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兒科首次遠程國際多學科會診一名有基因缺陷的炎症性腸病嬰兒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9月4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王炬亮)8月27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收到一則從日本發來的2月齡患兒家長和京都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生的醫療求助信息。

大致情況如下:患兒李寶今年6月4日出生,是定居日本已經20年的李爸爸和李媽媽的第3個孩子。小李寶出生第2天便出現了反覆發熱、腹瀉,大便中還帶有粘液血絲。於是李寶在大阪一家綜合性醫院的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住院治療,6月17日還出現了嚴重的口腔潰瘍,之後還有廣泛的皮膚紅斑,治療40天後,李寶的體溫和超敏C反應蛋白一直居高不下。7月16日,李寶被轉到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醫生給予地塞米松、環孢黴素、丙球等治療,但效果欠佳,李寶仍有反覆腹瀉,間斷髮熱。

診治李寶的京都大學附屬醫院的兒科醫生懷疑孩子患有某些先天的基因缺陷,於是進行了高通量基因測序,結果證實是白介素10受體A基因突變(c.493C>T與c.537G>A位點)所致的極早髮型炎症性腸病。之後該診治團隊的消化科醫生給患兒做了腸鏡檢查,發現腸道內有很多潰瘍,有的潰瘍又深又大。白介素10受體A(IL10RA)基因突變所致炎症性腸病,在日本總共報導4例,其中2例死亡,京都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感到治療該病的經驗有限,患兒的診治陷入困境。患兒家長想回國治療,但限於疫情等原因,無法成行。

患兒家長和京都醫院的兒科醫生在網絡上多方尋找,發現中國上海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該病的藥物幹預、危重患兒外科保護性造瘻、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方面都頗有經驗和學術建樹,了解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有個兒童炎症性腸病多學科團隊。於是患兒家長和日本兒科醫生通過網絡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相關醫生取得聯繫,希望復旦兒科能為他們組織一次遠程國際會診,共同探討患兒的病情,確定下一步的診治方案。

考慮到患兒的具體病情和診治現狀,經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炎症性腸病多學科團隊討論,決定由消化科、外科、血液科三科主任共同參與這次遠程會診。徐虹書記、翟曉文副院長等得知情況後,也非常支持這次跨國的危重炎症性腸病患兒的遠程會診工作,並安排黨辦、醫務部、信息科等相關職能部門協助相關事宜。

9月4日下午4點(日本時間下午5點),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遠程會診中心,消化科黃瑛教授、普外科董巋然教授、血液科錢曉文副主任,與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兒科的免疫科醫生Kazushi Izawa,血液科醫生Satoshi Saida以及消化科醫生進行了在線諮詢和會診。

會診結束,中日雙方對於治療方案初步達成一致,將朝臍血幹細胞移植方向努力。復旦兒科將繼續為該名患兒的後續治療提供必要的支持。患兒家長表示,不排除回國接受後期治療的可能性。

2006年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成立全國首個兒童炎症性腸病俱樂部,至今俱樂部成員已超過250個家庭。本次國際會診,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首次國際線上會診,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希望藉助此次遠程會診增強與國外兒科醫生同行的學術交流,進一步提升復旦兒科的國際學術影力。

