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缺陷修正首次在幹細胞中實現

2021-01-13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對遺傳疾患皮膚細胞中的基因缺陷進行了修補,進而將這些組織轉化成了能扭轉疾患病情的幹細胞,從而在基因重組過程中,製造出了無遺傳缺陷、功能強大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
  
    該實驗證明,可以通過使用病人自身細胞製造出剔除掉遺傳缺陷的健康幹細胞,用於治療帕金森疾病、馬達神經疾病和糖尿病等基因遺傳疾病。雖然目前尚未在人體治療中進行測試,但此項成果可能標誌著有效治療遺傳疾病新紀元的開端。相關研究發表在5月31日的《自然》雜誌上。     

  美國加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發育生物學家胡安·卡洛斯·伊茲皮索阿·貝爾蒙特領導了此項概念性研究,研究團隊由美國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

  科研人員將研究重點集中於患有罕見的範可尼貧血症的患者身上,這種疾病可導致骨骼出現問題及骨髓衰竭,增加了患者罹患癌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從6名患者身上獲取了皮膚細胞,然後利用一個病毒運送與病情相關的一個缺陷基因的功能性副本。此方法曾被證明可糾正小鼠身上的基因缺陷。

  接下來,研究人員利用細胞重組技術誘導出糾正患者遺傳性貧血所需的健康血液細胞。細胞重組技術在過去兩年裡被用於將細胞變成可生長成任何類型組織的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重組技術引入了4個在胚胎發育中呈活性的基因,進而將細胞的基因表達改變為一種類似於胚胎細胞而不是成體細胞的模式。

  為了測試此療法,研究人員需要從基因修正的iPS細胞生長出血液祖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回患者體內,以供應健康的血液細胞。但貝爾蒙特發現,研究過程中產生的iPS細胞並不適合於臨床應用。

  貝爾蒙特說,在利用iPS源性細胞進行任何臨床試驗前都必須解決一些嚴重關切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致癌問題,這是因為病毒交付的用於重組皮膚細胞的基因甚至在編程後仍能根植於細胞的DNA中。這些基因在細胞分化過程中保持著活性,大大增加了罹患癌症的長期風險。最近,科學家們已陸續發表了兩種可不使用病毒來製作iPS細胞的方法,也許可以克服上述問題。

