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對於魚類和甲殼類動物求偶的研究探索

2020-08-29 養寵那些事

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動物的繁殖和求偶行為,尤其是魚類和甲殼類動物,它們求偶相比哺乳動物差異較大,科學家一直都在研究探索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的求偶行為。

利用色彩求偶

馬西亞斯・加西亞現在墨西哥國立大學生態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他計劃進行引進動物的求愛儀式如何影響本土動物的求愛的研究,他是一位專門研究魚類求偶的科學家。

馬西亞斯・加西亞研究淡水魚的交配。他的研究是在實驗室開始的,在那裡觀察並記錄魚類的求愛。然後,他去田間證實在實驗室所觀察到的現象。馬西亞斯·加西亞致力於研究魚類如何通過性選擇來生長鰭的特殊顏色和圖案,以便在求愛期間吸引配偶。馬西亞斯・加西亞研究的魚類叫做谷鱂科魚類,這種魚類大約有5-25釐米長,它們生活在墨西哥中部的淡水區域,有幾十個種類。不同種類的雄性谷鱂科魚類在其尾鰭上有看起來像食物的黃色斑紋。

馬西亞斯・加西亞和其他科學家說,雄性谷鱂科魚類的鰭上的黃色斑紋最初進化成看起來像蠕動的蟲子,可誘惑雌魚靠近以便獲得美餐。然而,雌魚並沒有把雄魚當做美餐吃掉,而是與之交配。黃色斑紋起到了求愛圈套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了解雌魚對黃色斑紋的反應,馬西亞斯,加西亞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做了試驗。科學家把一條雌魚和兩條雄魚呈現在一起,其中一條雄魚有黃色尾斑紋,另一條沒有。雌魚能看見兩條雄魚,但是,兩條雄魚彼此看不見。


用花色花紋吸引異性

當科學家允許雄魚只顯露它們的尾巴時,科學家發現某些種類的雌魚不再落入黃色尾巴的圈套。與有亮黃色斑紋的雄魚同屬一類的雌魚,在尋找食物過程中,不會像有淺黃色斑紋或者根本沒有斑紋的魚類那樣,企圖咬住雄魚的尾巴。馬西亞斯・加西亞和他的同事得出結論:具

有最亮黃色尾巴的雄魚吸引住了雌魚,這也許是因為尾巴是雄魚身體健康的標記,不是因為雌魚把雄魚當做正在尋找的美餐。只有最健康的雄魚才能保持亮黃色尾巴斑紋,因此,它們應該生出最健康的後代。黃色尾巴斑紋不再是許多骨科魚類的圈套,而仍然是用於求愛的工具。

科學家對招潮蟹的求偶的研究

丹尼斯教皇在美國杜克大學攻讀動物學博士學位時開始從事招潮蟹研究,她的團隊研究招潮蟹在求愛期間如何使用信號進行交流。她沒有在實驗室做實驗,而是在自然環境中觀察螃蟹。

招潮蟹是小螃蟹,最大的只有5釐米寬。它們生活在沙質海岸的潮間帶,低潮時暴露在空氣中,高潮時在水下。數千隻螃蟹可以生活在任何特定的岸上,每隻居住在自己的沙窟裡。雄招潮蟹長著一隻大的提琴形的爪子,用於發送信號和吸引雌性的注意力。雄招潮蟹會衝著雌招潮蟹揮動它的大爪子,如果雌招潮蟹有興趣,它就會朝著雄招潮蟹方向走過去。它也許會走進雄招潮蟹的沙窟裡待一會兒,然後爬出來。雌招潮蟹在選擇配偶之前,會拜訪許多向它揮動大爪子的雄招潮蟹的沙坑。

求偶中的&34;

丹尼斯教皇為了解雄招潮蟹在求愛期間如何使用爪子進行交流,她說螃蟹是進行研究的自然界中理想的動物,因為它們&34;,適宜於行為觀察和實驗操作。最近一項有關基諾灣螃蟹的研究中,丹尼斯教皇和學生布賴恩·哈尼發現了叫做雄性指揮的不尋常的求愛行為。在雄性指揮的求愛行為中,一隻雄招潮蟹用它的大爪子調遣雌招潮蟹進入它的沙窟並與之進行交配。教皇和哈尼試圖了解這一行為一雌招潮蟹允許自己被喜歡的雄招潮蟹的指揮嗎?或者雄招潮蟹靠武力壓倒雌招潮蟹嗎?