相關焦點

  • 救治三月齡基因缺陷炎症性腸病嬰兒 復旦兒科啟動首次國際會診
    危難之際,當地醫院及患兒家屬向在該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中國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求助。9月初,一場跨越大海的京都—上海國際多學科會診啟動。國家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多科室專家參與這場院內首次國際會診,為女孩的後續治療提出意見。中日兩國專家接力架起「生命彩虹」,為小女孩重燃生命之光。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而成人炎症性腸病比較累積部位多是回盲部,而更多的炎症性腸病的患兒大約有40%~50%的患者會有家族史的情況。炎症性腸病發病具有高度的遺傳傾向炎症性腸病的發病具有高度的遺傳傾向,一級親屬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這個結論也被一些最近發現的易感基因證實;NOD2基因和早發克羅恩病發病率有明顯的相關性;6號染色體的MHC區域的P基因和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相關;早髮型炎症性腸病的患兒有更明顯的家族史;全基因組計劃已經識別到早髮型炎症性腸病患兒身上
  • 350餘種免疫缺陷病基因圖譜新添一員
    今天(12月12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全新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本文通訊作者之一、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免疫科主任王曉川教授坦言,此項研究對於因免疫相關性疾病導致的不明原因發熱患兒來說將帶來全新的診治思路和有效診治方法。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張膠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何欣)「炎症性腸病的高發人群是年輕人,但最小的也有出生20天的嬰兒。嬰兒的父母並不知道自身攜帶隱性遺傳基因,導致4個孩子經歷了拉肚子、發燒、脫水、便血、休克直到死亡。」
  • ...研究成果:中國臨床、基礎科學家協作發現一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12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全新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這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醫生和浙江大學及哈佛大學基礎研究科學家通力協作取得的研究成果,闡明了受體相互作用絲氨酸/蘇氨酸激酶1(RIPK1)基因突變導致RIPK1無法被切割引起的炎症和周期性發熱,並對這一基因突變在炎症產生、細胞死亡等機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這種類型的變異。
  • 2017年終盤點:炎症性腸病研究進展一覽
    2017年接近尾聲,這一年炎症性腸病(IBD)領域有哪些進展呢?小編根據這一年發表的文章進行了以下整理,以饗讀者。1.小腸MR造影準確診斷IBD患兒活動性炎症根據發表在JAMA兒科上的Meta分析,小腸MR造影在已知或疑似炎症性腸病(IBD)兒童的炎症活動診斷中顯示了高度準確性。研究人員注意到,這種無創、無輻射的診斷在每個患者水平上顯示出特別高的性能。
  • 11歲男孩患罕見貓叫症候群,在滬接受中美國際會診
    澎湃新聞 孫湛 圖        8月25日,一名11歲的「貓叫症候群」患者,通過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的國際多學科聯合會診平臺,得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與波士頓兒童醫院醫學遺傳學專家的共同會診。        SIMC營運院長餘誌慶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中心運營兩個月來,就醫的患者多是疑難雜症患者。以往患者通過中心的會診平臺,預約不同醫院的專家會診都局限為國內專家,此次施行國際會診是首次。
  • 復旦兒科精準分離先心病肝臟聯體姐妹
    (復旦兒科供圖 下同)今天,經過3個小時零24分的緊張手術,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多學科團隊的努力下,藉助計算機輔助三維成像技術為這對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生的聯體姐妹精準分離通過復旦兒科專家團隊的努力很有信心讓這個不幸的家庭擁有兩個健康的寶寶。兒科醫院副院長翟曉文教授坦言,此次聯體嬰分離成功是兒科醫院外科疑難病診治多學科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後也將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為依託,由上海向江浙滬及全國輻射,積極打造國家級兒科出生缺陷診治中心和疑難危重症診治中心,降低兒童出生缺陷患兒病死率,保障兒童健康。
  • 科學家發現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發現的一種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2日電 (陳靜羅燕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12日披露,該院臨床醫生攜手浙江大學、哈佛大學基礎研究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
  • 炎性腸病元兇藏在基因組裡
    最小患者有出生20天的嬰兒 病因尚不完全明確 炎性腸道疾病就是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於結腸和迴腸末端。臨床上,患者會表現出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有時會有血便的現象。反覆的炎症會引起腸梗阻,需要手術切除。而多次腸梗阻手術切除術,會導致患者吸收功能嚴重受損,危及生命。此外,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患者罹患腸道腫瘤機率是普通人的4倍。
  • 《炎症性腸病腸外表現的歐洲循證共識》的解讀
    炎症性腸病(IBD)是由環境、遺傳、免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
  • 關注IBD 攜手「與炎症性腸病和平共處」
    、深圳市康哲藥業有限公司支持開展的2019年5.19世界炎症性腸病日「與炎症性腸病和平共處」公益活動啟動會於2019年4月20日在北京啟動,並於5月19日開展全國患者教育視頻會,通過IBD專家視頻授課的方式,開展健康諮詢、醫患互動等一系列活動,提高全社會對IBD疾病的關注和防控措施,幫助患者實現慢病自我管理,樹立堅持治療的信心。
  • 炎症性腸病新藥中國上市,為百萬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_炎症性腸病...
    【製藥網 行業動態】11月22日,武田中國宣布,旗下全新機制人源化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安吉優(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中國上市,適用於對傳統治療或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抑制劑應答不充分、失應答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成人患者。
  • 齊魯醫院消化內科IBD團隊舉辦炎症性腸病義診活動
    5月20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IBD團隊舉辦炎症性腸病義診活動。該院副院長李延青帶領,消化內科賈曉青副教授、楊曉雲副教授、劉超主治醫師、寇冠軍主治醫師,胃腸外科專家姜金波教授,放射科於德新教授,病理科張建平教授,營養科副主任趙妍以及朱愛芳、白建榮護士長參加義診。
  • 關注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 讓愛不再罕見
    為了提高公眾對 PID 的認知,呼籲社會各界給予 PID 患者及家庭更多關注和支持,不斷推動 PID 的臨床診療和研究工作,在全球第五個「原發性免疫缺陷周」來臨之際,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 中國兒童免疫與健康聯盟與 BD(中國)共同發起了「PID 中國行」項目。復旦兒科醫院作為「PID 中國行「首站,在國內首次發布「PID 公益宣傳手冊」。
  • 炎症性腸病發病率近年來不斷上升
    2020-05-20 12:49圖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項針對炎症性腸病(IBD)的研究數據顯示,近五成患者表示疾病嚴重影響了其工作能力和活動能力。據介紹,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不清、根治困難、反覆發作的消化系統慢性病,且伴有多種併發症。此前一組研究數據顯示,在IBD活動期中,53%患者提出生活質量有影響,有47%患者主訴嚴重疲勞,30.3%的患者表示由於住院或頻繁去醫院就診導致沮喪,近50%患者表示疾病嚴重影響了其工作能力和活動能力。
  • ——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
    目前研究發現,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中,腸道上皮屏障的破壞、腸道免疫功能紊亂和微生物組成的改變等均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而食物成分與這些因素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簡單的說:吃什麼直接會對我們的腸道產生影響,從而加重或緩解炎症的發生發展,由此可知,「吃」對於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尤為講究的事情。
  • 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寶寶發燒、潰瘍、肚子痛 竟是致命疾病的徵兆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IBD)日,主題是:WAVE your hands,Make IBD Visible( 讓我們攜起手,共同關注炎症性腸病)。發燒、潰瘍、肚子痛,小毛病久治不愈3歲寶寶得了什麼怪病?
  • 2020中國炎症性腸病認知月正式啟動
    為紀念2020年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增加大眾對炎症性腸病(IBD)的認識,並為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努力,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和愛在延長炎症性腸病基金會(CCCF)共同發起了「中國炎症性腸病認知月」,主題為「WAVE your hands,Make IBD Visible」(「讓我們攜起手,共同關注炎症性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