  到目前為止,貝爾蒙特的方法只適用於那些已確定為遺傳缺陷的疾病。血液疾病有可能成為基因修正療法的第一目標,因為這些修正細胞可經骨髓移植很容易地植回患者體內。

  貝爾蒙特認為,未來更複雜的遺傳疾病也許能得到修正,這樣利用改變的iPS細胞能治療的疾病數量就會大大增加。

相關焦點

  • 治療耳聾將遺傳物質輸送到內耳的細胞中「取代」了缺陷基因
    遺傳物質「取代」了基因缺陷,使細胞能夠繼續正常運轉。 科學家們能夠防止對耳聾有基因突變的小鼠聽力的逐漸惡化。他們堅持認為,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可能導致在治療兒童出生的各種突變,最終導致耳聾的突破。 這項研究由TAU的Sackler醫學院和Sagol神經科學學院人類分子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系的KarenAvraham教授領導。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樂融融介紹,端粒不萎縮、不老化,可以通過兩種機制來實現:端粒酶依賴機制和不依賴端粒酶的端粒延長機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即端粒延伸替代機制,縮寫為:ALT)。所謂端粒酶,是在細胞中負責端粒延長的一種酶,猶如建築上常用的修補材料。我們探討的是端粒延伸替代機制(ALT),因為目前人們對於其發生過程中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
  • 中科院實現哺乳動物同性繁殖:雌性小鼠完全健康,雄性早夭
    然而,許多新的科學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什麼在眾多印記區段中,僅僅改變兩個即可實現孤雌生殖?這些孤雌小鼠為什麼有發育缺陷?孤雄生殖有可能在最高等的哺乳動物中實現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結合單倍體(僅有一套染色體)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
  • 新技術可精確定位並修復缺陷基因
    原標題:新技術可精確定位並修復缺陷基因   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3日報導,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和來自腦膜炎細菌的DNA切割蛋白,美國莫格裡奇研究所和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能精確定位和修復缺陷基因的有效方法。
  • 新技術可精確定位和修復缺陷基因
    原標題:新技術可精確定位和修復缺陷基因   科技日報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3日報導,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和來自腦膜炎細菌的DNA切割蛋白,美國莫格裡奇研究所和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能精確定位和修復缺陷基因的有效方法。
  • 科學家完成小白鼠精原修複試驗 遺傳基因缺陷有望治癒
    東方網12月7日消息:防治遺傳病,要麼不宜生育,要麼後天補救——然而,若能在生殖細胞中就完成遺傳缺陷修復,豈不是實現了先天治癒?北京時間5日晚,國際著名學刊《細胞研究(CellResearch)》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北大合作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的基因技術,在小鼠的精原幹細胞中修復了白內障遺傳疾病的缺陷,產生了完全健康的後代。  要徹底根治遺傳疾病,可通過基因治療手段在生殖細胞中修復發生改變的遺傳物質,並將正確的遺傳物質傳遞給下一代,從而在人群中徹底清除這類遺傳缺陷。
  • 科學家在渦蟲體發現神奇幹細胞,可幫人類肢體再生
    再生醫學致力於實現皮膚細胞、甚至整個器官的再生,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先天缺陷、失明、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美國密蘇裡州堪薩斯城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的一支專家團隊採用新型「流動細胞術」對快速流動的血液中的細胞進行掃描,結果發現了這種能夠實現整個器官再生的特殊幹細胞,並在其開展再生行為前
  • 中國科學家實驗室內改造「蜘蛛人」:基因編輯修復缺陷胚胎
    具體來說,該疾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15號染色體上FBN1基因(編碼原纖維蛋白1)中單個鹼基突變(腺嘌呤A突變為鳥嘌呤G)引起。當FBN1基因發生突變時,人體骨骼中的軟質部分,即彈性纖維蛋白數量就會比正常人少一半,導致骨骼在生長過程中會變得異常長。
  • 基因缺陷是過敏元兇
    英國和瑞士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過敏元兇——基因缺陷,並希望藉此開發醫治花粉過敏等過敏症的新療法,為患者帶去福音。 關鍵基因 過敏症狀來自免疫系統錯誤識別如沙礫、花粉、花生以及貓毛等過敏原,將其視為威脅,並指揮人體產生組胺抗體,對人體的一些正常細胞和組織發起攻擊,並引發諸如瘙癢、哮喘及打噴嚏之類症狀。
  • 中國科學家用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最近首次建立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
  • 國內首例PIK3CD基因缺陷患兒幹細胞移植治療成功
    反覆在國內多家醫院住院檢查,卻始終不能明確病因,直到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浩浩被確診患有PIK3CD基因缺陷,這是一種原發免疫缺陷的罕見病。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已診斷了25例此類疾病的患者,成為國內最早診斷並且累積病例最多的醫院,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 Blood:一種先天免疫性缺陷疾病被基因治療100%治癒
    腺苷脫氨酶缺乏病是一種嚴重的免疫缺陷症,腺苷脫氨酶的缺乏可使T淋巴細胞因代謝產物的累積而死亡,從而導致嚴重的聯合性免疫缺陷症(SCID)。通常導致嬰兒出生幾個月後死亡。腺苷脫氨酶(ADA)基因位於20q13-qter,編碼一條含363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鏈。ADA缺陷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測定紅細胞的ADA水平,在雜合子中ADA僅為正常的一半。
  • 8個基因足以將小鼠幹細胞直接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物系統動力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僅需激活8個表達轉錄因子的基因就足以將小鼠多能性幹細胞直接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oocyte-like cell),而且所形成的卵母細胞樣細胞在成熟後甚至可以像卵細胞一樣受精。
  • 昆明動物所利用樹鼩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offspring的研究論文,該文報導了他們首次建立的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
  • 基因編輯新突破 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症可能有救了
    據外媒消息,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修復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症——X 連鎖慢性肉芽腫病(X-CGD)患者造血幹細胞中的缺陷基因。科學家將修復的幹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這些幹細胞會發育成具有正常功能的白細胞,這也證明可以使用這一方法治療患有 X-CGD 疾病的患者。
  • 幹細胞修復療法動物實驗獲成功 4股有望騰飛
    據科技日報12日報導,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抽取了骨骼和脂肪細胞,關閉了它們的記憶,將之變成誘導多能幹細胞(iMS)。他們用5-AZA(5-氮雜胞苷)結合PDGF-AB(血小板源生長因子-AB)處理約兩天,再單獨用生長因子處理2至3周,並將其插入到損傷組織部位,它們就會增殖,促進組織生長癒合。
  • 350餘種免疫缺陷病基因圖譜新添一員
    復旦兒科供圖,下同據悉,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醫生和浙江大學及哈佛大學基礎研究科學家通力協作取得的研究成果,闡明了受體相互作用絲氨酸/蘇氨酸激酶1(RIPK1)基因突變導致RIPK1無法被切割引起的炎症和周期性發熱,並對這一基因突變在炎症產生、細胞死亡等機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這種類型的變異。
  • 基因缺陷引起的嬰幼兒肺間質疾病
    肺表面活性物質由肺泡Ⅱ型上皮細胞產生以後,在該細胞的環層體(又稱板層體)(lamellar bodies)中包裝,以胞吐方式分泌,吸附並分布於肺泡液氣面,發揮作用以後的肺表面活性物質部分經過特殊的機制再吸收入Ⅱ型上皮細胞,部分被肺巨噬細胞分解。
  • 【病例報告】白細胞介素7受體α基因缺陷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一例
    、淋巴細胞亞群、基因檢測,診斷為白細胞介素7受體α(IL7R)基因缺陷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父母非近親婚配,胞姐5歲,體健,家族中無免疫缺陷病史。患兒2處基因突變分別來自雜合子的父母,父母健康,符合家系共分離。診療與隨訪:結合患兒既往史、臨床表現、ALC、淋巴細胞分類與計數以及基因檢測,根據泛美免疫缺陷組織和歐洲免疫缺陷協會的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CID)診斷標準,患兒IL7R基因缺陷導致SCID診斷成立。
  • 救治三月齡基因缺陷炎症性腸病嬰兒 復旦兒科啟動首次國際會診
    國家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多科室專家參與這場院內首次國際會診,為女孩的後續治療提出意見。中日兩國專家接力架起「生命彩虹」,為小女孩重燃生命之光。  8月27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收到一則求助信息:今年6月出生的李寶,爸媽定居日本20餘年,李寶的兩個姐姐身體健康,李寶出生時足月,但出生次日就出現反覆發熱、腹瀉,大便中還帶有黏液血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