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馴化貓的?
有時我們的貓可能在地板上隨地大小便,打碎花瓶,把貓砂打散一地,但是實際上我們依舊馴化了它們(儘管可能有時候我們會懷疑到底誰是主子)。
我們今天所飼養的貓可以追溯到一種名為Felis silvestris的野貓物種(有五個不同的亞種組成),主要分布於亞洲的西部、歐洲和非洲。經過分子生物學分析,Felis silvestris lybica(野貓北非亞種)為當今所有家貓的直接祖先
這種貓現在也可以在北非和西南亞的野外見到
現在的家養貓和祖先貓在外形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他們的祖先體型更大,毛髮顏色與現在不同。
現在多數家貓的體表有類似斑馬紋一樣的平行條紋
相對於狗的祖先狼是群居動物,貓的祖先是徹頭徹尾的獨行俠,所以科學家認為貓的馴化有別於其他動物的馴化。
但是很不幸,非洲野貓馴化過程中的化石記錄並不理想
大部分的化石保存的不夠好,無法用於基因分析,部分原因是科學家並不清楚家貓的馴化工作是如何展開的。
現在想想你讓你家的貓聽你的話有多不容易就能想到馴化過程有多複雜。
馴化是將野生的動物和植物的自然繁殖過程變為人工控制下的過程。
而且它必須某種程度上依賴人類,例如食物或者庇護所。
美國考古學家Melinda Zeder曾經提出過三種馴化途徑
1由獵物馴化
例如古人狩獵山羊,將山羊飼圈養繁殖,並最終馴化
2定向育種實馴化
在這種馴化模式下,人們可以借鑑以前馴化嘗試中學到的經驗教訓
例如我們不斷培育良種的馬以其奔跑能力,培育驢提高載貨能力
3社區共鳴式馴化
在這種途徑中,野生動物被食物吸引到人類社區,他們跟隨著人類,以食物殘渣為食,也可能被和人類生活在一起的老鼠吸引。這有可能就是貓馴化的過程
對我國西北部5600年前的貓的遺骸進行同位素分析揭示貓很有可能會捕食以小米為食的老鼠,其中一隻貓的同位素數據顯示,這隻貓的飲食中肉食佔比小於粟的佔比。
這就表明它很有可能吃的是村民提供的粟米
在貓的馴化過程中,貓的體型變得更小,但是花色種類卻異常豐富。
出現了黑色,橙色,白色等最近特殊花色,這意味著貓的隱性基因更加突出。
科學家得出結果,到19世紀,人們開始有選擇性的繁殖更多的不同花色的貓。
不過與狗相比,貓的馴化並沒有實際改變其身體形態。
這在於繁殖方法的差異,繁殖不同的犬種有其特殊的內在目的。
家貓實際上被認為是馴化了兩次
經由分子生物學家對現代家貓的基因分析得出
一次大約在一萬年前的西南亞,另一次是大約三千五百年前的埃及。
出土於埃及的墓葬中葬有六隻貓,其中一隻貓的骨頭上有明顯的癒合痕跡
表明大約在3600-3800年之前,貓就已經成為了人的寵物(主子)
到兩千年前,從羅馬的藝術品中得知,他們已經將貓科動物當作寵物飼養
隋唐時期
溫柔輕巧、善解人意又愛乾淨的貓咪越來越受到女性歡迎,
李商隱詩中的「鴛鴦瓦上狸奴睡」可說明這一時代的情景。
仕女圖中也表明,此時的貓已經成為宮廷貴婦的寵物
如今家貓的總數預計在6億左右
如果不是我們,它們可能現在還要留在非洲
所以寵物貓應該更加尊重我們(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