為了回答他們的問題,科學家好幾個小時一直在觀察雄招潮蟹的指揮行為。他們捉住並測量了進行成功的和不成功的指揮的雄招潮蟹。丹尼斯教皇和哈尼發現,成功的雄招潮蟹比它們指揮的雌招潮蟹大而且重。

這證明了雄招潮蟹在求愛期間以勢力壓倒雌招潮蟹,大的雄招潮蟹是岸上最強壯的蟹,但並不一定是最健康的。當雄蟹憑藉其體形大壓倒雌蟹,並且勝過其他雄蟹時,這就證明了兩性衝突。在求愛和交配期間雄性和雌性有不同的目標時,就發生了兩性衝突。這些狀況在動物界常見,但是這是第一次發現招潮蟹發生兩性衝突。多數時候,雌招潮蟹仍然選擇自己的配偶。

由於大部分甲殼類動物和魚類主要生活在深海,這增加了科學家研究其求偶行為的觀察難度,目前我們對這些海生動物的求偶以及繁殖行為知之甚少,要搞清楚魚類和甲殼類動物複雜的求偶行為,還需要繼續探索。

相關焦點

  • 魚和甲殼類動物的「交配」是如何進行的?
    魚和貝類包括許多不同種類的動物。大多數帶骨頭和鰭的魚屬魚類。而貝類包括許多不帶骨頭的可食用的動物,甚至海膽、蟹和魷魚都是貝類。在許多情況下,魚和貝類的交配是在動物的體外發生的。它們把卵子和精子排入水中,受精就會偶然發生。正因為如此,許多魚和貝類都不用選擇交配的伴侶,那麼求偶就不重要了,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 研究發現貝加爾海豹以微小的甲殼類動物為主要食物
    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動物以微小的甲殼類動物為主要食物,此前人們認為這些動物不會食用這種甲殼類動物。這種類似蝦的甲殼類動物被稱為Macrohectopus branickii,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具有浮遊生活方式的淡水兩棲動物。每隻動物的長度不超過38毫米,事實上,大多數長度在10毫米以下,重量不到0.1克。
  • 科普:魚類求偶的嗅覺秘密
    新華社東京6月1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一種特殊的嗅覺受體在魚類求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這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動物嗅覺神經進化機制以及開發更加高效的水產養殖技術。辨別食物、躲避危險、求偶行為,是從無脊椎動物到哺乳類動物等多種動物共有的3種基本嗅覺行為。雌性釋放在水中的信息素能夠誘發雄性的求偶行為,水生動物的嗅覺系統能夠捕捉到溶解在水中的信息素,但研究人員此前一直沒有弄清其中的神經機制。日本理化研究所腦科學研究中心介紹說,小型熱帶魚斑馬魚是一種典型的魚類研究樣本。
  • 人類對於哺乳動物和鳥類求愛的探索
    哺乳動物和鳥類是這個星球上較為高等的兩種動物,哺乳動物以及鳥類的求偶行為也是比較複雜的,多年一年,人類一直都在探索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求愛行為。人類對於鳥類求愛的探索作為一名專修動物行為和生態學的研究生,帕特西塞莉在美國馬裡蘭大學帕克學院研究長有緞子般羽毛的花亭鳥的求愛行為。她現在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化和生態學系的生態學家。
  • 科學家們研究了海洋動物與人類對納米塑料的反應,結果令人不安
    由巴塞隆納大學,葡萄牙阿維羅大學與葡萄牙環境與海洋研究中心CESAM牽頭進行的一次研究項目驗證了納米塑料會影響生物體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毫無疑問,這會損害我們的健康。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中都可以看到這種作用,並且這種入侵的暴露範圍很廣,時間也很長。此外,隨著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免疫,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也會隨著發生改變。
  • 海洋生物學家去各地魚類市場探索研究
    與海洋生物學家相比,陸地上的科學家擁有更多的工具來發現新物種,追蹤種群數量,並且通常了解生態系統如何運作和隨時間變化。這些荒地工具包括衛星圖像,頭髮障礙分析,相機陷阱,糞便研究,以及在某些情況下跟蹤個體動物並記錄其行為的能力。海洋帶來了許多額外的挑戰,但世界上的水鄉也為知道如何尋找它們的科學家提供了大量的秘密。
  • 人類的起源是魚類?科學家發現遠古魚類化石,或揭開起源謎底!
    地球作為存在了45億年的星體,是唯一孕育出生命的星球,因此物種起源就成了很多科學家探索研究的問題。其中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提到,物種是進化而來的,很多不同的物種似乎都有同一個祖先。關於人類的起源,普遍的說法認為人類的祖先是古猿,那古猿又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呢?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類的起源或許是魚!
  • 科學家發現蝴蝶「尋找自己」的求偶行為
    人們通常會因為配偶的差異性而被對方吸引,但對於動物王國的其他成員而言,情況並非如此,例如,蝴蝶求偶的邏輯似乎就很簡單:找自己。
  • 研究人員發現蝴蝶「尋找自己」的求偶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蝴蝶「尋找自己」的求偶行為2019-02-08 15:54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人們通常會因為配偶的差異性而被對方吸引,但對於動物王國的其他成員而言,情況並非如此,例如,蝴蝶求偶的邏輯似乎就很簡單:找自己。
  • 都很奇怪:動物11種古怪的求偶和交配方式
