽力下降、發熱、嘔吐、煩躁、食慾減退等。家長們只要細心留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便不難發現中耳炎的發病信號。比如孩子經常撓耳朵、煩躁、拒食、看電視把聲音開得很大、老師講課聽不清楚等,便極有可能是中耳炎的徵兆。   不少嬰幼兒反覆撓耳朵,家長們看在眼裡卻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