    這其中當然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但比起自然界中一些動物的求偶方式,人類的方式顯然要容易得多——通常也安全得多。對大多數動物而言,求愛往往伴隨著風險。雄性動物花哨的表演在吸引雌性注意力的同時,也可能會引來附近的掠食者。雄性之間也常常爆發激烈的爭鬥,受傷甚至死亡的情況並不罕見。某些物種的雌性甚至還會以雄性為食,令後者在求愛時不得不「步步驚心」。
  • 研究群居動物,魚類集群的原因
    導語:研究群居動物,魚類集群的原因許多科學家研究群居動物時都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動物喜歡群居?對於魚來說有多種解釋:為了防禦肉食魚和其它食肉動物的襲擊,它們成群地在一起,使得進攻者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條魚身上。
  • 海洋動物求偶的千層套路,人類看了都要甘拜下風!
    而在自然界,很多動物在"求偶"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為了繁衍、延續種族,它們要加倍努力。 在深邃的海洋中,許多海洋生物的求偶方法更是堪稱"千層套路",就連人類看了都要甘拜下風,說一句:是在下輸了。
  • 果蠅新研究:出現的求偶和攻擊行為都只因為性別不同?
    果蠅新研究:出現的求偶和攻擊行為都只因為性別不同?現在,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兩個性別決定基因影響果蠅行為的分子機制。他們的研究發現,雄性果蠅的求偶和攻擊行為是由兩個不同的基因程序調節的。這兩項研究結果都發表在2020年4月21日的《eLife 》雜誌上,它們證明了性和行為之間的聯繫有多麼的複雜。
  • 尋找古魚類研究的「聖杯」
    以往的早期魚類化石多發現於泥盆紀地層中,那時各大類群早已分化,一些重大演化事件已經完成,缺少處於中間狀態的過渡化石。而向魚類時代之前的更遙遠的志留紀追溯,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已經湮滅不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只能通過一鱗半爪的零碎材料,盲人摸象式地試圖還原人類魚形先祖在志留紀的演化歷史。在志留紀地層中找到完整保存的古魚,是世界各國古生物學家們夢寐以求的「聖杯」。
  • 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從魚類進化到四足動物,這已是進化論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魚類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登上陸地,如何獲得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構造卻是科學家們長年探索的課題。內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在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伯格博士通過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解答。
  • 科學家想研究想改進
    科學家和相關研究機構表示,他們將致力於將實驗室動物的疼痛降至最低,但是他們是如何衡量動物承受多大的痛苦呢?今年早些時候,動物遭受疼痛的問題一度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新聞,當時瑞士禁止廚房烹飪活龍蝦。沒有人知道是否這些僅有一個基本神經系統的大爪甲殼類海洋生物能夠經歷疼痛,儘管如此,目前瑞士官方部門要求廚房烹飪龍蝦之前需要將它擊暈,然後放入鍋中。
  • 動物序列性雌雄同體現象研究
    大多數的動物和人類一樣,有著不同的性別。動物一出生,性別就已經確定。然而,有些動物卻不是這種情況,它們的性別可以改變,它們生命的前一部分是一種性別,之後,變成另一種性別,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序列性雌雄同體。 目前關於序列性雌雄同體,科學家們已經有了一些認識,然而這種現象為什麼如此罕見卻仍然是一個謎題。因為根據耶魯大學科學家的分析,序列性雌雄同體現象對生物體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 Jack Randall · 珊瑚礁魚類探索簡史
    十幾歲的時候,我痴迷於閱讀威廉·比貝關於探索海洋王國的書——尤其是《在熱帶海洋之下》——講述了關於在海地的珊瑚礁上戴著頭盔和軟管潛水的經歷。它是激發我成為一名海洋生物學家並且是在我成年後致力於研究珊瑚礁魚類的主要的靈感源泉。
  • 紐西蘭深海陷阱捕獲巨型甲殼類動物(圖)
    一隻從紐西蘭科馬德克海溝捕獲的片腳類動物相比之下,其它海域發現的片腳類一般僅有2~3釐米長   北京時間2月3日消息,科學家們近日在紐西蘭海域7000米深的海底發現一種新的甲殼類動物。這種動物屬於片腳類,它被戲稱為「超級大個子」(Supergiant),因為一般常見的片腳類生物體長不過2~3釐米。但是這種在科馬德克海溝發現的物種卻比它的其它同類要大上10倍以上,其中最大的一隻體長竟然達到34釐米。  阿蘭·傑米森(Alan Jamieson)來自英國阿伯丁大學海洋實驗室,他說:「這就像是發現一隻1英尺長的蟑螂那樣讓人驚訝。」他說:「我停下來想,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老化
    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溫度升高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升高,從而產生諸多後果。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溫度變高時,它們的生長速度會變快,熱浪等極端現象會使變溫動物出現熱應激。